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萍 高志 汪雯怡



摘 要:銀行作為地方債務最大的承銷商和投資者,一旦地方債務發(fā)生違約,將會面臨投資難以收回的風險,繼而引發(fā)流動性風險。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以2009—2017年7省市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利用PVAR模型,實證分析了地方債務增長與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風險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結果表明,地方債務的增長對銀行業(yè)流動性風險增加具有滯后效應,而且財政政策對控制地方債務增長的影響是短期的,需要加大控制力度,建立長期有效的監(jiān)管體系。
關鍵詞:地方債務;流動性風險;PVAR模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4-0138-04?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33 ?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截至2018年末,地方債務余額為18.07萬億元,加上中央政府債務余額14.96萬億元,我國政府債務余額為33.03萬億元,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數據計算,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余額/GDP)為37%,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率為76.6%,低于國際通用的100%~120%的警戒標準。雖然表面上債務率低,且整體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但實際上存在地方政府通過地方融資平臺或地方國有企業(yè)進行違規(guī)舉債的現象。盡管有規(guī)定指出:“明確政府和企業(yè)的責任,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yè)舉借,企業(yè)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切實做到誰借誰還、風險自擔”,但這些隱性債務最終還是地方政府對其具有擔保和救助責任。
2? 文獻綜述
謝思全和白艷娟(2013)[3]通過構建地方政府與商業(yè)銀行雙沖動模型解釋了在投資沖動和城市化的目標下,融資平臺以土地為抵押獲得銀行貸款。在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雙重沖擊下,土地價格升高,融資平臺進一步獲得銀行貸款,如此循環(huán)形成越來越大的“信貸-債務”泡沫。高躍光(2017)[4]認為,當地方政府發(fā)生債務違約時,由于資金流動性不足引發(fā)銀行資產流動性和信貸流動性風險,通過空間計量模型,驗證了地方政府債務對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流動性都存在抑制作用,且地方政府債務不僅會對本地區(qū)銀行的資產流動性產生抑制作用,還會影響其他地區(qū)銀行的流動性。熊琛和金昊(2018)[5]基于非線性 DSGE 模型構建政府債務風險與金融部門風險的“雙螺旋”結構,即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與金融部門風險相互強化,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提高了金融風險并向實體經濟部門傳導,而金融部門風險通過直接的資產負債渠道和間接的一般均衡效應渠道向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傳導。
國內現有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對政府與銀行的借貸動機、地方債務對銀行風險的影響及傳導機制都作出了說明,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除熊琛外,大部分的學者都只研究了地方債務對銀行的單向影響,且都局限于當期的影響。通過建立PVAR模型,探討各變量間的雙向變量關系及內在作用機制,并利用脈沖響應分析各變量之間的沖擊效應。
3? 理論分析
3.1? 地方債的借貸動機
3.1.1? 地方政府
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獲取的財政收入減少,同時又面臨經濟建設難題。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的需要、以經濟增長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機制等都成為政府借款的動機。政府作為國家信用的代表,有天然的信用優(yōu)勢,同時與銀行又存在特殊的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使得政府的借款行為有條件實現。
3.1.2? 銀行
地方債務因為有政府擔保和最后的債務兜底,與企業(yè)債和公司債相比,風險更小,所以銀行更傾向于向地方政府提供借貸和購買政府債券。而且銀行在政治經濟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從屬于地方政府,對政府貸款的風險控制較為寬松。同時,為了在銀行業(y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和滿足一些經營指標,銀行有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的動機。
3.2? 風險傳導路徑
綜合地方債的借貸動機和現存特點,可以得知地方債在政府擴張的前提下發(fā)生,依托土地財政和政府信用,以土地出讓收入、土地相關稅費、未來土地升值預期為還款保障,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款能力與地價、房價緊密相連,也依賴于中央政府的土地調控政策。如果中央政府的土地調控政策發(fā)生改變、房價受到嚴格控制,將會影響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款能力,并且在借貸過程中存在著期限錯配、項目經營不善、信息不對稱、違規(guī)擔保等問題,地方債務往往伴隨巨大的償還風險。以地方債務風險存在但還未發(fā)生作為研究前提,列出風險傳導路徑如下,見圖1。對傳導路徑的分析可進一步分兩類進行詳細討論。
