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聲勢浩大的反越戰運動
“詩人反戰”網站發表聲明稱,作為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詩人反戰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著名詩人薩姆·哈米爾曾身體力行“誦讀對抗槍炮”。
2003年初,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要攻打伊拉克。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出現了浩浩蕩蕩的反戰游行隊伍,人們舉著“不要用鮮血換石油”的標語。
小布什總統的夫人勞拉當過教師和圖書館管理員,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她曾在白宮舉行美國文學系列座談會,邀請作家、詩人圍繞專題漫談,討論的專題有馬克·吐溫、哈萊姆和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她決定在2003年2月12日舉行座談會,主題是“詩歌與美國之音”,著重談論三位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蘭斯頓·休斯和埃米莉·迪金森。她發出熱情的邀請,并相信詩人們一定會興高采烈地到白宮來熱議暢談。
第一夫人顯然沒有意識到此舉不合時宜。她的丈夫正在白宮與國防部長一起部署向伊拉克派兵、發射導彈,她卻要請詩人到白宮來品茗誦詩。顯而易見,這位愛好詩歌的第一夫人根本不知道詩人們此時此刻的心情。
薩姆·哈米爾是接到第一夫人邀請函的詩人之一。當時他在給詩人朋友們的電子郵件中寫道:“當我收到郵件,看到‘白宮字樣時,我并不感到高興,反而覺得反感。就在前一天,我讀到一篇關于總統提議對伊拉克實行‘猛烈而可畏的攻擊的長篇報道,他要求以二戰時對德累斯頓和東京進行的飽和式轟炸來轟炸伊拉克。可想而知,這一定會殺害無數無辜的伊拉克人。要對付這種道德淪喪和可恥言行,唯一的正當途徑就是發起‘詩人反戰運動。”他還寫道:“詩人是我們文化的良知。讀一讀惠特曼寫的關于奴隸制的文章吧,他站出來反對奴隸制比誰都早。”
哈米爾希望他的詩人朋友們撰寫反戰詩篇,出版一本反戰詩集。他敦促想去參加白宮文學座談會的人,都在會上誦詩表示抗議。在他發出電子郵件后的36小時內,各地發來的反戰詩篇充滿了他的電子郵箱。
第一夫人勞拉很快得悉詩人們要在白宮抗議,她馬上叫她的發言人宣布取消這次文學座談會,并委婉地解釋說:“布什夫人尊重所有美國人自由表達思想觀點的權利。但她也認為,把一次文學活動變為政治集會是不妥當的。”
哈米爾之后與庫珀出版社聯合創立了“詩人反戰”網站。到2月12日那天,該網站發表的反戰詩多達6000篇,美國各地舉行的反戰詩歌朗誦會共計135場。有作曲家為反戰詩篇譜曲,很快就廣為傳唱,例如:“多少人現在該去送死,為了填滿石油家族的口袋?”“布什要和很多人爭斗,他說不是為了石油。他要維護世界秩序,從巴格達到華盛頓。”
有9位詩人在佛蒙特州曼徹斯特聯合舉行“紀念作為愛國和歷史傳統的抗議權朗誦會”,其中有加爾威·基內爾,他收到白宮請柬后就謝絕了,并表示:“敢于說話是詩人的責任。”另一位詩人威廉·奧達利說:“在拉丁美洲,人們歷來看重詩人的觀點,美國也應該形成這種風氣。”
在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朗誦和演講會題為“詩歌不適合白宮”,意即“文明的詩歌與好戰的政府風馬牛不相及”。有許多詩人出席并誦詩。哈米爾在林肯中心朗誦了自己的詩篇《2003年國情咨文》,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我看見孩子們在祈禱,祈禱不再有炸彈扔下……
事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哈米爾說:“當我們看到有人違反憲法的時候,當有人總是想通過戰爭和對抗解決問題的時候,詩人應該站出來說話。我基本上是個詩歌學者,習慣待在堆滿書籍和詞典的書房里。但坦率而言,在林肯中心,那是我一生中難得的重要時刻。”
到2003年底,“詩人反戰”網站共發表了11000首詩歌。哈米爾和庫珀出版社邀請25位文學編輯參與編選工作,最終出版了225頁的《反戰詩集》。當時的《波士頓環球報》評論,也許是第一夫人使美國詩歌得到復興,給了人們創作反戰詩歌的靈感。政客們應該明白,詩人有權不參加為政府粉飾的活動,也有權用他們的詩句來反對戰爭。
