元芳
摘 要:國內不少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存在著“以物為主”和內容形式單一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利于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揮。博物館文物展覽的目的是通過不斷的溝通,進一步探索文物的歷史內涵。此外,文物的歷史信息的內涵和詮釋也需要被重視,文物蘊藏著一個國家文明的歷史軌跡,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傳承之一。在展覽文物的選擇上應該盡可能地顧全文物內容的易傳播性和專業性,多樣化、多層次的展示才能更好地滿足前來觀賞的觀眾的需求。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陳列;歷史內涵
博物館陳列主要是依托博物館的場景設計將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傳達給觀眾。所以,文物展覽不僅是向普羅大眾展示文物本身的外在價值,更重要的是實現“透物見史、以物見人”的展示效果,使傳統文化熠熠生輝。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的博物館文物陳列理念也在不斷更新,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從改良措施上給予一定的參考和建議,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1 博物館文物陳列的意義及出發點
我國博物館展覽的歷史文物不僅是珍貴的藝術品,還記載著五千年的文化變遷,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一種體現。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表示:不同的文明不能僅僅滿足于它們生產的美麗物品,也應該欣賞文明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對于過去人們生活的藝術表達,我們應該把包含在其中的精神帶到當前。指出了新時期文物展的方向。參觀文物展覽,欣賞對比不同時期勞動人民高超技藝的同時,也能一窺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文物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是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學習的。
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博物館在進行文物陳列設計之初就應該明白文物陳列首先就是要能夠符合文物本身的特征,要關注文物具有的歷史和文化屬性。其次,博物館需要滿足普羅大眾的需求?,F代博物館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對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一定的需求,而公眾則希望通過參觀文化遺址了解到更多的歷史與文化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博物館只有滿足公眾的參觀需求,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最后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作為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等的文化教育機構,建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對博物館的長遠發展有利無弊,如果館內展出的文物無法讓公眾有效地獲得一定的歷史和文化知識,那么博物館就很難實現社會教育功能[1]。
2 現代博物館文物展覽存在的問題
首先,文物的展示存在無序化。博物館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而不是雜貨店或古董店。在展品的展示過程中如果只是將文物簡單擺放,忽視文物與文物之間的潛在聯系,則會很容易導致觀看者混淆。
其次,顯示格式單調。大量基于文本的展覽展示對于觀眾來說倍感無趣。
再次,文物的描述過于難懂,或是過于簡單和平凡,對于一些觀眾不了解的文化內涵,更應該以展覽的方式表現出來。
最后,設計片面。在進行展品的展示設計過程中,不能只考慮具備相關的基本功能就可以進行展出了,除了滿足基礎防護需求外,還應考慮美觀和視覺吸引力,合理增加文物的視覺感染力。
3 合理展示文物相關路徑
3.1 增加背景知識的展覽過程
通過文物展示的方式,讓前來博物館的參觀者清楚了解展品的價值。文物陳列的專業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盲目追求展品的外在價值,忽略其本身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內涵,那么即使再珍貴的文物也將失去其歷史價值,文物陳列將成為一種簡單的藝術,甚至是對藝術的“缺乏理解”。因此,除了在展覽的背景布局中引入文物外,還應展示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以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文物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3.2 增加觀眾的參與性,從實踐中了解歷史
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早已不再只限于溫飽??旃澴嗟纳钍谷藗冞M入博物館除了想獲取一定的知識、了解歷史,還有著休閑、旅游、學習和緩解工作壓力等目的。如果博物館在時代的浪潮中無法跟緊腳步,持續改革創新,很難吸引人們的關注。
因此,如何突破過去嚴峻而沉重的歷史氛圍,使普羅大眾更能夠以輕松愉快的態度完成參觀,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實踐,不僅可以展示文物,還可以建立一個古老的紡織場景示范區,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古代紡織藝術和文化。此外,香港歷史博物館還創建了一個創意公園,讓觀眾可以深入體驗并收獲不同類型的參與體驗。動態展示采用現場演示向觀眾傳達歷史和文化信息,讓觀眾在實際操作中直接體驗古人的生活狀態。直觀而生動的過程可以增強觀眾的興趣,并再次吸引觀眾進入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和服務社會功能[2]。
3.3 完善展覽研究,向觀眾提出專業研究成果
博物館的文物是呈現給全社會的,這就造成了它的受眾極具廣泛性。這就需要博物館在設計文物展覽時充分考慮到既要有易于理解的普及性陳列,以滿足各級觀眾的需求,同時也要有專業性的文物陳列,保證能夠將考古和歷史研究的成果通過博物館這一媒介向觀眾傳播。但遺憾的是,長久以來大多數博物館的文物展覽并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大多數人對于學術成就的認知都過于局限,認為其專業性的性質只適用于該學科的內部研究,這其實并不準確。例如,考古類型學的文物選擇上,其中大多有據可考,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時間軸使其在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之外,還可以讓人們了解不同階段歷史的發展進程,滿足觀賞的特性。
我們可以通過展覽充分展示類型學的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根據研究成果直接選擇展品,并根據演化過程進行排列。這些展覽不僅可以使觀眾通過文物的演變直觀地了解文明的進步,還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滿足更高層次觀眾的需求,更好地發揮其研究價值[3]。
4 使用輔助顯示裝置
由于展覽中的文物與原始環境是分開的,所以觀眾很難理解陳列柜中擺放的物品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這就需要通過設計視頻演示、場景復原、復制品近距離展示等方式,幫助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文物。
輔助顯示裝置的應用可以幫助恢復文物實際存在的時代背景,讓文物的歷史價值更易于觀眾理解。以“南岳王墓出土文物”中的“農業與農民”為例,博物館將其設計成一種前后層次的沿海漁村背景。也就是說,將遺跡中出土的一系列農業工具、草花桿、漁具、水產品和船形升降缸等文物分別擺放在場景的前方為觀眾進行展示,后面則將出海捕魚的村民、急于播種的農民還有忙于捕雀的孩子們的生活場景模擬出來,背景內容與文物的相互配合,足以使展區更加生動立體,這樣對于觀眾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也是極為便利的。
5 結語
文物作為承載著過往文化歷史的珍貴物品,是一代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文物陳列通過多種展示途徑讓文物說話,使展覽兼具美化怡情的觀賞性與淺顯易懂的文化性。博物館在文物展覽過程中,有必要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在滿足觀眾理解和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需要的同時,也需要尊重文物自身的內涵價值,保證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展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使觀眾們不僅獲得新知識和啟發,得到新理解與感悟,更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自信和共鳴。
參考文獻
[1]尹婷.對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3):160-161.
[2]謝娟.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與陳列設計的思考[J].卷宗,2017(20):23-24.
[3]王維東.淺談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7(12):237-238.
[4]齊向波.淺談博物館、紀念館陳列展覽如何更好地發揮宣教作用[J].科技風,2018(5):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