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摘 要:莫伊謝延科的油畫作品《紅軍來了》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技巧,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紅軍到來的驚喜和熱愛。文章立足于莫伊謝延科這個中心人物,從其繪畫作品《紅軍來了》入手,結合莫伊謝延科自身的經歷及社會背景分析其獨特的繪畫語言及藝術特點。
關鍵詞:莫伊謝延科;《紅軍來了》;創作特色;藝術風格
一、《紅軍來了》畫面內容分析
莫伊謝延科1961年創作的油畫《紅軍來了》(圖1),在蘇聯繪畫歷史中有著特殊地位,是一幅關于蘇聯國內戰爭的鮮明的現實主義油畫。畫的構圖是由他的童年記憶引起的,來源于他小時候記住的一個特定場景。莫伊謝延科明白,他不能改變生活,只能盡量去了解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不是理想化的英雄,而是真實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緒。莫伊謝延科以現實主義的風格描繪了勇敢、堅毅、自信又豪邁的紅軍騎兵同白匪斗爭,表現畫家對國家對人民厚重而熱烈的情感。這幅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成為莫伊謝延科的成名作。《紅軍來了》創作于戰爭結束后的一段相對和平時期,給他的創作提供了好時機。作品描繪了傍晚時分一隊井然有序勇猛剛毅的騎兵來到村子,黑白戰馬相間,遠處的房屋亮起一束暖暖橘黃燈光,機靈的小男孩聽到戰馬聲,衣服都沒穿好就急忙跑出來。錯落有致的人物安排,讓人仿佛感覺到騎在馬背上的晃動感。作者還采用了幅外呼應法有效地擴寬了空間,表現了騎兵的速度之快、氣勢之猛。整幅作品構圖飽滿,人物造型豐富,動態夸張且富有張力,大筆觸灑脫豪放,表現出了一種奔放和瀟灑的繪畫風格,給鑒賞者一種別樣的心靈震撼。
二、《紅軍來了》繪畫形式分析
(一)構圖
莫伊謝延科從童年的記憶中捕捉到特定的一支紅軍來抗擊白匪的畫面,經過主觀思維加工、合理安排并進行創作,以此來表現自己獨特藝術修養和情感。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米勒認為:“所謂構圖是指把一個人的思想傳遞給別人的藝術”“任何藝術都是一種語言,而語言是用來表達人的思想的”。基于此,莫伊謝延科試圖通過獨特的構圖來表達這種奔放寫意的筆觸。
自然獨特的橫式構圖是《紅軍來了》這幅作品的一大特點。整個畫面由層層遞進的三部分組成(或者說是近景、中景、遠景):主體(馬和士兵)占據著大部分畫面,畫家本人通過主觀處理把騎兵拉到畫面的最前面,奔跑的馬、歡呼的士兵,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奔騰緊張感;中景是俄羅斯古老的木板房,遠處木屋中亮起一盞燈,一個小男孩沒穿好衣服就匆匆跑出來迎接抗匪的紅軍;最遠處占畫面一小塊的是傍晚的天空,靜謐而深沉。畫家試圖用很小面積的天空來表現天色已漸漸暗下來,反襯紅軍到來給人的意外之感。
(二)造型
《紅軍來了》這幅作品是以準確的人物造型和強烈的畫面氛圍取勝的主題性繪畫作品。主體人物布局占了大部分畫面,畫面中的其他物象安排占了很少一部分,只有簡單幾個色塊鋪出的房子和柵欄,這不但沒有使畫面氛圍感減少,反而使畫家要表達的主題更加鮮明。
莫伊謝延科在《紅軍來了》這幅畫中細致入微地描繪了奔騰的馬、運動感與透視感強烈的人物,將景物簡化概括。畫面虛實相生,給觀眾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并且畫面的造型元素點、線、面,尤其線的表現,人的外形線和馬的邊緣線水平向上地呈現在畫面上,給觀者一種向上、向前的運動感。畫家對藝術形象的生動表現暗示了畫家對人體構造以及在空間中的形體透視的熟練掌握。這樣扎實的造型能力加上高超的審美修養使得他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他的想法。意大利畫家古圖索這樣評價他:“這是一位大師,他始終知道如何來表現他想要表現的東西。”
(三)色彩
《紅軍來了》這幅作品中大膽地采用鮮明的白顏色、藍色、朱紅和黑色組成畫面,呈現出一種中性偏暖的色調。這種大面積深暗的色調不僅交代了時間是傍晚和紅軍來的突然,還給人一種沉穩而又熱烈的視覺感受。作者將深色的馬和白色馬相間排列,使畫面產生一種明快而又強烈的節奏感,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畫面的黑白圖畫意識理解。他在另一幅作品《通訊兵》中充分展現出了畫面的黑白圖畫意識,描繪了戰爭的夜幕下兩位英勇的士兵傳遞消息的場景。畫面中大面積的白和大面積的棕黑強烈而又和諧。他憑借與眾不同的筆法及滄桑沉重的色彩運用,觸動觀者的內心,讓觀賞者產生對和平生活的熱愛。
(四)光線
