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朱永祥
【摘 要】聚焦國家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結合區域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優勢,探索校地企深度協同模式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切實培養培養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創業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
【關鍵詞】校地企;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7.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8-0129-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57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我國高等教育必將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關鍵環節上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為此,湖南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學院面向區域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特色產業需求,通過校企優勢互補、雙向嵌入,充分整合校內外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培養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創業人才。
1 “一體化”推進協同育人培養機制
學院緊抓株洲市打造“中國動力谷”的重大機遇,從產業需求源頭切入,與株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鏈建立聯盟,整合合行業企業創新要素、聚合實踐教學創新能量、整合學科專業創新資源,建立信息交流分享機制、培養目標動態調整機制和校企深度合作育人體系,獲得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人才與技術創新需求、企業工程教育資源等信息,與專業培養建立快速無縫對接通道,形成“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打造校地企深度協同的“一體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
2 “二元結合”搭建創新創業教育載體
創新創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聯合中國動力谷展示中心,借助株洲全球首條“智軌示范線”“軌道交通產業國際峰會”等特色品牌以及中國動力谷的產業特色、發展歷程及創新成果,建立學生創新與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載體。優質資源與自主創新園區結合:以“軌道交通自動化技術與裝備”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為紐帶,匯聚中國動力谷大學生創業園、新動力眾創空間等平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基地”的孵化培育體系,形成校地企創新創業教育“同心圓”。
3 “三向互通”匯聚高質量教育資源
高水平師資互通:疊加利用株洲高新區、學校、核心企業人才政策和資源優勢,引進海內外高水平團隊;借助株洲高新區與德國CFK Valley等海外合作機構優勢,選派優秀博士跟蹤最新技術發展;共同推進教師到生產一線鍛煉和企業技術骨干到學校兼任教師。高端化平臺互通:聯合中車株洲所“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拓展省級校地合作試點基地、省級產業創新平臺等人才培養平臺,構建“點-線-面”結合的平臺體系,延伸校內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平臺功能。優質科教資源互通:交叉融合微電子技術、功率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專業知識架構,試點CO-OP合作模式,將逆導IGBT技術、逆阻IGBT技術以及電氣系統集成與應用、車載控制與故障診斷系統應用、電動汽車整車集成及關鍵部件開發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實踐,形成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特色課程教材,促進課程組建設、推進教學內容改革。
4 “四大體系”助力創新創業教育實施
“菜單式”課程體系:成立由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合開發課程教材、多媒體課件、項目案例等教學資源,共同開展項目式、案例式、體驗式等實踐教學改革,校內外導師(下轉第139頁)(上接第129頁)共同實施畢業設計、創新項目;與動力谷園區湖南德龍研究院、湖南格蘭德芯微電子等8家單位,聯合共享學生實驗、實訓設施設備,編寫多媒體課件及教學音像資料,建立有利于學生訓練和實踐的教學環境與平臺?!盎邮健迸d趣激發體系:建立形式多樣、界面親和的互動式創新創業興趣激發體系,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改革教學方法、改進訓練評價方式、建立激勵機制,構建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相適應的管理模式,使學生學習有目標、有動力?!胺抡嫘汀睂嵺`體系:加強與區域政府、企業聯合,推動項目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真問題”,將合適項目投入社會的“真市場”,通過與真實社會環境相對接,幫助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走出大學的“陽光房”。“全程式”資源保障體系:積極與中國動力谷科技園區、風險投資機構等社會力量進行互補對接,建立優質項目與科技園、風投機構“投資評估”同進行的無縫對接機制,為學生創新創業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
隨著校地企深度協同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不斷實踐,學院已與中車株洲所、聯誠集團、天橋起重、等30余家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電子企業建立廣泛合作,共建了“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省級平臺6項,匯聚了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稱號的師資隊伍50余人,編寫了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特色課程教材,年均受益學生500余人,就業率保持在97%左右,學生團隊開發的“電力機車諧波監測儀”“電力機車電動刮雨器控制器”“電力機車高壓絕緣檢測系統”等10余個項目實現產業化,累計榮獲國家級學科競賽獎項20余項。
【參考文獻】
[1]朱敏,朱永祥,譚會生.“四維融合”式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49):31-33.
[2]張希勝.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完善人才培養鏈[J].大學(研究版),2015(8):17-21.
[3]蘭建華.探索建設以實踐平臺為載體的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創新創業,2017(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