3.2.1? 借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
信息不對稱及違規(guī)操作。孫婧(2013)[6]認為,一方面,由于中央政府缺乏地方投資項目和居民的公共品需求等信息,可能為了使投資項目和借款申請順利通過,選擇最容易受中央青睞的項目,以及一些直接效益明顯、周期較短的項目,而不是根據投資回報和項目風險進行選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隱蔽行為存在道德風險問題,地方官員為了追求政績與晉升,在忽略債務償還后果的情況下,最大可能進行債務擴張,最終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由于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風險監(jiān)控難度日益加大,難以監(jiān)測平臺貸款資金流向,因此各地的違規(guī)擔保現象多發(fā)。
期限錯配。地方借債主要用于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回收期長,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長期回報率低,甚至在經營不善時產生虧損。2013年地方政府債務審計報告顯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資金主要來自商業(yè)銀行貸款,償債期限多數在3年以下。唐云鋒和劉清杰(2018)認為,債務資金多為短期銀行借款,同時資金的投向多是回報周期長的基礎設施,這就會產生償還周期與投資收益期限不匹配的問題,使地方政府面臨償還風險。目前,現金流不足成為普遍現象,當地方債務償債期集中到來,如果地方財政出現支付困難,地方商業(yè)銀行將同時面臨流動性風險。
3.2.2? 土地財政對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
分稅制實施后,地方財政收入不斷下降,土地作為地方政府最優(yōu)質的壟斷資源為其所用,以獲取預算收入,使土地財政不斷發(fā)展。地方政府在籌集資金時,往往通過融資平臺以土地抵押獲取貸款,或者以土地收入作為擔保發(fā)行城投債。地方政府籌集到資金后,用于新的征地費用、以注資形式支持融資平臺發(fā)展和改善已征地的基礎設施等。
地價和房價下跌。在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獲得借款的過程中,地價和房價是影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核心變量。當地價和房價下跌時,政府難以償還原有的貸款,且無法進一步征地和拉升地價,如果政府在還款能力下降的情況下繼續(xù)擴大債務,將形成惡性循環(huán)。同時,房地產商的經營也會受到影響,借款穩(wěn)定性將出現問題。商業(yè)銀行的流動性將從政府和房地產商兩方面受到影響。
地價和房價上漲。謝思全(2013)[3]認為,在地價和房價上漲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通過借款、建設、獲利、還款和再借款的循環(huán),獲取的收益不斷增加,借款也不斷增加。同時,商業(yè)銀行也能從擴大的貸款中分享到土地收益,有進一步放貸的愿望。在二者的雙重作用下,土地價格越推越高,債務總量越來越大,將形成建立在土地預期增值之上的,越來越大的“信貸-債務”泡沫。一旦泡沫發(fā)生破裂,資金鏈就會斷裂,從而影響商業(yè)銀行的流動性和經營安全。
4? 計量模型和變量數據的選取
由于地方銀行的流動性以及地方債務總量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關系,是一組內生變量,因此適合采用PVAR(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研究。PVAR針對面板數據引入個體固定效應,考慮了各省份數據之間的異質性,從而提高了估計結果的可信度。
yi,t=αj yi,t-j +βi+γi+ei,t? ? ? ? ? ? ? ? (1)
yit為二維列向量(TOTit,RATit)。其中TOTit為各省份的債務總額增長率,RATit是各省份銀行業(yè)流動比率。i表示省份,t表示時間,p是滯后階數。αj是滯后項系數矩陣。βi是個體效應向量,γi是時間效應向量,ei,t是隨機擾動誤差項量。
債務總額TOit統(tǒng)計口徑為各省發(fā)行的一般債券、專項債券、城投債券的總和,隨著債務置換措施的逐步落實,將銀行的高息短期貸款置換為長期市政債,城投公司借入的城投債置換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未來地方政府債券將逐漸成為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方式。由于地方債務具有舉債主體多樣化、舉債規(guī)模大、隱蔽性強、難以統(tǒng)計等特點,因此選取了更易統(tǒng)計的地方政府債券和城投債券作為地方政府債券總量。
TOTi,t=(TOi,t-TOi,t-1/TOi,t-1? ? ? ? ? ? ? ? ? ?(2)
當出現大規(guī)模債務違約現象時,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將會降低,可能引發(fā)流動性風險。翟光宇(2013)[9]論證了存貸比對于金融穩(wěn)定性(流動性)的效應分析是有效的,所以用各省銀行業(yè)的存貸款比率(RATit)衡量地方銀行業(yè)的流動性風險,RATit=省貸款總額/省存款總額。以上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由此建立了2009—2017年東部7省市(安徽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上海市)的面板數據。
5? 實證結果與經濟解釋
5.1? 平穩(wěn)性檢驗
在建立面板數據自回歸(PVAR)模型之前,為確保數據的平穩(wěn)性,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對原始數據進行檢驗。檢驗得出的序列不平穩(wěn),在對數據進行了一階差分處理后,數據通過了ADF檢驗。
5.2? 模型最優(yōu)滯后階數選取
論文使用了PVAR2程序包,對2009—2017年相關數據進行了1~5階的滯后階數估計實驗,根據AIC、BIC、HQIC準則,確定滯后階數為3階。
