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玏
[摘? ? 要]會議主題為“音樂口述史的多元化與規范化”的第三屆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于2018年12月13日至17日在嶺南師范學院召開。與會學者、教師、碩博士生圍繞音樂口述史訪談、音樂口述史理論研究方法、區域音樂口述史研究、音樂口述史學會規范等專題進行探討。本次學術會議體現音樂口述史與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等專業的融合性,以及與新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性,是跨學科、跨專業、跨區域學術對話。
[關鍵詞]音樂口述史;會議綜述;學術規范
2018年12月13日至17日,第三屆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在嶺南師范學院召開。會議由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中華音樂口述史研究會主辦,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承辦,嶺南文化研究院與《云南藝術學院學報》編輯部協辦。全國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教師、在讀碩博士生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主題為“音樂口述史的多元化與規范化”,會議由主旨發言、主題發言、專題發言三個部分展開,與會學者、教師、碩博士生圍繞音樂口述史訪談、音樂口述史理論研究方法、區域音樂口述史研究、音樂口述史學會規范等專題進行探討。
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自2014年首屆在北京召開至今,參會人員數量遞增,學科研究方法更趨多元,研討內容與方法涉及新聞學、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等,會議相較于此前召開的兩次學術會議雖取消了“高峰對話”單元,但本次會議的評議單元頗具亮點,每個專題之后學者綜述評議不僅對所提交報告進行綜合評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建議。會議并宣布中華音樂口述史研究會正式成立,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謝嘉幸任會長,集美大學教授臧藝兵、云南藝術學院教授申波任副會長。現將會議情況綜述如下。
一、主旨發言
會議第一個單元主旨發言,其中涉及音樂口述史的多維度視角、口述史研究現狀綜述及學術規范化、國外音樂口述史研究現狀等,共有4位學者發言。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謝嘉幸《音樂口述史的多維度視角辨析》提到音樂口述史的緊迫性,涉及眾多領域以及音樂口述史當下所關注的理論問題,其中包括現當代音樂史研究中的重寫音樂史、民族音樂學、媒體音樂人訪談以及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等各分支學科。在《我們也活過:以口述史為證——論口述史在音樂學領域的運用》《兩種史實——音樂口述史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回顧了我國音樂口述史的發展歷程,梳理了自2014年首屆音樂口述史學研討會召開以來發表的學術文章、開展的學術活動,闡釋了作為口述史的歷史史實與作為口傳史的歷史故事的區別,從口述史與歷史學、人類學研究視角進行辨析,再深入到口述史應用于歷史學、應用人類學、人類學等應用領域的再辨析。
集美大學音樂學院臧藝兵教授以《如何理解歷史中的個體?——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與口述歷史》為題,從歷史學、新史學、歷史哲學三個方面展開陳述口述歷史的興起以及當今人類生存困境,展開陳述了歷史思考的五個原則,其中包括歷史性變化的意義與前景的概念經驗研究方法論規則等,從歷史記憶的政治策略、產生歷史記憶的認知策略、歷史表現的修辭學方面的美學策略等方面去理解歷史中的個體與群體,歷史就是作為自由個體但個人的直接存在。
音樂口述史研究所(籌)所長丁旭東的《國內音樂口述史研究現狀與學術規范化》強調了音樂口述史是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看歷史,從古至今梳理中西方音樂口述史淵藪,回顧了音樂口述史在中國的發展,提出了音樂口述史有學科發展的多種可能,同時也可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中性利器。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音樂口述史文獻互引,從學術實踐的過程、學理的角度、協議文本、法律與倫理等多方面指出音樂口述史的操作規范、學術規范等問題。總結了目前我國音樂口述史正從方興未艾走向繁榮、走進規范,對音樂口述史未來展望提出了口述歷史理論與實踐合流。
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所長楊祥銀的《國外音樂口述史研究現狀分析——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從歷史學角度對口述歷史的學術史進行梳理,提出口述歷史是反映時代變遷的重要體現,口述歷史以人類歷史活動的人為主體,強調口述歷史關注的對象是人,是大的歷史背景下,人所有的歷史活動及人的社會生活。以“爵士樂口述歷史計劃”為例,整理了羅格斯大學爵士樂研究所爵士樂口述歷史計劃、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爵士樂口述歷史計劃、全美音樂商協會口述歷史計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口述歷史中心音樂口述歷史收藏等案例,從發展歷程、主要成果以及方法論和理論反思等方面展開。強調口述歷史是公共記憶的一部分,通過口述歷史呈現大眾背后的記憶,來源于人就是一種表演性的存在。
