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璇
摘 要:傳統電商扶貧模式主要基于“輸血式”扶貧,忽視了貧困地區“造血”能力的提高,存在農產品上行體系不成熟、電商“逆差”嚴重、人才匱乏、貧困主體獲得感減退等問題。圍繞貧困主體獲得感建立分析框架,構建了多主體參與的扶貧模式,并系統地說明了創新電商扶貧長效機制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多元主體;貧困主體獲得感;農產品上行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4-000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724 ?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淘寶村”等電商扶貧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電商扶貧的發展受到制約。對于貧困地區,傳統的“輸血式”扶貧,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貧困狀況,需要創新和豐富電子商務扶貧模式。2019年,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入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的全面示范》,鼓勵地方政府優先通過激勵措施支持農村電子商務工作[1]。
1? 我國傳統電商扶貧模式存在的問題
1.1? 貧困主體獲得感不足
傳統的電商扶貧模式以政策扶貧為主,突破了農產品銷售空間上的局限,給貧困主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農產品下行給貧困主體帶來的強烈獲得感往往是短暫的,使得貧困主體的獲得感減退,長期處于被動脫貧的狀態。
1.2? “農產品上行”困難
由于歷史原因,長期的“小農意識”使貧困主體過于依賴傳統的銷售模式,缺乏電商意識,因而其主觀意愿性不強,難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如我國農產品普遍規模化生產,傳統銷售渠道會產生供求關系不平衡的狀況,面臨嚴重的滯銷問題;而碎片化的農產品生產會造成產能不足,電商銷售很難持續盈利。
1.3? 農村電商人才缺乏
農村電商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貧困地區人口知識文化水平較低,難以普及電子商務的相關知識,無法實現流程管理;另一方面從事農村電商的青年大多看重其創業前景,但面臨困難多[2]。
2? “PPPS模型”影響因素分析
2.1? 平臺
電商交易平臺和物流體系是電商扶貧的主要渠道,電商由基于PC端的傳統模式轉向移動端的多平臺方式,但貧困地區信息化基礎薄弱,難以激發貧困主體的自我脫貧意識。雖然電商交易平臺多樣化,但是多數平臺對農產品上行關注度低,消費者分散,品牌建設成本高,短時間內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短視頻APP等自媒體平臺電商宣傳成本低,操作簡單,提升了貧困主體與消費者互動的主動性。
2.2? 產品
農產品通常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產量及質量不穩定。由于我國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同,造成農產品開發與電商整合度不高,食品安全和質量難以溯源。各電商平臺無法形成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降低了農產品依靠電商平臺發展的可靠性。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包括交易農產品,還包括手工業、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的營銷,要實現農村電商和各產業協調發展。
2.3? 政策
客觀環境存在周期長、不可逆的特點,不同地區的貧困差異化明顯,政策因素彈性大,難以面面俱到。農村電商示范縣作為一項重大的政策創新,目前實施效果不顯著,具有階段性特點[3]。
2.4? 服務
多數農村電商扶貧主體間的協作效率低,運營效率難以提高。需要產業配套服務體系整合行業間數據、物流、人才等要素,形成貧困主體、物流企業等融合農村電商扶貧體系,以滿足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需要。
3? “多主體參與”互動模式
3.1? 理論框架
多元主體參與的電商扶貧采取多種形式和多層循環的模式,實現權利委托與利益分配之間的平衡。各地電商扶貧的發展參差不齊,僅靠政府主導的農產品下行幫扶模式,很難兼顧各地區的發展進度。將參與主體主要分為3類:政府、市場、貧困主體,旨在構建以政府為引導,發揮財政在不同扶貧項目中的作用;以市場為主導,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完善供應鏈體系;以貧困主體為核心,尊重貧困戶參與扶貧的主體地位,增加貧困主體獲得感,以促進農產品上行,鼓勵多社會實體參與減貧的全參與扶貧模式[4]。
3.2? 優勢分析
一是調動了更多的社會扶貧力量,通過厘清多元扶貧主體的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多元主體在電商扶貧中的不同作用和價值。以扶貧對象為中心,將貧困主體作為重要的扶貧參與者而非簡單的幫扶對象,強化了貧困主體在電商扶貧機制中的主體地位。
二是多主體參與協作,整合當地農戶資源,有效提升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效率,實現了農產品上行和降本增收的目標。
3.3? 風險分析
3.3.1? 市場失靈
一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缺失。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不會提供基礎類公共物品,市場功能的局限性造成了市場失靈。