構建PVAR模型的一般等式。
yi,t=α1yi,t-1+α2yi,t-2+α3yi,t-3+βi+γi+ei,t? ? ? ? (3)
5.3? 模型估計
對包括(TAT,RAT)的雙變量2階PVAR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地方債務總量的增長率與商業(yè)銀行存貸款率(流動風險)的相互關系。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h_TOT,h_RAT分別表示地方債務總量的增長率與商業(yè)銀行存貸款率經過“向前均值差分法”去除個體效應的序列,L1、L2、L3分別表示原始變量對應的滯后1期、滯后2期和滯后3期變量。
5.4? 脈沖響應分析
為了分析地方債務總量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動態(tài)作用過程,采用P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地方債務總量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利用stata15.0軟件,使用200次蒙特卡洛方法模擬產生脈沖響應結果的置信區(qū)間,得到圖2結果,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年),縱軸表示變量的響應程度,中間曲線為脈沖響應曲線。
面對流動性風險(RAT)在本期的沖擊,流動性風險(RAT)在同期增加到0.34,并且在未來一期迅速減少,從正沖擊變?yōu)樨摏_擊,但是在第2期內負沖擊逐漸減弱并在第3期轉變?yōu)檎龥_擊,隨后逐漸變?yōu)榱恪Uf明流動性風險(RAT)對其后期的作用是波動的。但是從總體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向作用逐漸減少。從存貸比率(RAT)對債務增加率(TOT)的脈沖響應圖可以看出,存貸比率對債務增長率在本期沒有影響,但是首先會產生一個負沖擊,在第1期影響逐漸減少,之后開始回升轉正,在第5期后開始平穩(wěn)。說明存貸比率的升高在短期內會抑制地方債務的增長速率,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提高會使監(jiān)管部門采取措施嚴格控制,加大力度審核新增銀行的負債,進一步控制地方債務的增長。
面對債務增長率在本期的沖擊,流動性風險(RAT)沒有受到影響,隨后會對流動性風險(RAT)產生一個正沖擊,影響越來越弱,在第4期逐漸接近于零。說明地方債務的增加在本期對銀行業(yè)流動性無影響,但是在未來的4期中,債務量的沖擊將會對銀行流動性風險造成正影響。當地方債務大量增長時,會導致銀行業(yè)的流動性風險增加。而且由于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券發(fā)行期限以中期為主,因此對銀行業(yè)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當地方債務償還日期集中到來時,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面臨的償債壓力增大,如果產生支付危機,可能會采取“以債抵債”的行為,進一步增加流動性風險。
6? 結論與建議
通過建立PVAR模型,實證分析了地方債務增長與商業(yè)銀行流動穩(wěn)定性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借助2009—2017年7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PVAR模型的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①地方債務的增長對于銀行業(yè)流動性風險增加具有滯后效應,短期內產生的影響較小。②地方政策對地方債務的增長控制影響是短期的,需要加大控制力度,建立長期有效的監(jiān)管體系。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建議。①規(guī)范平臺借貸模式,貫徹問責機制。自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以后,舉債擔保對于限制地方違規(guī)舉債已有一定成效。鑒于政策效果的短期性,應加大監(jiān)督力度,貫徹問責機制。②嚴格監(jiān)控政府債務規(guī)模,遏制隱形債務的增長。近些年來,隱形債務的增長主要集中在融資公司,違規(guī)PPP項目、BT、政府投資資金等,需加強對此類項目的監(jiān)控。③改變投機者結構,降低商業(yè)銀行的投資比重,滿足更多投資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忠,汪仁潔.當前地方政府債務所蘊藏的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云南社會科學,2014(2):80-84.
[2]楊艷,劉慧婷.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看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化[J].經濟學家,2013(4):82-87.
[3]謝思全,白艷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舉債行為及其影響分析——雙沖動下的信貸加速器效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1):60-68.
[4]高躍光.地方政府債務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外溢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7.
[5]熊琛,金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與金融部門風險的“雙螺旋”結構——基于非線性DSGE模型的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8(12):23-41.
[6]孫婧.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現狀、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2013(9):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