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毛
石向東在雕塑界的知名度不僅靠作品說話,而且還在于其能歌善舞之長。他居然能開演唱會,這在雕塑界大佬中絕對是亮點。藝術家都有其審美趣味和偏好,這一審美趣味和偏好多源于童年。出身桂劇家庭的石向東童年時期所接觸到的藝術最主要的就是桂劇,而且是“文革”時期的桂劇。孩童時期最感興趣的是劇中的矛盾沖突和打斗場面。“文革”時期桂劇中的矛盾沖突和打斗場面更和當時中國其他戲劇一樣,既具有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性又有西方戲劇的典型性。中國傳統戲曲最大的特征就是通過演員的動作而不是場景來展現角色的生命和戲劇的情節,而經過運用西方戲劇元素改造過的“文革”時期的中國戲劇演員在表演時注重舞臺動作的造型和技巧。這些審美趣味的種子融入到日后成長為大雕塑家的石向東的心里,成為其雕塑創作時揮之不去的審美情結,也成為了其雕塑藝術用之不竭的創作資源。
縱觀石向東的雕塑藝術,其戲劇性的審美趣味都貫穿其中。戲劇性的審美趣味的內核是戲劇的文化內涵。如何將戲劇的文化內涵通過雕塑這一造型藝術展現出來,是許多藝術家探索的課題。石向東雕塑藝術不僅僅運用戲劇元素或者戲劇情節,而是將戲劇文化內涵中最深刻的精神通過雕塑某個特定的、典型的、表演性的動作塑造出來。他所創作的雕塑作品大多是主題性的,這是戴著鐐銬跳舞。主題性的雕塑作品要突出重大活動的主題思想和主辦方的主觀意圖,而且還要跳出俗套,要有新意,這著實不易。石向東的作品在抓住主題思想方面猶如戲劇表演藝術家抓住矛盾沖突最高潮的瞬間舞臺造型一樣,著力于刻畫矛盾沖突最高潮的精彩瞬間。在這一矛盾沖突的瞬間通過雕塑藝術展現出的藝術形象自然就富有張力和生命力。反過來,觀眾所看到的富有生命力和張力的雕塑造型形象自然也就蘊含著豐富的、動人心魄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所有的主題思想、文化內涵都集中體現在所塑造對象的身上,猶如戲劇所有的主題思想、文化內涵都要通過舞臺演員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傳達出來一樣。所以,這一雕塑的藝術形象如演員塑造所扮演的角色那樣,是在體驗之中,經過嚴密的研究、邏輯推理,又融入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費盡心機推敲出來的。這一藝術形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個別性,既具有有限性又具有無限性。他借鑒了西方古代雕塑矛盾沖突中的崇高感的審美意蘊,也運用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夸張、變形、解構甚至荒誕的表現形式。但這些都沒有背離中國藝術精神,他在塑造雕塑形象之時,緊扣中國傳統文化戲劇矛盾的本質,即形式上的不和諧只是呈現本質和諧的形式;形式上的丑和怪誕只是優美化表達的視覺游戲。其雕塑造型在抓型方面的準確、生動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而是滿足了觀眾對這些主題性作品驚奇之后的共鳴心理,從而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和洞悉作品的意圖和主旨。他為廣西國際壯醫院創作的《布洛陀》高達5.6米,顯然他是按照神像造型的尺寸來進行的。高大的尺寸使得整個造像的每個部位都特征凸顯,每個部位特征凸顯使得作品整體有氣勢。或者說他就是為了造勢而特意夸大了面部、手臂、披風、手杖等部分。這使得觀眾對布洛陀人物精神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沉的敬佩。《走向奧林匹克》也是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將我們視覺習慣的古希臘羅馬神像進行改變,人物拋出標槍那一瞬間,身上的銅片紛紛脫落,人體的肌肉和生命活力逐漸凸顯出來。觀眾在驚奇于這一處理手法之余,不禁由衷地感嘆作者對奧林匹克歷史和內涵的準確把握和理解。雕塑作品的造型富有戲劇性和藝術魅力,既充分闡釋出文化內涵又塑造出經典的藝術形象。
石向東創作的雕塑作品場景感非常強,猶如中國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一樣,中國戲劇演員在虛擬的舞臺上進行表演,卻能讓觀眾在意念中有真真切切的錯覺。演員對角色生命的表現構成了戲劇自己的形式。戲劇雖然是現實的游戲,但是它所表現的世界超越了現實。戲劇演員表現出角色生命的情境,只有在此情境中,角色所表現的主題才會被觀眾所認同。戲劇演員的舞臺表演就是通過動作和語言來營造生機勃勃的情境和令人浮想聯翩的空間,所以演員的舞臺造型都具有很強的意象性和聯想性。石向東的雕塑作品雖緊扣主題思想,但并不是孤立地表現對象本身,而是通過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藝術張力和生命活力來把握住整個場館的空間。石向東一般采取間離性和陌生化的手法來完成這一任務。所謂間離性和陌生化就是與日常視覺習慣區別開來,既不是搞怪也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貼近特定空間和場景,來對雕塑的對象進行間離、變形和夸張,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雕塑形象也許不符合日常視覺習慣,但卻與所處的場景和空間渾然一體。中國戲劇演員指上為天,指下為地,揮鞭為策馬,耍刀為征戰。中國觀眾習慣了這一視覺所對應的文化指向。石向東就是把握住了雕塑作品的視覺所對應的文化指向。單就雕塑作品而言,也許視覺不完整,但置于特定的場館和空間之中,卻是那樣的自然天成。看其雕塑作品與場館空間的關系,讓人有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感覺。觀眾在觀看他那些富有張力和戲劇性的雕塑作品,在震撼感動之后往往是心領神會。他榮獲中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大美·山河》作品就是以京劇形象造型,而且將京劇人物在舞臺上那種峨冠博帶、威風凜凜的氣勢彰顯出來,戲劇人物的形象特征并沒有精細刻畫,但人物雄強之氣和曠達之風彌散四圍,吻合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中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表現了人與天地大美相和諧的審美情趣。《那片海》雕塑作品也是特定場景下的成功作品,而成功之處就是通過漁夫長長的槳葉來表達人與海既矛盾對立又生死相依的關系,不僅體現漁夫與海相生相伴這一永恒的主題,而且隱喻以人類尊重自然為前提的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精髓。
開演唱會的雕塑家一定有戲劇審美情結,也一定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人生是場大戲,石向東的雕塑藝術永不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