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軍
摘 要:簡要介紹了研究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集成與推廣的現實意義,全面分析了該技術在集成與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要點,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水稻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4-011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志碼:A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產量與品質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推廣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對推動農業經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1? 研究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集成與推廣的現實意義
超級稻是一種優質水稻品種,和普通水稻相比,其抗逆境比較強、產量較高、品質較好。分析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能夠保證超級稻產量得到提升,減少資源浪費。對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集成和示范推廣,能夠促進水稻快速生長,使水稻產量實現較大飛躍。因此,大力推廣超級稻超高產栽培種植技術具有重要意義[1]。
衡南縣地處東經112°16′~113°08′,北緯26°32′~26°58′,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南和湘江中游區域,縣域面積2 620 km2,耕地56 090 hm2。衡南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嚴寒期短、暑熱期長的特點,適宜栽培亞熱帶農作物。衡南地區資源豐富,比較適合種植超級稻。
2? 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分析
2.1? 稻草回田技術
稻草回田技術是指,利用稻草為肥料,撒入稻田中。稻草回田技術可以提升稻田土壤內部有機物含量,改善稻田土壤團粒結構,提高稻田土壤的耕性與物理性能,對稻田起到良好的養護作用。稻草回田技術的具體做法是,采用機械工具收獲稻草,進行粉碎處理后,撒入稻田中,采用撒石灰與翻土等方法,將稻草肥料與稻田進行有效融合。
在應用稻草回田技術時,在稻田當中撒入一定量的石灰,能夠保證稻田土壤酸性得到中和,提高稻草的腐爛速率。在稻草回田環節,相關人員要嚴格控制漚田時間,保持在7~10 h。在此期間禁止排水,避免稻田土壤有機物流失。
2.2? 塑料軟盤育秧
采用塑料軟盤方法培育秧苗,能夠縮短秧苗的苗期,提高秧苗的生長發育速度,提升稻苗內部有機物積累量,從而實現提高稻田產量的目標[2]。運用塑料軟盤進行育秧,采取帶土帶肥移栽方法進行種植,對水稻秧苗根部不會產生任何損傷,提高了秧苗發育速度,進一步提升了秧苗成穗率。采取塑料軟盤育秧方法,能夠提升水稻秧苗的分蘗率。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采用塑料軟盤進行育秧時,應保證稻田田地更為平整,土壤肥沃,沒有任何雜草,稻田排水與灌溉便利,播種完畢后,軟盤不出現沉陷現象。
在施肥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應施加優質的糞水肥,施加量為1 000~1 500 g,同時施加5 kg尿素。其次,秧床開廂保持在1.5 m左右,保證廂面平整并且沒有任何雜草。
2.3? 科學播種
為了提升塑料軟盤育秧水平,要做好精量播種。在播種環節,要對超級稻播種量進行科學控制,保障超級稻播種質量。在一般情況下,大田播種量應低于7.5 kg/667 m2,可以每個孔內播種2粒或3粒稻種。
利用塑料軟盤進行水稻秧苗培育,經常會出現秧苗串根現象。因此,在催芽過程中,要合理選擇播種時間,最佳播種時期是種子破胸露白時期。
在稻種播種過程中,要將秧床表層的泥漿充分攪拌,并將秧床中的雜質去除,保證塑盤孔內部的泥漿灌入量符合相關規定。將剩余種子和泥漿徹底清除,避免出現串根現象[3]。
2.4? 嚴格控制“四期”
超級稻高產栽培環節,要加強田間管理力度。水稻播種“四期”主要包括播種期、插植期、抽穗期與成熟期等。在栽培環節,相關人員根據超級稻品種的成熟期和地區氣候特點,合理安排“四期”,保證秧苗能夠更好地抽穗揚花。
在栽培早稻過程中,盡可能避開“龍舟水”。在晚稻種植環節,盡可能的避開“寒露風”。要根據各地稻田土壤特點和氣候條件,采取稀植種植,嚴格控制秧苗種植量,保證秧苗株高得到有效控制。秧苗中后期,要做好通風工作,有效提高成穗率,降低稻苗紋枯病的發生概率。
2.5? 合理用水
在超級稻栽培環節,相關人員要科學用水。在前期插秧過程中,遵守薄水插秧原則,保證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
超級稻生長后期,要嚴格控制濕度,嚴格控制斷水時間。在排水過程中,要避免肥料出現流失,從而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4]。
2.6? 病蟲害防治
超級稻栽培面積較大,而且生長特別旺盛,相關人員要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結合超級稻栽培情況,采用合理病蟲害防治措施,有效提升超級稻產量。
2.7? 加強示范推廣
最近幾年,衡南縣開展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取得了一定成效。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有效提升了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農民收入有所提升。
3? 結束語
通過對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進行有效分析,對稻草回田技術、塑料軟盤育秧要點、科學播種、嚴格控制“四期”、合理用水、病蟲害防治和示范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梳理,以促進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