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慶彩

2007年9月,陳先生貸款購買了一套房屋,并登記為該房屋產權人。2009年1月1日,陳先生與洪女士登記結婚。2012年,當地出臺了房屋限購政策,由于已擁有一套房產,陳先生在買第二套房時就得多花十幾萬元的冤枉錢,用以支付稅費和首付款。為此,兩人約定先離婚,現有的房產歸到洪女士名下,由名下無房的陳先生貸款購買第二套房,之后二人再復婚。然而,房子過戶到洪女士名下后,她卻拒絕承認雙方是為了買房子而“假離婚”,提出雙方是感情破裂而離婚,也不同意丈夫享有房子一半產權。無奈之下,陳先生到法院起訴,要求撤銷與妻子“假離婚”時簽署的財產分割協議。但由于陳先生無法提供證據證明雙方是假離婚,因此他的訴求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我國實行婚姻自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只要婚姻雙方當事人依法在民政部門辦理了離婚登記手續,雙方當事人的婚姻關系即宣告解除,所以法律上不存在“假離婚”的概念。不管是否出于真心登記離婚,產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即國家承認夫妻兩人的婚姻關系終止。通過“假離婚”重新獲得購房資格或者享受購房優惠,實際上是一種打政策擦邊球的行為,表面看獲得了利益,但實際上風險很大。
首先是喪失財產的風險。夫妻雙方假離婚時簽訂的財產分割協議,除非當事人能舉證證明存在脅迫或欺詐事由,法院一般都會認定為有效。由于“假離婚”的當事人在簽署離婚協議時已經達成某種默契,在發生爭議后想主張離婚協議無效或以欺詐、脅迫為由主張撤銷離婚協議的,舉證的難度極大,法院一般以證據不足而駁回訴訟請求。而且,在離婚和復婚之間,夫妻共同財產和婚前財產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轉化。以本案為例,因為第一套房產已在民政局協議離婚時分割完畢,已經產生法律效力,房子屬于洪女士一方個人財產,即便是雙方復婚,第一套房的性質仍然是洪女士的個人財產,不會再變成夫妻共同財產。從法律上來說,陳先生自然無權要求分割。此外,有一些夫妻假離婚后一直拖著沒有再復婚,一方在此期間死亡,由于雙方已經離婚,便不再具備繼承的資格,無法作為法定繼承人繼承對方的財產。
其次是“弄假成真”的風險。從夫妻雙方身份關系上看,“假離婚”之后,雙方的婚姻關系已經結束,任意一方均有選擇與其他人再次結婚的權利。如果一方不愿意復婚,就可能出現“弄假成真”的情況,如果由于在“離婚”時約定把房產歸屬一方所有,另一方就會弄巧成拙“人財兩空”,就會像案例中的陳先生一樣,“賠了夫人又折兵”。尤其是一些人別有用心,擔心對方不同意離婚,爭不到小孩的撫養權,于是便以“假離婚”購房為由,假戲真做,以達到其真離婚的目的。
最后是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有一些人采用偽造、變造離婚證或者網上購買假離婚等方式進行“假離婚”,這是一種嚴重違法的行為,涉嫌構成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最高可以判處10年有期徒刑。此外,如果假離婚是為了躲避房產稅收,則涉嫌違反稅收法律,會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如果其逃避的數額較大,還可能受到相應的刑事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