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東? ? 廣西桂林市人,1990年本科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2002年研究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2003年畢業于法國巴黎美術學院托尼·布朗教授研究課題“媒體與媒介”當代藝術創作訓練班。現任廣西美術家協會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雕塑協會常務理事。雕塑作品參加多項國內外學術展覽,代表作品有11件在重大美術作品展中獲獎,4件獲全國最高獎,其中作品《最后的防線》《走向奧林匹克》分別被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作為禮品贈送給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收藏。創作作品《行進》獲中國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最高獎。2016年作品《大美·山河》榮獲中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并在2017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雕塑一詞本意為雕刻與塑造,也就是藝術家在創作制作中用材料通過加與減的技法制作出來的作品。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是用形體堆積為語言與人們交流。早在古代亞洲和歐洲,人類已體現出聰明的才智,用大自然提供給他們僅有的材料:泥土、石頭、青銅創造出永恒的雕塑精品而流芳千古,大師們的驚人體力、智力真是令我及后人佩服。成為雕塑大師要具備幾個條件:第一,要有天生的藝術感覺和創造力;第二,要具備充沛的體力與健康的身體;第三,不為世俗功利所左右。我不能成為大師,我不具備忘我的創作精神,沒有獨立生存的空間,也沒有像隱居深山的高人不為世俗功利而動的意念。我只能用我自己一點點小聰明去領悟藝術,我只能在處理完家庭生活正常所需后的剩余時間才去拿起雕塑刀,我只有在不斷的休息中積累足夠的體力去創造。空間、時間、才氣對于我來說都是有限的,慚愧之余迎著自幼的興趣,拿起雕塑刀,訴說心中之情趣,達到自我欣賞、自我娛樂的目的也就罷了。
在我的人生藝術道路上,1986年,是我命運的轉折點。這一年,我報考了廣西藝術學院雕塑專業,應試作品《春雨》展現了我在雕塑創作方面的巧妙構思,為當時中國著名的雕塑家、教育家朱培均和陳禾衣兩位教授所賞識。在大學學習和剛畢業后工作的幾年間,雕塑藝術的內在張力與外在表現力深深吸引著我并為之瘋狂,雕塑材料對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我試圖讓那些冷冰冰、死沉沉的廢銅爛鐵和泥巴頑石在我手中變得生動起來。經過多年努力,1993年的《最后的防線》、1994年的《行進》、1997年的《走向奧林匹克》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重要的美術大展最高獎。
如果說《勝與敗》是我將視覺感受與符號學研究的觀念進行融合的作品,那么《最后的防線》則以現代派的符號表現形式增添了趣味性。在這之后,我經過不斷試驗與探索,漸漸走出了符號學的影響,轉向對后現代藝術的關注與研究。
后現代藝術給我帶來了認識上的解構與重建,《行進》《復興》等作品折射出的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人類與工業文明的關系,東方與西方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強烈碰撞,我總是試圖為兩個矛盾的事物搭建有機融合與過渡的橋梁,從而體現出一種更抽象、更強烈的文化力量,賦予作品嶄新的生命力與時代意義。
藝術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21世紀的現代科技迅猛發展,豐富的物質,現代的材料無疑給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拓寬藝術語境的空間,在日后的創作旅程中,我嘗試著運用前人大師們不曾用過的材料來避開人們對我與大師們之間有如何差距的敏感話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輕輕地描述自己想說的話語,制作作品過程的感受是說不清楚的,總是在不可避免地建立與推翻,再建立再推翻的過程中煎熬出來,在創作過程中伴隨著的那種痛苦、歡樂和驚喜真是讓我挺過癮的。
于雕塑而言,美體現在形象美、線條美、顏色美,方方面面的融合便可以使無機無生命的材料變成一個立體三維的、富有生命特征、充滿生命力的形態,產生生命的美感。而如何表現藝術作品的生命,離不開藝術創作的三個層面:感知、感受、感悟。藝術必須來源于生活,而不是空穴來風、無病呻吟。藝術家知曉了某一個事物從而去接觸它,從這個接觸中得到的感悟澆灌到作品里。真心去感悟、體悟,作品的高度才有可能實現。
藝術作品在其固有的藝術準則和生命線上,許多優秀作品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常有人問我:羅丹的雕塑做得好,還是布德爾的作品做得好;東方的雕塑好,還是西方的雕塑好;這些問題真叫我為難。就像音樂學家面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誰最好的問題一樣,無法回答現代藝術作品的標準,好與差在于它是否完整而有力地表現出創作者的意圖和藝術追求,或者說作者的愿望;說清楚、說明白了它就是成功,其作品就是好作品。我盡力去追求,去表現自己想說的情感、想說的事情,并努力說得更清楚、更美好。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關于生命的命題,我從我的創作的感受對這段話的思考:我從哪里來?我們從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歷史文化而來。我是誰?我們是一個傳承者,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和品質、綻放時代風貌,肩負著歷史的責任、延續中華民族優秀的審美。到哪里去?就是傳承與創新的理念永遠地世世代代相傳下去。藝術作品是人類精神呼吸的窗口,我們擔負著精神、審美、唯美、凈化人類美好生活的重責。當今世界的藝術創作的主題趨向也是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歌頌人類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用真誠的、真實的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感人的藝術作品。
真誠、真實綻放著永恒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