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元
[摘? ? 要]隨著近年來口述歷史的發展與興起,越來越多的音樂口述史項目被用于研究。在此有兩個在口述音樂訪談工作中常出現的問題:一是如果訪談人不能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受訪人的知識系統,那是不可能進行深度訪談的,結果就是最關鍵的學術價值信息沒有通過訪談的工作挖掘出來;二是受訪人都是精英人士、名人或學術經驗非常豐富、知識系統完備的音樂家們,報道出的信息已經非常多,更多的訪談工作可能造成大量的無效勞動,所以訪談工作的規范需要引起重視。
[關鍵詞]深度訪談;訪談者;受訪者;“即興性”;訪談流程
在許多專家學者在進行口述音樂史的訪談工作中,筆者發現存在一些不規范的現象,簡單指出兩點問題:一是在訪談人采訪受訪人的過程中,想要達到求真的時候,訪談人與受訪人之間知識的不對稱性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會給訪談工作中重要信息的索取帶來很艱難的過程。換句話說如果訪談人不能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受訪人的知識系統,那是不可能進行深度訪談的,導致的結果就是最關鍵的學術價值信息沒有通過訪談的工作挖掘出來。二是受訪人都是精英人士、名人或學術經驗非常豐富、知識系統完備的音樂家們,報道出的信息已經非常多,更多的訪談工作可能造成大量的無效勞動。而我們應該做的是訪談中向受訪人索取的信息必須是別人沒有的信息,是具有學術價值的信息,這就要求訪談者在自己的專業素養方面達到更高的要求,在學術本身當中去探求更有價值的信息。
一、深度訪談及其在口述史中的地位
(一)訪談的含義與本質
訪談一詞,在《辭海》中有這樣的含義:拜訪交談。在《漢典》中也是這樣解釋的:拜訪交談。由此可見,訪談一詞大部分的釋義都是由拜訪與交談所構成的。音樂口述史訪談工作中,在做訪談前準備工作后,再通過交談來取得我們想要得到和掌握的一手資料。
“深度訪談”首先需要對被訪者日常生活的了解,了解研究地區的風俗和文化,包括被訪者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情況;其次需要訪談者在訪談現場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往往會從不起眼的細節里發現很多意外的收獲①。所以,訪談工作不是單純的訪談,更重要的是“深層訪談”,這不單純的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是口述歷史工作中加深對受訪者信息提取的關鍵一步。
在訪談工作中,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訪談并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我們要做的是達到與受訪者的深度訪談,心與心之間的交流。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深度訪談在音樂口述史中是生成整個口述史的學術意義的最根本和關鍵之所在。
(二)口述音樂史的成功訪談
由于音樂口述史范圍較廣,且具代表性,其訪談工作很多方面比較典型。因此,在此標題下,筆者想專門探討一下口述音樂史的訪談工作對我們帶來的一些啟發。口述音樂史的最早提出者是梁茂春教授,他提出口述音樂史是音樂口述史的子類,或者說是一個更細分、更專門的子系統,它指涉的范圍是音樂史,更確切地說是近現代音樂歷史①。
前面說過深度訪談在音樂口述史中是生成整個口述史的學術意義的最根本和關鍵之所在。那么何以實現成功訪談?《樂之道》作者羅小平提出了他們的三點言談經驗。一是“充分閱讀”,“最重要的是讀受訪人的著作”,“看了著作后再寫訪談提綱”;二是“二元結構”;三是“多個維度”。②
梁茂春提出,對音樂家的采訪就是對一個心靈的訪問,是心靈之間的深度交流。采訪收獲的深淺取決于心靈交流的深淺。這里的簡單原則是: 以心交心,以心換心。這應該是“口述音樂史”采訪的最高境界。③
在這一節中,引用到了兩位老師所提出的怎樣達到成功的訪談這一話題,羅小平提出的三點經驗主要是較章程化的措施,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對受訪人著作的充分閱讀是前提,訪談中采取的兩種訪談方式是訪談方法,多維度下進行的口述訪談是對后續整理書寫從而最后呈現的效果做出的保障。而梁茂春提出的“以心交心,以心換心”的原則是直擊受訪人與訪談人心靈深處的訪問,能夠提取到更加有價值甚至是別人沒有的重要信息。筆者認為這兩點在口述音樂史的訪談中都是必不可缺的兩種訪談方法,我們要保證在所有物質、前期準備工作、提綱等都充分完備的情況下,再達到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二、深度訪談的相關要素
(一)口述歷史的書寫主體
在口述歷史的書寫主體這一問題上,學界有多位學者提出不同意見。周純一認為:“口述歷史書寫主體最重要的是那個在歷史現場的當事人。”宋謹認為:“口述歷史的書寫主體有三種人:一是身在歷史事件之中的當事人;二是在場域邊緣的見證人;三是有相當學識,掌握相應技術,具備經驗的采錄者。”楊祥銀說:“采訪者不等同于訪談人。口述歷史是互動的產物,在訪談過程中,只有訪談人才能成為口述歷史書寫主體之一,他要與受訪者爭奪話語權。”④
