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誠
摘 要:選取1980—2016年碳排放量、第二產業比重和第三產業比重的數據構建VAR模型,探究我國低碳化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我國碳排放和產業結構變動有協同關系;我國第二產業占比變動會對碳排放產生正向影響,第三產業占比變動會對碳排放產生負向影響;我國碳排放主要由第二產業比重變化造成,第三產業比重變動的影響相對較小。根據相關研究,為我國經濟的低碳化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VAR模型;低碳化;產業結構升級;碳排放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4-0086-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1.3?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幅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出現了氣候變暖等問題。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發展是根本出路,產業結構升級則是必然途徑。經濟己進入了以“中高速增長、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為特征的新常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實現我國碳減排承諾的重要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二產業的發展質量,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十八大提出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當前,調整產業結構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
研究低碳化發展與產業結構關系的文獻較多。劉美平(2010)[1]表示,我國應在學習發達國家經驗之后,把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升級納入低碳經濟戰略中。崔慧廣(2012)[2]從低碳化理念的變化以及政府政策出發,對我國的低碳化發展模式進行探索。王修華(2012)[3]研究了GDP增量和單位GDP碳排放量與產業結構比例之間的關系,構造雙對數模型,認為應改進低碳技術,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傳統企業轉型。衛華(2015)[4]嘗試在低碳經濟的基礎上構造產業升級模型,探討低碳化產業升級3條路徑,即效率提升、結構優化、產業集群。張偉等(2016)[5]利用Kaya恒等式對我國產業體系的碳排放量進行因素分解,并在此基礎上構造產業體系碳排放模型,發現我國產業體系低碳化發展與能源結構的變化有很強的相關關系,能源在使用效率上受二次產業影響的程度很深。張盼(2013)[6]強調要發展綠色低碳技術,樹立低碳經濟理念,以低碳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陳兆榮(2011)[7]分析了我國1978—2010年的產業數據,通過More結構變動值計算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用var模型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動與碳排放的關系,發現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碳排放量波動的重要原因。Ian Sue Wing(2006)[8]分析了美國40年的數據,發現這40年間科技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變動大大提高了美國的能源使用效率。
目前的研究多從產業結構低碳化的角度出發,探討產業結構低碳化的重要性、面臨的現實困境、區域的產業結構低碳化等問題,而低碳化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關系方面的文獻較少。我國當前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研究產業結構與低碳化發展的關系,能夠為政府制定政策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低碳化發展提供借鑒。
1? 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選取我國1980—2016年碳排放量指標代表低碳發展水平,利用我國1980—2016年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采用VAR模型分析我國低碳化發展與產業結構的關系,以LNC代表年碳排放量,LNA代表第二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LNB代表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構建如下模型。
相關數據來自于201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世界銀行。為使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經不變價處理去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后,將產業結構指標的原始數據折算為以1980年為基期的實際數值。在不變價處理后進行對數化處理。
2? 實證過程及分析
2.1? 單位根檢驗
模型中所使用的變量均為時間序列,因此選擇ADF單位根檢驗1980—2016年LNC、LNA、LNB的平穩性,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得出,ADF檢驗值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各變量都為非平穩序列。對原序列進行一階差分,LNC、LNA、LNB一階差分后平穩。
2.2? EG協整檢驗
經過平穩性檢驗之后,LNC、LNA、 LNB為一階單整,能夠進行協整檢驗,因此借助EG兩步法分析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運用OLS法估計得到回歸模型,公式如下。
得到殘差序列et,對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用得出的ADF數值與10%的水平下協整檢驗的臨界值進行比較,如果ADF值小于臨界值,則協整回歸的變量間有協整關系,具體數值見表2。
從表2可以得出殘差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說明不存在單位根。LNC、LNA以及LNB 3個變量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2.3? 脈沖響應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采用AR根的估計方法對VAR模型的穩定性進行檢驗,假如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數都在單位圓內,則該模型是穩定的,具體情況見圖1。
