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綜合材料課程解開了作者對油畫創作、藝術、理念的許多困惑,文章對其從綜合材料課程中得到的有關油畫創作的深刻感悟進行總結。
綜合材料被編入課程以來,幫助了許多學生得到了思想上的啟示,解答了許多學生有關藝術方面的困惑。它是幫助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塊新的敲門磚。
一、何為綜合材料
綜合材料,在藝術領域中是從20世紀以來才頻繁出現的。它是對現代藝術變革的產物,是因觀念、形式、技法等方面針對傳統的變革而產生的,表達了一個現代人對藝術進程、現代生活的看法。
綜合材料,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就是使用兩種及以上材料進行藝術作品的制作。那么任何畫種、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是屬于綜合材料的,因為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不可能是只由一種材料形成的。世間萬物皆可作為材料,紙、筆、油、布、金屬、石子等等都可以作為一件藝術作品的組成材料,甚至是作品的創造者及其思想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材料”。
二、創作的基本要素
(一)思想
梵高曾說:“繪畫不是畫你所看到的東西,而是畫我們內心世界所想到的東西。”思想是一個藝術作品的靈魂,體現不出作者思想的產物,根本談不上是作品。所以,創作中的第一步就是認知自我,如何認知自我和對自我的認知程度極大影響了作品的深度。創作是一個思辨的過程,在這期間,要不斷地去尋找自己,對自己的精神世界重新審視、評價、思考,在頭腦中進行思維轉換并融入作品中。“藝術作品矗立在哪里,就像是另一個世界,一個理想的、堅實的世界,其中每個細節都有其重要性,有它的意義。”
(二)靈覺
靈覺即對身邊事物的察覺,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感知力,對于感知力,我們一定要具有敏感性,因為,人類不是一個自足的體系,人類所處的外在世界是人類存在的物質條件。人類對外在世界的認識、適應、開拓是人類精神世界提升的基礎。[1]所以,能靈敏地感知到身邊事物對我們的創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情感
情感是進行創作的強大動力。在藝術創作中,情感表達能夠賦予作品較強的生命力,能夠真正發掘創作者內心潛藏的自我意識,將本我之外的自我借助畫面展示出來,產生厚重的感染力。在創作中融入作者的自我情感與個人感悟,也能夠進一步實現作品的藝術升華。脫離情感的作品往往會與受眾之間產生距離感,難以從內心層面獲取受眾的情感認同。[2]
(四)經歷
經歷對于一個人的內心、品性起著莫大的作用,尤其是童年經歷。經歷是親自實踐后而感受到的,比起別人分享的更為純粹,同時人也對親自感受到的事物記憶最為深刻。這也是我們要去先驗性和鼓勵親自嘗試的原因。把最為真實的感受經歷融入到創作中,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五)靈感
在創作中,靈感可以從以上四點的任意一點中迸發出來,但也有可能因缺少其中一條而始終得不到靈感。靈感這個東西不是說有就有的,有的時候你急需靈感,但就是想不出來,又有的時候,靈感在不經意間迸發,一首歌、一種味道,一個場景,都會成為靈感的源泉。所以當靈感產出而又不能及時進行創作時,應及時畫出小稿、打出文字又或是語音備注,留住靈感。
三、綜合材料在創作中的實踐
在創作實踐中運用綜合材料,不難發現創作的過程是反復的、曲折的。
創作過程中,未必能夠一次性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第一,這是我們對身邊事物材料的特性不夠了解熟悉導致的。我們需要不斷去嘗試,去領悟各個材料的特性,在多種嘗試中找到最好的、最讓自己滿意的效果。第二,在創作過程中,思想上也是存在不斷變化的可能性的。可能在創作過程中無意間形成的一個畫面都會使自己的想法發生改變,雖說是偏離了最初設想的效果,但最終的作品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期。這就使創作具有了探討性,變得更加有意思了,這也是創作的魅力所在。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應不斷地打破平衡,恢復平衡,推翻自己,重新組建,多與自己的畫面進行交流。很多畫家在創作中都是這么走過來的。比如被稱為“新生代”畫家的馬軻,他有些畫已經出了畫冊,但他察覺到不滿意的地方時還是會改動畫面,所以創作過程是反復修改,自我辯證的,這個過程或許是枯燥的,乏味的,但一定不要嫌麻煩,有的時候習作和創作真的就差了那么一點點。可能《蒙娜麗莎》差了一點點,就不會是世界名畫了,這也是藝術創作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
四、綜合材料對油畫創作中的啟發
(一)抽象與具象
一提到綜合材料,人們總想到的是抽象的東西或者是裝置類的東西。實則不然,綜合材料是可以具象表達的,也可以是抽象表達的,更可以是裝置表達的。抽象與具象只是一種對理解事物的表達方式,兩者都可以用綜合材料表達。至于那些用“先走再跑”來解釋“先寫實再抽象”的說法也都是謬論。這兩者沒有孰先孰后的關系,抽象繪畫的訓練可以幫助偏愛具象繪畫的畫家思維拓展,而具象繪畫的訓練可以幫助偏愛抽象繪畫的畫家技法提升。
(二)感性與理性