連中學生也受到詩人的感染而拿起了筆。新墨西哥州里奧朗喬中學詩歌小組的孩子們寫了不少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詩,其中有一個女孩到巴諾書店舉行的詩會上朗誦。她的詩不僅反戰,并且抨擊政府把錢都花在戰場上,而沒有真正用于推行“不讓一個孩子落后”的教育政策。值得一提的是,該校的校長是個“擁戰派”,竟因這名女學生的詩朗誦而下令開除了詩歌小組的輔導教師。但這個校長也因此臭名遠揚,招來媒體和公眾的口誅筆伐,在第二年就被迫提前退休。
美國詩人反戰運動很快影響到其他國家,不少國家的詩人都紛紛創作反戰詩,形成令人矚目的國際現象。加拿大詩人托德·斯威夫特編輯了電子書《100位反戰詩人》,其中25人是英國和愛爾蘭詩人。英國桂冠詩人安德魯·莫辛創作了短詩《動因》,把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動機歸結為“選票、金錢、帝國、石油和老爸”,“老爸”指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對兒子的影響。
2004年上映的紀錄片《戰時之音》也是詩人反戰運動的產物。該片用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和詩人的語言表現出戰爭帶給人類的苦難。被采訪的軍人、記者和歷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談及戰爭對士兵、百姓和社會的影響。美國、哥倫比亞、英國、尼日利亞、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多位詩人交流了他們對戰爭的認識和感受,朗誦了他們的反戰詩篇。
曾有記者問哈米爾,是誰啟發他發起詩人反戰運動,哈米爾提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多位反戰詩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羅伯特·洛威爾。
洛威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重要詩人。他反對美國的對外政策和越南戰爭,參加過向五角大樓示威的活動。他曾公開抵制“白宮藝術節”,至今仍被傳為美談。
那是1965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為使越南戰爭升級,下令轟炸北越,并向南越增派部隊,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因此愈加高漲。為了平息反戰聲浪,約翰遜總統想了不少辦法,其中之一就是要在6月14日舉行“白宮藝術節”。總統特別顧問戈德曼為此活動所選的邀請對象都是當時美國文藝界的名流,在文學領域包括索爾·貝婁、約翰·赫塞、埃德蒙·威爾遜、馬克·范多倫和羅伯特·洛威爾。
洛威爾在接到白宮的邀請電話時表示愿意參加并朗誦詩作,但幾天后他改變了主意。他給約翰遜總統寫了一封信,并打算將此信交給《紐約時報》公開發表。他在信中寫道:經一周思慮,受良知的約束,我決定拒絕您的好意邀請。我現于公開信中如此表示,因為我接受邀請的消息已在報上公布,也因為政府目前的行為怪異。
他在信中對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表示懷疑,對美國“逐漸成為爆發式的沙文主義國家,最終可能走向毀滅道路”的危險性表示憂慮。信的結尾寫道:“我感到,我最好不以參加‘白宮藝術節的方式服務于您和我們的國家。”
戈德曼擔心洛威爾的信會造成不良影響,便打電話給他,勸他不要公開發表。但洛威爾堅決而禮貌地答復:一定要發表。與洛威爾的這次談話竟給戈德曼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他以總統的名義起草了一封給洛威爾的信,表示完全尊重他對政府對外政策的異議。信稿送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請總統過目簽字。按照《紐約時報》當時頗具幽默感的報道,“約翰遜總統的一聲吼叫一直傳到白宮東翼”。結果,戈德曼只好以自己的名義給洛威爾寫了一封短信,表示因“白宮藝術節”不能分享洛威爾的名聲和才華而感到遺憾。
隨后,《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洛威爾拒絕白宮邀請的消息,緊接著是一則以《20位作家和藝術家支持詩人拒絕總統邀請》為題的報道。報道指出,20位作家和藝術家聯名向約翰遜總統致電,表示“對當前美國的外交決策感到沮喪,對洛威爾表示支持”。署名者包括著名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哲學家、作曲家和畫家。
據戈德曼回憶,這份聯名致電比洛威爾的信更使總統惱怒。約翰遜總統大罵那些署名者是“傻瓜”和“準叛徒”。他萬萬想不到,一個藝術節竟會惹出這么大的風波。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