圖1中特征根都沒有超過單位圓的范圍,說明VAR模型結果穩定。在此基礎上,采用廣義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3個變量之間的沖擊,具體脈沖響應結果如圖2所示。
圖2(a)組中的兩個圖反映了LNC對LNA、LNB變量的沖擊效果。碳排放量給第二產業比重一個標準正向沖擊時,前期呈上升趨勢,第3期達到最大,之后逐漸下降到第5期,趨于0值。表明我國碳排放量增加對第二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持續時間不長,作用逐漸減弱,這種狀況與我國第二產業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有關。
碳排放量給第三產業比重一個正向沖擊后,整體呈輕微上升再下降,后上升至0值。這種變化與第二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相反,說明在我國的產業升級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伴隨著第二產業的衰退。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取得了一些成就,第三產業比重逐步增加,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提高。
圖2(b)組可以分析LNA、LNB對LNC變量的沖擊效果。碳排放量在受到第二產業比重的一個正向沖擊時,前兩期上升至最大,之后下降至第5期,第6~9期呈上升趨勢,第10期穩定于0值。我國第二產業是碳排放的主要產業,從整體來看,第二產業在較長的時期內對碳排放量的增加起促進作用,期間也出現過阻礙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第二產業比重降低,碳減排等相關政策出臺,第二產業技術貢獻率提高,碳排放減少。
第三產業比重對碳排放量的沖擊效果與第二產業相反,前3期第三產業比重對碳排放量的沖擊作用是負的,第2期達到最低值,第4~5期呈較弱的正向作用,之后穩定于0值。第三產業比重提高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成為我國實現低碳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第三產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第三產業比重對碳排放出現了正向作用。
2.4? 方差分解
使用方差分解法對年碳排放量LNC的方差變動進行分析,明確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以及自身變動對碳排放變動的貢獻度,結果如圖3所示。
圖3中的3條線分別代表第二產業比重LNA變動導致的變動方差,第三產業比重LNB變動導致的變動方差和年碳排放LNC變動導致的變動方差。從10期的變化可以看出,年碳排放LNC自身變動導致的變動方差逐漸減少,第6期降至最小值86,減少量為14。第二產業比重LNA變動導致的變動方差不斷上升,在第6期出現最大值11,而第三產業比重LNB變動導致的變動方差也在上升,第2期出現最大值3。
由分析可知,年碳排放量方差變動主要是由第二產業比重變動造成的,第三產業比重變動的方差貢獻率相對不高。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應當著重調整第二產業比重,重視提高第二產業發展質量,這對我國經濟未來實現低碳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3? 低碳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產業結構低碳化法律體系。政府發揮在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中的主導地位,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第二產業低碳化發展,利用電力法、煤炭法等相關法律推動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制定部門法規,為第二產業各部門設定合理的節能減排指標。政府還要舉辦有關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合理引導民眾消費,倡導低碳生活。
第二,加快高碳產業的技術更新。把重點放在提高第二產業發展質量上,努力發展新的技術減少碳排放。學習國際領先的技術,自主創新低碳技術,增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依托節能減耗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推動傳統高碳產業的發展。
第三,加速推進低碳產業的發展。政府應出臺有利于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幫扶有潛力的低碳企業,為新生期的低碳企業提供政策性投資、投資補償及補助等各項優惠政策。政府要為低碳產業吸引更多資金,為其降低融資難度,間接地提供資金支持。發展低碳產業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向低碳經濟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美平.我國低碳經濟推進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融合發展[J].當代財經,2010(10):86-91.
[2]崔慧廣,董全亮.我國工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低碳化發展模式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42-45.
[3]王修華,王翔.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發展的耦合研究[J].軟科學,2012,26(3):29-32.
[4]衛華.基于低碳經濟的產業升級路徑研究——以河南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12):54-58.
[5]張偉,朱啟貴,高輝.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與產業體系低碳化發展[J].經濟研究,2016,51(12):62-75.
[6]張盼.低碳發展約束下的湖北省產業結構升級[J].企業導報,2013(11):136.
[7]陳兆榮.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碳排放量關系的實證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9(4):77-81.
[8]Ian Sue Wing,Richard S. Eckau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decline in US energy intensity for long-runCO2 emission projections[J]. Energy Policy,2006,35(11):5267-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