在以上幾位專家學者的觀點闡述下,意見不一,丁旭東做了歸納,認為口述歷史書寫主體包括兩種人,是由受訪人和訪談人共同構成的。筆者認為,訪談人和受訪人對口述歷史的書寫是缺一不可的,訪談工作是由雙方共同完成,缺少一方都沒辦法將真正重要的歷史信息呈現出來。由此看來,口述歷史的書寫主體應當是由訪談人與受訪人共同承擔的。
(二)訪談人的專業素養
梁茂春認為訪談人應有的專業素養包括:一有專家素養;二有社交能力;三熟知并尊重口述歷史操作規范; 四有心理咨詢師般敏銳的思維能力和心理信息判斷力。⑤
丁旭東提出的訪談人的專業素養最主要體現為四方面:一是音樂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二是音樂價值的判斷力;三是音樂史學知識和研究能力;四是口述歷史訪談人素養等。⑥
梁茂春認為:訪談人在音樂專業素養必備的前提條件下,希望訪談人能夠具有深度訪談的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規范以及做出準確心里判斷的能力同時也要把握細節,重視受訪人的形體語言、表情語言及一些可被關注的舉動。丁旭東認為對音樂作品的分析、音樂價值的理解、音樂史學知識及研究能力和做到一個合格的訪談人,這四點是作為音樂口述訪談者所必備的專業素養,更希望訪談人能夠充分的掌握好音樂分析、音樂史學等學科知識,并有自己對音樂信息價值的選擇。在此前提下再做到一個合格的訪談人。訪談人的關鍵之處在于與受訪人是面對面交流溝通,是信息提取的最直接者,所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是必不可缺的。
(三)訪談提綱
訪談提綱的確立是訪談工作的前期必要準備之一。有了訪談提綱,訪談工作才能更好的進行下去,每一個課題小組在正式采訪之前都應該確立好要采訪的提綱,確立好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梁茂春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采訪不要停留在重復已知的事情上面,重點是要采集未知的領域。①前期的諸多準備工作中,擬訂一個具體、細致、深入的采訪提綱是最重要的準備。
那么怎樣才能擬定好一個采訪提綱?在結合梁教授的觀點后筆者認為想要擬定好采訪提綱,需要做出以下幾點:1. 收集和閱讀材料,對已有的文字、音樂資料、音樂作品、樂譜手稿等大量細致仔細的閱讀和思考。2. 制作年譜與大事記。3. 引出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和受訪人感興趣的話題(“邊角料”)用以深層訪談。4. 將擬定好的采訪提綱事先發給受訪人,給他以足夠的時間來做準備。
在進行李西安口述訪談工作前,筆者整理出了李西安的年譜與大事記,從李西安先生出生這一年1937年開始整理,到2004年,整理出其基本情況、音樂學習、音樂創作、音樂教育以及每一項內容的時間年月,進行詳細的內容整理。所以,擬定好采訪提綱,是采訪成功的關鍵一步。
(四)訪談的文本生成
關于訪談內容方面,有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每一位訪談者可根據自身課題的特殊性來選擇設置怎樣的內容,因為在音樂口述史研究中,受訪人可能是精英人物、音樂家等具有很深厚的音樂專業知識的大家們,也有可能是地方民間樂人。針對音樂家等精英人物來說,采訪他們的問題應該由表及里,從淺入深,比如可以先從受訪人的工作、社會經驗等一些個人問題談及到其作品或是對音樂近現代史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上。
涉及訪談內容方面,要針對樂人關于樂事歷史記憶的三個方面(“歷史構成”“社會維護”“個人體驗與創造”)進行口述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②薛藝兵和趙書峰都提出了關于采訪樂人應大體設置怎樣的問題內容,對我們也都是具有借鑒和學習啟發的。
針對口述音樂史的訪談內容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1. 受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受訪人的姓名、曾用名、出生年月、籍貫、學歷、現居地。2. 受訪人的工作、社會經驗、家庭背景、從藝經歷、創作環境、教育經驗。3. 受訪人的個人音樂行為對社會歷史音樂帶來的影響。4. 受訪人的個人作品、個人創作及個人藝術觀。
除了訪問受訪人自身,還應該從受訪人的家人、朋友、學生等身邊較親近的人入手,這樣做的目的除了防止受訪人記憶的偏差以外,還能夠多方面了解受訪人以及更加靠近歷史的真實性。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訪談一定要從小時候聊起。
(五)訪談對象
