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對于共享經濟,愛它的將它吹捧上天。共享經濟領軍人、作家雷切爾·博茨曼曾這樣贊譽共享經濟:分享之于所有權,就像iPod之于八音軌,就像太陽能之于煤礦。有人稱萬物皆可共享,諸如共享櫥柜、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倉、共享雨傘以及新增的共享護士等等。而當共享經濟陷入困境,對其抨擊之聲也不絕于耳,有人說共享經濟的面具之下,其實就是一場赤裸裸的騙局,也有人說當前很多共享經濟都是偽共享,投資過熱、營銷失敗、資源浪費……共享經濟,是否尚未成熟就已早衰?抑或只是面臨一場成長之痛?
從淘寶店搶走實體店生意到互聯網金融革了傳統銀行的命,從網約車沖擊出租行業到美團外賣分餐飲業一杯羹,虛擬經濟成長伴隨著質疑之聲。經濟轉型之下,部分實體經濟陷入困境,資本紛紛涌入虛擬經濟,“實冷虛熱”形勢更加劇了虛實矛盾,不少實體產業的企業家把矛頭指向虛擬經濟……
完全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割裂開來顯然并不可取,諸如美團外賣、愛彼迎等共享經濟就有效銜接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新業態,實現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推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合作雙贏。同樣,一味吹捧或者一概否定也有失客觀之道,產業從弱到強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作為“互聯網+”經濟,本身容易受到風投的追捧陷入泡沫陷阱。只有在市場的千錘百煉之下,我們才能吹盡黃沙始到金。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未定;積兔在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百人逐兔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所有權明晰對于定紛止爭的作用,私權源于所有權的意識由此傳承下來,但對于無主物或者缺乏有效管控的公共財物則往往責任散化,缺乏公共意識。
共享思維的起點在于分享,經濟價值在于共享,但正是因為使用者的不確定狀態,誘發了責任分散效應,部分素質低下的市民不僅對公共產品缺乏應有的愛護,還會在僥幸心理的驅使下對公共用品施加踐踏、刮擦、涂畫等行為。正因為此,無論是共享雨傘有去無回,共享單車遭遇大肆破壞,還是共享汽車爆胎后還繼續行駛,共享經濟又被人稱為“照妖鏡”。
惡意獨占、肆意毀壞,這一切可以歸納為自律問題,但歸根還是法律層面的物權觀念問題。從觀念上來說,民眾更多只看到分享,或將共享經濟的載體視為一種無主物概念的免費產品,將占有、使用的權利視為理所當然,但相應的保管、謹慎義務則選擇性忽略,由此對應的侵權責任感和內疚心理就大大弱化,相應的保管責任、歸還責任意識不免缺位。
以共享單車為例。倘若我們換一種語境,騎行者是從自行車店內或者從明確的個人手中租借,基于侵權責任明確,相關的保管、謹慎義務就會履行得更好,惡意獨占、剪鎖換鎖等種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想必會大大降低,其原因與百人逐兔的道理實則相通。換言之,倘若明晰這些載體的所有權概念,明確知道這些載體屬于他人所有,知曉相關的侵權行為要承擔責任,佐之以有效監督,確信相關行為被曝光的概率很高,那自然就會轉化為督促自律的壓力,就像積兔在市,行者不顧。據統計共享單車投入超600億元,已基本全軍覆沒;同樣,由于單個前期投入成本要高于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盈利也遙遙無期,寶駕租車、友友用車、途哥等都面臨不同的問題和挑戰。
進而言之,只有明晰了共享經濟背后的物權概念,才能將虛擬財產和空間、時間內使用收益列入財產保護范疇,相關的侵權行為才能與當前的民事、刑事責任有效銜接,當前共享經濟中的“百人逐兔”亂象才會得到有效治理。由此,共享經濟是素質經濟,更是法治經濟,它必須構建在物權概念明晰、產權保護強化的基礎之上,也只有這種明確了公私之分,才能實現責任聚焦,喚醒民眾的產權保護意識,進而強化民眾使用中的自律,減少對共享產品的侵占、毀損行為。
快速反應、靈活多變的新經濟就像兔子,追求的是在市場尚未啟動之時搶占最高點,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去發現并占領消費市場,靈活多變、毫不畏懼試錯,它眼中的循規蹈矩就是坐以待斃,它的活蹦亂跳給社會增加了諸多活力,但也帶來了不少麻煩。
