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書風是一種書法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文章試圖從文化方面分四塊再談中原書風。一是中原書風與中原文化。中原書風有廣義狹義之分。“二王書風”與古代的中原書風是一脈相承的。二是從中原書風的形成看其特點。中原書風就是把帖派的人文精神和碑派的創(chuàng)造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它是站在古法的立場上,采取的是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和開放的傳承意識。三是對中原書風的當下思考。近30多年來,在河南省書協主席團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確立了書法大省地位,正在向書法強省邁進。真正需要我們關心重視的,是70后、80后、90后的書家。四是中原書風與文化自信。中原書風要講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每一個書家準確把握歷史、時代、個人三個方面的基點,從而體現出個性、氣質和學養(yǎng)。為了傳承和發(fā)展中原書風,書法家一定要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走創(chuàng)新的道路。
關鍵詞:中原書風;文化現象;繼承
中原書風是一種書法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本文試圖從文化方面再談中原書風。
一、中原書風與中原文化
筆者認為,中原書風有廣義、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中原書風應該從商代的甲骨文、秦朝李斯的小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鐘繇的《宣示表》,以及褚遂良、宋徽宗、王鐸等中原的古代大家說起。從狹義上講,當代中原書風的提出,最初是在1986年首屆“墨海弄潮”書法展進京展出時提出并形成的一種書法現象。它是由當時幾個在書壇有影響的領軍人物、在深入吸納了古代中原書風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并體現了個性藝術特征而出現的書法現象。
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一部中原史是半部中華史”,或者“一部中原書法史是半部中國書法史”。談到中原書風,我們不能不提到“二王書風”,應該說“二王書風”與古代的中原書風是一脈相承的。“二王書風”在書法的表現力上,應該是對中原書風的繼承與發(fā)揚,其拓展了筆法的表現力,以表現動態(tài)文明為主,用筆精細靈動,把過去按的筆法變成了提的筆法;中原書風則以表現靜態(tài)文明為主。從文字演變角度來看,從甲骨到小篆到隸書、楷書的形成和發(fā)展,都和中原書風密不可分。早期的篆隸這兩種書體,應是受了伏羲先天八卦的啟示,到了魏晉,又和周文王的后天八卦承接。有專家講:篆書是往上走的,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天載天符是連在一起,它是要通天的;到后來和地結合,隸書就出現了。筆者認為,篆書縱向展示,以圓曲為主,隸書橫向拓展,變圓曲為扁方,為魏碑和唐楷的出現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尤其楷書的出現,更豐富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完善了漢字方塊字的基本形體。從此,中國的漢字,有縱有橫,縱橫交錯,頂天立地;有圓有方,方圓結合,渾為一體。其間筆畫,極盡橫豎長短之變化,撇捺交合之美麗,折鉤呼應之顧盼,盡顯天地自然之美,呈現矛盾之對立統一、和諧共存之妙。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天文、地理中宇宙思維模式的對應。
中原書風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書風,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原書家的智慧和幾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勞與付出。中原書風的出現既是一種書法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一出現就帶有中原文化創(chuàng)新、包容、開放、厚重的氣質。中原書風也是一種審美再現,它雄強、樸厚、博大、靈動的特征就是很好的權釋。中原書風更是對中原歷代書法經典的繼承與融通。從中原書法的文化屬性、審美屬性和外在形態(tài)來看,中原書風的源頭就是中原文化。
二、中原書風的形成及其特點
中原書風以古樸、雄強、渾厚和大氣的藝術風格為主,同時又取法廣泛,摹古抒今,博采眾長。中原書法作品以銘碑為根基,融碑獵帖,具有厚重、渾樸的內質,但又不拘一格,多以粗獷、豪放、灑脫為特點,顯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中原人文氣勢。古人講,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燕趙豪放,江浙文雅,北國山水博大偉岸,南方風光靈透秀麗,分別養(yǎng)育浸潤出不同的人群和秉性。包括遺傳基因的文化,書家的藝術風格的取向、審美的愛好,都無不和地域有密切的關系。有人說,河南人的寫帖,跟江浙不一樣,他們雖然也寫“二王”、張旭、懷素等晉唐一路,但還是讓人覺得有霸氣、很厚重。其實河南人的書法從古法來講也是比較強調精細的,李斯的篆書、東漢的隸書、鐘繇與褚遂良的楷書、宋徽宗的瘦金體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來。