二、主題發言
會議主題發言由3位學者分別從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歷史教育、口述與檔案互證開展研究的體驗以及口述音樂史的田野與文本寫作實踐等不同視角展開發言,謝嘉幸教授對此單元發言評議。
《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教育》是由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項目組組委會秘書長李笑巖結合自身學習、工作經歷,從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教育課程的設置展開,分別從口述歷史理論與口述歷史實踐兩部分陳述。其中口述歷史理論在課程設置中包括口述歷史理論、口述歷史實踐、口述歷史與非虛構寫作、口述歷史工作坊等核心課程以及社會學研究方法、紀錄片研究、聲音人類學等自選課程,課程設置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針對性。第二部分口述歷史實踐則提供了同學互訪、同伴點評、項目設計等方法。
云南藝術學院申波教授以《口述與檔案互證開展研究的體驗——以云南新音樂史學研究的路徑為例》從音樂口述史的當下立場、音樂口述史的當下職責以及口述史的學科假設三個方面層層展開。提出音樂口述史作為一種以“人”為中心開展敘事與思辨的立場,是從宏觀到微觀、縱向與橫向結合,以此來擴大、充實研究資料的途徑。新世紀以來,學界更加倡導“自下而上”的史學書寫,口述作為一種新的史學觀和研究途徑,將突破傳統意識形態的制約,把視覺擴展至過往音樂生活或者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動。通過“自上而下”資料的考證與“自下而上”的口述結合突破歷史書寫的局限。最后對于音樂口述史的學科假設分別從音樂口述史是否是一門交叉學科及音樂口述史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展開論述。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趙書峰教授的《口述音樂史的田野與寫作實踐》從音樂口述史產生背景(大歷史音樂口述史)視角的轉變、音樂口述史的概念問題、敘事學帶給音樂口述史新的視野以及音樂口述史的學術規范等四個方面,結合民族音樂學的訪談技巧和訪談方法來談口述音樂史的田野與寫作實踐。趙書峰教授就音樂口述史的概念問題提出不同學科在采訪時身份角色的呼喚、互動的研究、身份視角的轉換、音樂視角的邏輯、現場訪談的準確性等問題,強調口述文本與音樂口述史不一樣,民族音樂學更關注當下活態的整理,音樂口述史是田野一手資料回到案頭工作,經過歷史人類等學科互證、互訪編輯而成。可以從敘事學去總結穩定的敘事邏輯,敘事資料的偏差,提出要關注歷史文本與歷史現實之間的偏差問題以及“歷史民族音樂學”的相關思考。
三、專題發言
專題發言單元共有六個專題,分別是:音樂口述史訪談、音樂口述理論與研究方法、區域音樂口述史研究、專題音樂口述史研究、音樂人口述史研究、音樂口述史學規范。六個專題共有32位學者、教師、在讀碩博士生發言,此單元專題的探討可以看出音樂口述史的學科研究方法更趨多元,研討內容與方法涉及新聞學、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等,專題發言單元相較于此前召開的兩次學術會議雖取消了“高峰對話”單元,但本單元每個專題結束的評議頗具亮點,每個專題之后學者綜述評議不僅對所提交報告進行綜合評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建議。
第一專題音樂口述史訪談共有4位學者、學生發言。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傅顯舟的《新聞采訪與學術調研》從新聞采訪、田野采風、音樂史訪談三種深度訪談方式的異同分析為音樂口述史訪談方法提供新的視角。分享新聞采訪的流程,其中有確定采訪對象、擬定采訪提綱、設計采訪問題的準備程序,到由淺入深、引導啟發的詢問方式,以及設問“五個W”的基本要求等,也強調新聞寫作與學術寫作的不同要求。最后提到在當下新媒體時代,口頭訪談與筆頭訪談并舉的實踐價值。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劉蓉在《我的“對話之旅”——音樂口述歷史的聲音、文本記錄》中通過其著作《對話音樂家——陜西作曲家群體研究》從音樂口述史訪談具體操作與運用及音樂口述史相關理論思考兩個方面展開。首先將作曲家群體納入區域音樂范疇中加以研究,對理解其音樂作品主體性追求以及作品中社會背景、文化環境、地域風格等解讀極其必要。其次在音樂口述史相關理論思考中提出了口述史是當代音樂治史的有效途徑及音樂口述史多種成果形式的價值。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王璐發言的《從訪談到文本——音樂口述史料》圍繞音樂家傳記類口述史的特征、傳記類口述史料的梳理與寫作、傳記類口述史研究的前景與突破展開。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游紅彬《口述史在傳記類訪談中的實踐應用——以歌劇作家馮柏銘口述史為例》以馮柏銘口述史為個案,提出了傳記類口述史與生命史等觀點的整合。音樂口述史訪談這一專題從訪談的文本史料、實踐方法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展開,此專題由丁旭東評議。他提到音樂人的口述史,延伸到中國樂派,尋找行為的意義就是將事物類型化,在類型化的過程中能提煉共性。