老舊沉穩的法律則像烏龜,欲求的是社會的穩定;作為經驗主義的產物,它如法諺所說“一經制定就開始不可避免地滯后于社會”,但它卻又總是力圖用既定的原則與規范去指引社會行為。出于其規范性、指引性和權威性,它不能朝令夕改,試錯成本極高。但如今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卻是,怎樣用跟不上的“烏龜”管住那只跑太快的“兔子”,既要讓兔子能夠發揮出它的創造性與活力,又不能讓它帶來的問題損害這個社會,這顯然是一個考驗立法者智慧的問題。
我們不妨羅列共享經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共享單車停車亂象、共享單車事故責任劃分,網約車的門檻變化,網絡外賣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及相應規范,不法分子利用共享車掃碼詐騙犯罪,民眾素質不高毀壞、侵占共享單車,互聯網虛擬貨幣下的知識分答、直播平臺的納稅問題……一言以概之,新常態、新問題挑戰著既有法律。
表層問題涌現的背后,實則是物權意識變化、財產權形態異化、物品公共管理意識等深度變革,如共享單車帶來的路權變化,共享經濟的物權由側重所有權向側重收益權、使用權轉移,如知識分享將知識累積和儲備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和剩余價值,又如虛擬、網絡支付帶來的財產概念的虛擬化、網絡化……這些新的元素遠超出之前立法者的構想,在一定層面上對法律規范提出了挑戰。

這場“龜兔賽跑”的速度差異背后,決定了不能采取一一對應性的管理模式,換言之,立法者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將相應的新元素有效吸收到立法框架中去,讓法律更具包容性。也正因為此,我們才更能理解民法總則草案首次將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將“數據信息”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疇的重要意義,其對于銜接共享經濟帶來的財產權異化、物權觀念變化、保護數據信息知識產權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配套,共享經濟的各個平臺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通過行業自律、行業標準、行業規則等方式逐漸完善治理體系,為立法提供有益借鑒的同時,推動相關制度銜接、落地。
“有一個競爭對手永遠打不敗,那就是趨勢。”共享經濟帶來的是產業的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是消費習慣的顛覆性變更,隨之而來的是深刻的社會變化,其必然帶來各種不可預料的挑戰。直面這些問題的不僅僅是立法者,還有城市管理者。從整體上看,共享經濟作為新業態,在各方面還有不少處于現行法律和政策的“空白區”,正如前面所述的龜兔賽跑一般,城市管理者們亦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必須讓城市管理更具創新、更具彈性,讓機制發揮出更多的管理效能。
在共享經濟中,支撐使用權讓渡的,是使用者與所有者之間的信用肯定,無論是以平臺為中介的間接行為還是使用者與所有者之間的直接行為,其背后實際上都離不開誠信的基石。換而言之,共享經濟不僅是素質經濟、法治經濟,同時也是信用經濟。將共享經濟與信用體系綁定有著多種好處:其一,將使用者行為納入信用評價體系,能夠強化其對共享載體的責任感,進而將這種責任感形成行為自律;其二,隨著共享經濟規模的增大,相關共享資源不斷擴充,作為參與、使用、收益的必要門檻,信用反而會成為寶貴資源。“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而不興”,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為共享經濟與信用體系綁定奠定了基礎,也滿足了共享經濟進一步升華的先決條件,如何捆綁、公示、復議,如何防止惡意中傷、如何救濟成為政府部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總體來說,還要強化引導和規范,實現共享經濟理性、健康有序的發展,幫助破解成長之痛。共享經濟是一個新的公地,好或者壞、紅或者黑,取決于公序良俗、取決于權利讓渡、取決于制度機制,也取決于人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