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孟錦群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陳穎
8月底的一天,一場陣雨將悶熱驅散殆盡,在正安縣各個鄉鎮,沉甸甸的高粱穗紅遍了田間,一派豐收景象。
“今年光是種植紅高粱,就能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正安縣流渡鎮和平村村民晏久坤說,種高粱省勞力、省投入,還抗旱,賣了高粱,高粱桿還可以編掃把。
正安境內高山、丘陵、盆壩、階地等地貌皆有,平均海拔1200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高粱種植適宜區之一。
近年來,遵義交旅投集團旗下的遵義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與正安縣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以遵義糧油集團為載體,實行“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形成集綠色優質特色糧食種植、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在正安縣打造了面積10.3萬畝的有機糯高粱生產基地,種植紅纓子糯高粱。
“基地分布在安場、斑竹、小雅、土坪等14個鄉鎮,為了讓農戶放心種大膽地種,我們以‘最低保護價+最終收購價’的方式簽訂單合同。”遵義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倚告訴記者。
張倚進一步介紹,最低保護價是每斤2.8元,若市場價高于2.8元,則以市場價收購。另外,基地種植的高粱從2018年開始進行有機認證,有機認證土地轉換期為3年,通過認證后收購價還將大幅上漲。以2018年為例,常規本地優質紅纓子糯高粱市場收購價為每斤3.1元,而納入茅臺酒本地原料供應基地的有機優質紅纓子糯高粱保護收購價則為每斤4.1元。

進入8月,遵義各地的高粱進入采收期,種植戶忙著晾曬高粱。
因為種植高粱,近兩年全縣農村群眾嘗到了增收的甜頭。
“去年因為外出務工,只種了0.3畝高粱,收了200多斤,賣得800多元錢,比種玉米劃算多了,今年家里的4畝地全部種成高粱。”土坪鎮紅花村前途組村民鄭德素說,“種高粱比種玉米有‘錢’途。”
為加快群眾脫貧增收步伐,今年以來,紅花村全面整合資源,注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高粱500畝,涉及塘土、前途、前心等9個村民組270多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10余戶。
為確保今年的高粱生產大豐收,在前期的農業生產工作中,遵義糧油集團組織員工深入每個鄉鎮,對高粱種植技術進行集中培訓,從育苗、養護、移栽到后期管理都包含其中。
“今年的高粱顆粒飽滿,色澤也好,一定會大豐收。”遵義糧油集團紅粱辦負責人鄭磊判斷。利用與各合作社簽訂有機農業生產分包合同的空檔,他先后到安場鎮自強村、興莊村、官井村,芙蓉江鎮保龍居、儉坪村等地認真查看高粱長勢。
“下一步,我們將組織好高粱的收購工作,首要保護種植戶利益。”張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