西中文先生有言:中國書法在幾千年來的發(fā)展中,靠兩種精神的支撐:一種是帖派的人文精神,一種是碑派的創(chuàng)造精神。筆者認為中原書風就是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它是站在古法的立場上,采取的是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和開放的傳承意識。中原書風最大的特點,也是河南人的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不應人為地局限于北碑南帖,應該看到,即便是帖學代表人物書圣王羲之也是北方人。我們也發(fā)現,南方人寫碑寫得好的有的是,北方人寫帖寫得好的也多得很。在當代中原書風里,從1986年首屆“墨海弄潮”書法展進京展出,到中原書法大賽、國際臨書展、河南書法周、刻字展,從2016年的“中原風”河南省書法美術攝影作品晉京展,2017年的“云游天外·云平書法五國匯報展”“揮云——周俊杰書法作品展”和在廣州、深圳、成都展出的“中原風·河南代表書家五人展”,都很好地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體現了時代特征,既傳承了中原書風的優(yōu)勢,又為中原書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元素。比如“中原風·河南代表書家五人展”的五位書家(謝安鈞、耿自禮、洪豐倉、宋震、郝國斌)都不是以單一書體來表現自身實力的,他們除了有專攻書體之外,在篆、隸、草、行、楷等其他書體上亦有涉獵和不俗表現。他們一改河南大幅書作風格,在四平方尺范圍內,盡量以小品及小幅作品的形式展出,五人展讓巡回展覽地方的觀展者從另一個方面欣賞了中原書法的小巧、俊秀、清逸、雅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6月、2019年8月的“翰墨中原”河南省首屆、第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2018年6月的“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第六屆理事書法展”,作品質量之高,作者用心之專,評選要求之嚴,觀展學習者之多,社會反響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對年輕和年長的書法家都是一個很大的鞭策和激勵。
三、對中原書風的當下思考
當代中原書風諸體兼?zhèn)洌瑐€性鮮明,隊伍龐大,塔基堅實。近30多年來,在河南省書協主席團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確立了書法大省地位,正在向書法強省邁進。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以后舉辦的一系列展覽中,河南投稿量、入展的作品量在全國都是屬于第一位的。無論是國展還是蘭亭獎,如果少了河南書家參與,就少了分量。比如第十屆國展,總共投稿五萬件作品,河南占一萬多件,占五分之一,獲獎的十個人里,河南的書法家就占兩個。在三屆蘭亭獎評選當中,河南人都是蘭亭獎的第一名,而且都是獲獎入選第一,這與河南搞重點作者培訓班,搞中原書法獲獎作者作品展、蘭亭群星匯中原,舉辦全國第七屆、第九屆書法學術研討會,培育命名“書法之鄉(xiāng)”,開展書法公益培訓活動進機關、校園、進市縣等等不無關系,再加上對獲獎作者的表彰已經形成了健康機制,有力地刺激了中原書風作者的不斷涌現。
從目前情況看,中原書風第一批、第二批甚至第三批書家,現在已是功成名就。比如40后的張海先生、周俊杰先生、李剛田先生,這批書家在全國已享大名,50后書家宋華平、楊杰、云平,已經是河南書壇的領軍人物。但真正需要我們關心重視的,是70后、80后、90后的書家。河南提出并推進中原作家群、中原詩群、中原書風、中原畫派等,之所以要這樣推,是因為中國書法發(fā)展到今天,靠個人來打天下已是很難。我們看到,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經濟上都在搞聚集區(qū)、文化產業(yè)園區(qū),中原書風如何持續(xù)推進和不斷發(fā)展,并在全國產生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度的思考和高度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河南當代書法篆刻的藝術成就,發(fā)現河南書法藝術人才,為河南省廣大書法作者提供一個連續(xù)性的展示、交流、學習、提高的平臺,河南省書協參照中國書協國展模式,設置了“翰墨中原·河南省書法篆刻作品展”,作為河南省書協主辦的全省最高規(guī)格的書法、篆刻專業(yè)展覽,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2019年河南省書協先后發(fā)出了“中原風-河南省‘789書法篆刻作品研究展”征稿啟事,這是對70后、80后、90后出生的中青年書法家的專題征稿,2018年1月,這些作品在鄭州市升達藝術館展出,收到很好的社會反響。應廣大書法愛好者強烈要求,展覽于2018年1月20日至30日,在河南省書法培訓中心展廳繼續(xù)展出,這無疑是對中原書風的強力推進,筆者認為,這是河南省書協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強大中原書風所作的戰(zhàn)略性舉措,為中原書風的未來發(fā)展和后繼有人做了基礎性、根本性、戰(zhàn)略性的工作。
四、中原書風與文化自信
當代河南書法,在藝術上以繼承古樸雄強的藝術風格為旨歸,但又取法廣泛,上追秦漢、魏晉諸碑帖,遠溯商周,下逮宋元明清,法古鑒今,取長補短,逐漸形成了個性鮮明又呈開放性的地方書法流派——形成了中原書家群和特有的中原書風。
書法的核心理念來自于中原文化。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原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如禮樂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學、理學等,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書法的靈魂寓所。書法藝術始終放射著中原文化的光芒,筆鋒墨韻中始終體現著傳統的文化要素,點畫結構間始終映射著中原文化源遠流長的哲學思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原書風要講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每一個書家準確把握歷史、時代、個人三個方面的基點,從而體現出個性、氣質和學養(yǎng)。書法家傳承和發(fā)展中原書風,一定要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走創(chuàng)新的道路。必須先把傳統中好的東西學到手,像張海先生一貫主張的那樣,要有精品意識,少一些急功近利,切勿浮躁,沉入到經典中去,在充分吃透傳統的基礎上悟出新體會、寫出新作品,而絕非推倒重來。創(chuàng)新中原書風應自覺地遵循這一原則。
總之,傳承和發(fā)展中原書風,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河南和當代中國現實,緊扣建設中原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秉持藝術為人民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進中原書風不斷發(fā)展、提升,讓河南書法走出河南,面向全國,影響世界。
作者簡介:
殷江林,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