繪畫創作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是隨意的還是嚴謹的?相信這樣的問題學習繪畫的學生都有過。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對于某一觀念“一棍子打死”,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于傳統的、古典的油畫派系,那些大師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是相當理性的、嚴謹的,但那些大師在創作過程中沒有或多或少地加入自身的情感嗎?同理,現代藝術、抽象藝術等也都是存在大量感性色彩的,但也不排除理性的指引。因為藝術創作總有一定的世界觀作指導。世界觀通常是以理論的形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的,它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控制、調整思維的方向。[3]不管是什么派別的藝術,它們都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只是成分多少的問題。
其實繪畫創作的感性與理性取決于作者對創作內容的認知。感性與理性是對立統一的。我們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感性與理性的互相思辨、互相結合。創作要有邏輯性、秩序性、目的感和責任意識,同時也需要畫家對表達對象的內心感受。我們可以在創作一開始進行思考,起稿,創作中再隨性拋開之前的稿子,注入新的想法。
(三)思想與技術
藝術,是思想,術是技術。技術輔助思想,油畫、國畫、版畫都是表達藝術思想的技術上的輔助。藝術思想帶著技術走,而技術要完善思想,對其補充。也就是說思想在先,技術在后,思想比技術更為重要。這并不代表技術不重要,千萬不能片面地理解為技術有沒有是無所謂的。
黃賓虹說:“名家歷代真跡,以古人之精神萬世不變,全在用筆之功力,如挽強弓,如舉九鼎。力有一份不足,即是勉強,不能自然。自然是活,勉強即死。”這就是指有難度的技藝。藝無古今,技有巧拙。雖然自現代藝術以來,繪畫中的技藝難度已大幅降低,當代繪畫更是因為強調“觀念”,使手工技藝遭受冷落,但技藝就是技藝,它不會因外部條件的改變而喪失價值。在藝術中,技藝不精是一回事,要不要技藝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得不到,后者是不需要。對當代繪畫來說,究竟是技藝不精還是不需要技藝呢?筆者認為是后者。[4]
(四)思想與實踐的反復探討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不管是綜合材料還是油畫創作,作品一定要有思想。在創作的全過程中尋找自己,發現自己,質問自己,推翻自己,多問自己一些問題,這樣才會自然而然地使作品有深度。
現如今我們了解得太多,導致我們越畫越無所適從。在多種外界思想流入自己的腦海中時,要堅持自己向往的并保持自信,不隨波逐流,不要被同化。畫自己所想便是真,便是好,對于自己堅持的東西,要做好到最后的觀眾只有自己的思想準備。一畫勝千言,一幅作品擺在那里,不需要華麗的語言進行贅述,觀眾一看便明白了。
很多畫家追求一次性完成自己的創作,其實筆者不贊成這樣的。一次性完成和反復修改完成的作品給予觀眾的感受不一樣,倫勃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倫勃朗畫面的光影關系、薄厚肌理絕不是一遍就完成的。繪畫中反反復復的修改、反反復復的自我思辨才能夠讓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得到升華。
五、結語
當代大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似乎都變得一樣了。一開始筆者也是溫水中的一只青蛙,就算是碰到一些問題也不會去深入思索,就這樣不了了之,直到上完綜合材料課程,才逐漸從麻木狀態中清醒過來,試著去反思自己對事物的觀察方法、改變自己的觀察方法、豐富自己的觀察方法。所謂的觀察方法就是每個人對事物所持的看法和角度。之所以需要改變它們,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一定程度上讓大多數人喪失了他們自己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我們現在已有的觀察事物的方法實際上是別人的,是別人傳授給我們的,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已經沒有了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分析、判斷事物的習慣。[5]
藝術追溯到根就是一個“愛”字,莫蘭蒂為什么畫瓶瓶罐罐能畫一輩子?一樣的題材,表達方式不一樣,結果就不同,就看作者如何表達了。
參考文獻:
[1]姜竹青.材料·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71.
[2]徐森.油畫創作中的自我情感表達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2):167-168.
[3]陳望衡.藝術創作之謎[M].北京:紅旗出版社,1988:136.
[4]王洪義.繪畫的消亡[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200-201.
[5]李木.創作與思考[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28-30.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