二是農村電商正處于創新和發展的階段,企業在電商扶貧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電商物流體系也成為了農產品上行的最重要渠道,貧困主體的農產品供給范圍不再受地域局限。但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電商平臺的信息獲取水平參差不齊,交易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量較大的一方在與對方交易時,將充分利用其信息優勢,通過逆向選擇等導致市場失靈,降低農村電商市場效率[5]。
3.3.2? 帕累托最優
在一個多主體參與的全面扶貧系統中,由于各參與主體的知識背景、能力大小不同,缺乏有效的組織和激勵,創新投入會更集中于能力更強的參與方,降低了合作效率。如果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效率越高,越能夠提升更多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效率低,則參與者的“免費搭車”傾向越高,而貧困主體對自身定位模糊,參與扶貧積極性降低,使農產品上行困難程度提高,農產品下行趨勢越發明顯。
4? 農村電商扶貧長效機制的路徑選擇
(1)通過政府行為來彌補“市場失靈”。加大對地理位置、硬件設施等農村信息化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在線下農村交易市場體系中加入互聯網和電商,營造電商運作氛圍,引導貧困主體參與,促進農村交易市場轉型升級。加快現代化物流體系建設,逐步減少、消除農村電商各環節嚴重脫節的現象,提高供應鏈運營效率[6]。
(2)調動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鼓勵貧困主體參與電商創業,動員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電商創業;按照電商標準生產優質、安全、綠色的農產品;緊靠發展形勢,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共同發展,主動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打造本地品牌。
(3)投入產出市場化運作,針對性投入,合理回報。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倡導投入與回報對等。通過開發扶貧項目,提升企業社會聲譽和影響力;貧困主體以勞動力生產為主,同時也鼓勵通過加大資金投入,以集體入股的方式合作開發,實現勞動報酬和項目利潤雙收益。
5? 政策建議
5.1? 完善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培養機制
鼓勵青年返鄉創業,對從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人員進行定期指導和培訓;規范農產品生產、加工的崗位標準,鼓勵當地龍頭企業參與電商扶貧,引導貧困主體進行生產;發揮農村自營經濟體作為紐帶的作用,對農村待崗人員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根據各地區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相關人才。
5.2? 建立標準化的質量安全體系
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鼓勵相關行業相互監督。促使從事電商的貧困主體及時了解農產品的電商交易標準,積極引導貧困主體自主完成農產品的電商銷售環節,讓農村電商扶貧的各個環節實現標準化,提高消費者的信賴度。
5.3? 注重品牌化培養,擴大經營規模
注重電商運營成本節約化,提高農村電商經濟效益,助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對發展規模可觀、前景較好的農村電商品牌提供貸款支持,以擴大生產銷售規模;注重農產品的品牌質量,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整合當地資源,鼓勵小規模農戶合作銷售,建設、發展地域品牌。
6? 結束語
電商與扶貧的融合創新,可以改善貧困地區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幫助貧困地區銷售農產品,促進收入增長,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電商作為商業手段,是一種市場行為,其穩定發展需依靠市場為導向;扶貧是一種政府行為,電商扶貧是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的結合與博弈,只有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建立多元主體參與、多層循環電商扶貧機制,才能提高電商扶貧的效能。
參考文獻:
[1]汪向東.電商扶貧的長效機制與貧困主體的獲得感——兼論電商扶貧的“PPPS模型”[J].農業網絡信息.2017(9):10-15.
[2]譚煉.基于財政引導下的全面參與式扶貧開發模式問題研究——以廣東省流洞村為例[D].北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7.
[3]陳德寶.農產品電商上行問題與對策探析[J].數字經濟,2019(7):181-184.
[4]王少輝.小生產對接大市場——農村電商的融合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7(4):130-132.
[5]黎夏克,劉琛.論新媒體背景下農村電商品牌化發展探究[J].經濟管理研究,2019(7):53-55.
[6]韋鐵.多主體參與的服務創新模式管理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