第二專題音樂口述史理論與研究方法共有5位學者、學生發言。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少明《音樂口述史何以成為可能——以趙宋光先生音樂口述史為例》以趙宋光先生口述史為例從自身的歷史和創造的歷史、自身歷史形成的發生學機制(家庭、社會、學校、同學)、自身創造的歷史及對音樂史的影響、音樂口述史的方法等幾個方面探究音樂口述史的可能性。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國耀麟的《傳統音樂話語的登場與退場——寄望口述史的回眸》主要從傳統音樂話語的概念、傳統音樂話語的登場、傳統音樂話語的退場、音樂口述史“三論”以及傳統音樂話語退場之后幾個方面探討相比于探討歷史的真實,不同話語之間的博弈對于傳統音樂發展的意義以及傳統音樂話語的登場與退場在未來得以理解與重構。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劉益行《公眾史學視域下音樂口述史多元化解讀》主張“關懷博愛”提到口述史工作者拉動的多元格局及不同領域的工作擴大了音樂口述史的研究體系,這其中就體現在音樂口述史研究對象轉化成果多元,個體思維發散性的主導以及新媒體帶來多元化的信息儲存、分享等。并根據音樂口述史發展的多元化態勢,總結音樂口述史研究需要學科方法論加訪談實踐兩條腿走路。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宋寒春《基于計算機文體學的音樂口述史語言研究》基于計算機平臺,用計算語體學方法,通過對音樂口述史詞匯、語法、家族口述史詞匯、語法來研究音樂口述史語言。從利用相關軟件對各個語言層面的語言現象進行統計和描述,分析其出現頻率、分布規律和語境特征,歸納出相關的語言特征以及文本的語體特點,總結出音樂口述史語言是以音樂表演、教育、研究和創作等方面的歷史為話題,基于訪談對話的、正式的語言。音樂口述史理論與研究方法從傳統音樂、公眾史學、計算機文體等不同視角去探究音樂口述史理論與研究方法,此專題由臧藝兵教授評議。他指出,以上研究成果有對研究對象選擇的深度挖掘,也有很強的理論研究功底闡述口述史發展的特點,肯定研究者們的研究能力與研究成果的價值。
第三專題區域音樂史研究共有2位學者、學生發言。《音樂口述史在區域音樂研究中的實踐——以廣西音樂文化歷史研究為例》由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李莉教授發言,其作為一個“專心”于區域音樂的研究者,從自身研究經驗論述音樂口述史在區域音樂史研究價值。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魏子斐《音樂口述史語境下的區域音樂研究——以安徽地方戲曲文南詞為例》從安徽地方戲曲文南詞的用樂的規矩、禮樂的師承關系以及傳承人口述史料等方面探究音樂口述史對于區域音樂研究的重要作用。區域音樂口述史研究專題主要從區域音樂史的角度探討口述史音樂史方法的認知、學習及實踐,也由此延伸音樂口述史在區域音樂史研究中的價值,此專題由申波教授評議。他肯定了現有區域音樂史與音樂口述史理論結合理論思維的構建,提出在研究中慎待史料不僅是學術自信的表現,也是重新作出自身的判斷的重要依據,強調音樂口述史也需要去田野用雙腳的丈量,結合已有史料能給整個史學增加學術亮點,增加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與此同時音樂口述史依托區域音樂,挖掘地方音樂文化史,推動學科建設,推動地方音樂的發展、地方音樂建設大有所為。
第四專題專題音樂口述史研究共有10位學者、學生發言。這一專題涉及的研究對象有我國傳統音樂、西方流行音樂、現當代創作歌劇以及抗戰音樂等等,體現了音樂口述史研究對象的跨學科性。以傳統音樂為研究對象的有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副教授劉芬《口述史視野中的北川羌族音樂傳承形式調查研究》、湖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謝敏秀《被闡釋的傳統——第四代襄河道墜子傳承人訪談實錄》、福建莆田學院音樂學院講師黃璟《文峰宮媽祖經音樂源考——基于口述、田野及文獻三重證據分析》、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崔保亞《淺析黔西北彝漢山歌(灑叉)的唱詞特征和旋律風格——以大方縣彝漢山歌為分析個案》、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李健武《音樂口述史視角:鼓浪嶼與音樂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李歡《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新城戲藝術的源頭、特色與口述史傳承》。以上發言以傳統音樂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也有人類學文化現狀分析,結合音樂口述史的方法做深入研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楊帆的《口述史與抗戰音樂史研究》分析了抗戰音樂史研究的偏向問題,提出了口述史料的真偽問題,根據抗戰音樂的主要傳播方式——口頭傳播與抗戰音樂的主體——人民群眾指出抗戰根據地的音樂研究史料缺失的問題,并展開相關研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許穎《西方音樂口述史應用個案——朋克音樂口述史現象及其著作的撰寫》、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楊名《口述史對當代安徽音樂的記述——基于歌劇〈包青天〉創作團隊訪談》分別以西方流行音樂以及我國當代民族歌劇創作團隊訪談作為個案分析,既以口述史的方法理論為指導,與此同時也在不斷豐富音樂口述史的研究領域。