在進行訪談工作中,受訪人除了課題研究的對象以外,還應當進一步對其家人、學生、鄰居、老師等身邊親近以及能給予評價的人進行深度訪談,進行多角度視野下的信息采集。在《鮑元愷口述史之人際關系記憶史》拍攝中,鮑元愷先生及其多位學生一起接受了采訪,這里有其學生六位:劉彤、劉長遠、王憲、王小勇、伍嘉冀、修駿。訪談的話題是針對鮑元愷先生以及每位學生自身所創作的作品,鮑元愷先生對其的影響以及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帶給每位學生印象深刻的事情等。從對其學生的訪談中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鮑元愷先生對學生的教育方式,這些學生中有一些也是著名的作曲家,也都創作出了有價值的作品,這從教育方面也能夠探索鮑元愷先生的教育方式。
當然,本文針對的是口述音樂史中訪談工作的相關內容,所以訪談對象也就是從受訪人以及親朋好友等相關有聯系的人,如果是從音樂口述史探索其訪談對象,那就不止是這些了。
(六)深度訪談中的技巧——“即興性”
在訪談提綱與訪談內容擬定和確立后,我們就要開始準備采訪工作了,采訪中除了向受訪人提問事先擬定好的問題之外,為了提取到一手的、最新鮮的信息,一系列的問題應通過追問、自問的方式來提出,而不僅僅是聆聽。訪談人應該發揮一項深度訪談中的技巧——“即興性”。
即興的“追問”是深度訪談的關鍵。但有一點需要注意:追問中我們不要探尋隱私,只專注音樂。在對音樂的追問,也是有層次的追問。①即興訪談引發多樣化,所以,作為訪談人的我們,應該抓住一切可以深入挖掘的信息去追問,探求歷史的真實性,掌握更多的珍貴信息。
(七)授權協議書的必要性
在口述歷史的訪談工作結束后,有一項必要的程序是每一位訪談人所需要注意的,那就是簽訂協議書這一項,這一項內容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整理者的著作權、個人隱私與名譽等方面。② 梁茂春提出采訪記錄文本的版權不完全是屬于個人的,它主要是屬于被訪者的。如果受訪者已經去世,那更得要為受訪者的靈魂負責。③
簽署協議書是口述史完結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引發糾紛、官司,甚至更為嚴重的后果。口述歷史涉及 “個人隱私”邊緣地帶的信息,也是多位專家學者及訪談人會觸及的問題,由于做口述歷史工作一定要追求真實信息的取得,那么一定會涉及許多受訪者不愿意講述或者不愿意公開的信息,即使在訪談人眼里一些“個人隱私”問題非常具有學術價值。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應該勉強。④
在進行口述歷史的課題中,我們要格外注意的是對授權協議書簽署的嚴格性和必然性,不然就算做出再多的成果但沒有經過受訪人的同意及授權,是不可以發表和公諸于眾的,所以在這里我們一定要重視具有法律效益的授權協議書的簽署。
(八)記錄與轉錄
做口述音樂史研究要以口述材料為依據。在訪談工作中,每一個課題小組都會有記錄的相關設備,比如錄音筆、攝像機、照相機等設備,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形式做遠程的采訪。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到很多細節問題,比如要保證設備的內存、電量足夠充足,燈光也要找好角度和亮度用以最后的呈現,調整好麥克風的高度角度問題等。但在最終的文本文字體現當中,我們應當保存好每一個錄音錄像材料,這是一項后續的必要工作,也是一種憑據。
記錄和整理的過程,是將“口述”轉變為“文字”的過程,是將“聲音”變化為“文獻”的過程。這里最重要的一條是: 不要改變“口述”的“原生態”,不能改變受訪者談話的實質內容,一定要保持口述內容的歷史真實。整理記錄的基本原則是嚴格忠實于被訪者的談話本意⑤。
在轉錄過程中,我們習慣于由工作者進行人工轉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錄音時間過長,轉錄工作者會產生聽覺疲憊或者有些年事已高的受訪者訪談聲音過小而給轉錄工作人員造成一些困難。而在改善轉錄技術方面,除了利用轉錄器、文字處理機、電腦以及文字處理軟件等輔助工具之外,美國口述歷史工作者最為期待的選擇是利用自動語音識別技術與轉錄軟件來代替人工轉錄①,這樣的方法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三、深度訪談的工作流程圖
就訪談工作而言,筆者參考多方意見總結出了一個深度訪談流程圖,筆者認為訪談一般包括準備訪談、執行訪談和結束訪談三個階段,以下是三個階段的流程圖:
四、結語
本文通過針對深度訪談的含義與本質及深度訪談在口述音樂史中的應用引申出深度訪談的八點相關要素,最后呈現出一組訪談工作的階段流程圖。在此,筆者認為深度訪談是口述史的訪談,只有對受訪人進行深度訪談才能得到更加寶貴的一手資料。由此而來,口述歷史的必要性可能才是未來學術發展的趨勢,如果沒有此類的訪談經驗而僅僅付諸文字,這番體驗和感受便很容易淪為空談。筆者希望,隨著口述歷史的發展,口述歷史工作者們以后對其研究更加深入,針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和訪談技巧的提高也有所改變,希望可以對其他的口述訪談者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 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