光線是西方繪畫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造型不同則光線不同,那么物體給人的視覺感受也不同。就像每一片樹葉不同一樣,不同的藝術家所要突出的描繪的就不同。就色彩而言,沒有光線就沒有色彩,我們從光線中可以感受色彩的明暗和冷暖;就畫面空間而言,光線不禁讓我們看清楚形,還讓我們看見近景、中景、遠景從而感受畫的空間感。
《紅軍來了》這幅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采用散射光,光線從畫的正面觀賞者的角度柔和地打過去,清晰地展現出形體結構,加上穩定的色彩,給人帶來別樣的藝術感受,觀賞者自己仿佛站在柵欄旁。莫伊謝延科將光線和色彩緊密結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情感:紅軍來了,農民不再饑餓了,預示著俄羅斯人民的希望和國家的希望已經到來。
三、結語
法國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一書中寫道:“要想產生偉大的作品,就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藝術家那種自發的、獨特的情感必須非常強烈,且能毫無顧忌的表現出來,不用害怕受到批判或者指導;第二,藝術家的周圍要有同道中人,要有藝術的共鳴。”雖然莫伊謝延科不像列維坦那樣幸運有一個心靈相惜的朋友,但這亦無法阻礙他成為偉大的藝術家。莫伊謝延科在繪畫作品中充分展現出了藝術家那種自發的、 獨特的情感且非常強烈又毫無顧忌地表現出來,從不害怕受到批判和否定。戰爭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體會,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他和所有的青年一樣,擱置下了學業奔赴戰場,但由于身體健康的原因,沒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卻成為一名民兵參加了列寧格勒保衛戰,在不久之后,轉入第三輕騎兵團。戰爭時期,在軍營里他經歷了陷入絕境的痛苦,看見了人民妻離子散,飽受集中營陰暗恐怖的折磨,也享受到最后勝利的喜悅。將近七年的騎兵生活讓他對戰爭有了透徹的了解,對軍營對戰友產生了深厚的情誼,從而形成了夸張而富有張力的動態、灑脫狂放的筆觸及兼具寫意性的繪畫風格。這種風格在他后來的一系列創作中得到展現,如1964年創作的《同志們》、1966年創作的《通訊兵》、1972年創作的《勝利》等。20世紀70年代以后,莫伊謝延科的創作由衛國戰爭內容逐漸轉向畫家內心的真實寫照,越來越凸顯情感,同時越來越重視繪畫的純正性。
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深有體會。莫伊謝延科親身經歷了衛國戰爭,獲得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因此創作出眾多優秀的作品,用手中的畫筆歌頌著生命。雖說他創作的作品距現在已經半個世紀多之久,但仍能使不同年代的觀賞者感同身受,并走進他的內心精神世界。而更多當代從事繪畫的藝術工作者,卻出現了照片復制這種歪曲的藝術行為,很少注重藝術體驗這一環節,從莫伊謝延科的創作態度中,我們當代藝術工作者能夠認識到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哪里。藝術家應當是與時俱進的并體現高度人文主義關懷。莫伊謝延科認為真正的藝術家能夠體會時代的痛苦和歡樂,將時代精神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展現在觀者的眼前,并使之產生共鳴。莫伊謝延科的人生經歷及其藝術表現力能夠給我們帶來創作上的啟迪,他為我們留下了感人的繪畫作品,這些扣人心扉的詩意畫、情感畫體現出莫伊謝延科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對時代精神的理解、對現實生活的體會與感悟、對英雄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感嘆。
參考文獻:
[1]巴孔.米勒和他的素描[J].世界美術,1981(1).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丹納.藝術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4]徐海鷗.品讀莫伊謝延科的油畫作品[J].蘇州大學學報,2006(10).
[5]平平凡.莫伊謝延科的繪畫風格研究與借鑒[J].學術論壇·美術學,2016(2).
[6]晨朋.談談莫伊謝延科的油畫[J]世界美術,1982(1).
作者單位:
石河子大學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