此專題由李莉教授與趙書峰教授評議,指出本單元發言及研究成果涉及廣泛,時間從古代到近現代直至當代,研究對象有傳統音樂、流行音樂還有當代歌劇,但主講內容要注意音樂口述史與音樂歷史在方法論上的區別即實際文本上的區別,其中涉及到口述史的概念問題、口述文本與口傳文本的區別。提出有研究成果其題目與文本之間脫離的問題,并沒有結合口述史的技巧,要深入探究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論與本體論之間的區別,尤其要通過田野與口述史訪談的經歷去捋清音樂事件或音樂家的內在邏輯關系。
第五專題音樂人口述史研究共有5位學者、學生發言。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英《傣族民歌傳承人康朗亮口述研究》、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趙曉松《襄陽大越調皮影戲藝人李有生口述史》、河西學院音樂學院講師任西希與河西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石芳《記一位民間老藝人的“賢孝”人生——“涼州賢孝”傳承人王月的口述回憶》分別都以傳統音樂傳承人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民族音樂學方法去給予民間藝人人文關懷。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肖惠蕓《從一位歌唱家管窺民國女性音樂家的音樂生活——基于口述音樂資料的個案研究》、水利《藝海相伴,伉儷情篤——訪音樂家甘宗容談她與先生陸華柏的音樂人生》都以甘宗容老師的口述采訪作為研究對象。此專題由劉蓉教授評議,她總結音樂人口述史專題是走進田野民間藝人、老藝術家,將生命體驗融入歷史,展現了有血有肉的歷史。此專題研究是將民族音樂學或音樂人類學結合在一起,對受訪者精神的溝通,在訪談的過程中,在眾多個案成果后,給予少數民族群體人文關懷。肯定了此專題發言者的研究熱情和研究價值,以及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做口述研究。
第六專題音樂口述史學術規范共有5位學者、學生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左玉河的《真實性與主體性:口述歷史研究的兩個核心理論問題》主要從兩個問題探討,第一是歷史記憶、歷史敘述與口述歷史的真實性,從歷史、記憶、敘述及口述文本四種“真實”來探討口述歷史的真實性;第二是探討了訪談者、口述者與口述歷史的雙重主體。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張瀟元《訪談的學術操作規范在音樂口述史實踐中意義》探討了深度訪談的即興性等問題。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高斐莉《音樂口述史預防前學術工作規范》從口述史實踐操作案例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口述音樂史”預防前實踐操作采信流程。音樂口述史訪談要求采訪者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儲備、采訪技能、交流技能等各方面的知識要求。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俊歡的《口述檔案的開發與利用規范》提出音樂口述史檔案作為特色檔案是社會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將口述資料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加以利用,將“音樂口述史檔案”數字化,將口述資源更好發揮更大的利用價值。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梁霞《音樂口述史研究中涉及的法律與道德規范問題》從學術規范、知識產權(著作權、名譽權、隱私權)道德規范等方面論述音樂口述史實踐中的規范化和合理化。音樂口述史學術規范的專題是關于口述歷史的操作規范與倫理問題,此專題由李笑巖評議。指出作為學術研究,在探討規范時,需要明確訪談的目的,針對對象的不同,所采用的規范也不盡相同,結合自身經驗分享學術語境下的操作過程。
本次會議主要體現在主題多元、方法論多元,每個單元及專題的評議環節精彩。體現音樂口述史與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等專業的融合性,以及與新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性,是跨學科、跨專業、跨區域學術對話。會議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三點。第一是口述史與口傳史的異同;第二是口述史料的真實性;第三是音樂口述史訪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使音樂口述史學科體系更為完善的重點問題。丁旭東教授在學術研討會結束總結時提出音樂口述史學科理論構架要加強音樂口述史理論研究,加強口述訪談,加強口述歷史專業化,規范化中國的口述歷史發展的規范化操作,在訪談過程中,加強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