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凱 閆冬
由于英國獨特的制度、法律、文化及歷史背景,英國中央政府組織結構較為復雜,除內閣部門外,還有大量政府和非政府類機構承擔一定的公共職能。這些非政府機構既有承擔公共服務功能的實體,如醫院、學校等;也有承擔公共管理功能的單位,如低收入委員會和平等委員會等。這類承擔公共管理功能的單位被稱為非部屬公共機構。
在英國幾乎所有的非部屬公共機構皆采用“治理委員會”作為最高的決策單位,通常是以董事會作為存在的模式。
通常,非部屬公共機構的董事會由董事長和一些非執行董事構成,大多數非執行董事成員都是兼職。英國非部屬公共機構董事會成員的選任通常由主管部委部長主導,所有董事會成員的選任有三項原則:一是擇優錄用原則。部長在選擇候選人時要挑選履歷、學識和品德最為合適的人選;二是公平原則。篩選程序和條件必須對所有候選人平等適用;三是公開透明原則。選擇錄用的整個過程都必須公開,接受監督。
英國政府對非部屬公共機構的審核主要考察以下方面:一是審核公共機構的設計功能是否為社會之所需,若確實有存在的必要,則公共機構的組織方式是否為最佳的服務輸送模式;二是當公共機構組織方式被認為是最佳的服務輸送模式時,接著需檢視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來提供這些服務與功能,并綜合衡量公共機構的功能與可能存在的附隨風險來評估目前的責任追究模式是否妥當;三是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將一些類似的公共機構進行合并審核,通過這些公共機構績效進行比較,能客觀地體現它們提供的服務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四是審核還需將受眾的觀點納入考察指標體系,讓顧客來對公共機構所提供服務進行評價;五是除針對公共機構的組織運作狀況進行檢視外,還需探索如何提升未來績效。
為促進部委對下屬公共機構的績效進行考核,內閣辦公室進一步擴大部委進行績效評估的檢視范圍,它包括:非部屬公共機構的績效指標;與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伙伴關系建設;非部屬公共機構對新技術的運用;顧客反饋;非部屬公共機構的開放性與課責性;非部屬公共機構的自由度與彈性空間;非部屬公共機構的法人治理與報告機制;非部屬公共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非部屬公共機構的監督及課責機制包括內部監督的課責機制和外部監督的課責機制。內部監督的課責機制。一是總會計師稽核。根據英國財政部2001年所發布的《政府內部稽核準則》,它們可以自行組建內部稽核隊伍,也可委托民間服務。內部稽核的意義在于發揮總會計師獨立客觀的建議與咨詢服務,使該公共機構能做好風險控管與治理的工作,以確保有效實現機構的目標。二是審計委員會稽核。根據《公共機構董事會成員實務準則指南》之規定,所有公共機構都必須在董事會之下設立一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必須是由非執行董事所組成并由具有財務知識的非執行董事來擔任主席。其主要功能是促進該公共機構高效使用公共經費,并對這些經費的支出負有說明責任。因此,它可代表董事會檢視該公共機構對內與對外的財務報告,并敦促改進這些財務報告的質量。
外部監督的課責機制。一是主管部委監督。主管部委可監督其主要成員是否遵守相關的架構性約定,是否妥善管理整個公共機構的運營。二是國會監督。按照現有制度安排,國會可通過提出質詢對非部屬公共機構進行監督。三是外部審計監督。所有新成立的非部屬公共機構在機構章程中必須明確授權審計長來開展外部審計工作。四是監察機構監督。英國國會設有監察專員,處理針對中央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的舉報,對國會負責。五是社會監督。2000年國會通過《信息公開法》,所有非部屬公共機構必須接受該法的規制。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