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倩 王也 袁東敏 閔裕秋 隋偉輝
(1 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北京 10008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 210044)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的國家之一。由于地處季風氣候區,各地氣溫、降水等氣象環境條件的年際變化較大,干旱、低溫冷害、冰雹、高溫等氣象災害頻頻發生。而農業是氣候影響最敏感的領域之一,頻率高、強度大的農業氣象災害給中國農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2]。因此掌握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和發生規律,對于防御氣象災害、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保障農業增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市場的發展方向開始向分工精細化過渡,因而對農業氣象信息的需求也日趨提高。另外,農業氣象信息產品往往缺少圖形匹配,影響了科學普及和提示服務的效果。因此提供具體的農業氣象災害信息,應該逐漸向著精細化、圖形化的方向發展,將農業氣象研究的科技成果通過圖集形式向農民進行傳播,增強農業氣象災害科普宣傳力度,提升為農服務的效果。
目前關于農業氣象災害研究成果眾多,不過普遍是以單一災種對作物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但作物在不同生長發育時期或階段所遭受的氣象災害有所差異,對最終產量的影響也有不同[3-5]。針對這一短板,本文分析提煉了玉米、小麥、水稻這三種作物的不同生長發育期的高影響天氣,給出相應服務提示,并通過Surfer、Photoshop等軟件進行圖形產品開發,建立科普宣傳圖集,電視、網站、微博、微信等媒體均可以使用發布,通過全媒體進行廣泛傳播,也可以提高受眾的接受度。
我國31 個省(市、區)都有玉米種植,從東北平原起,經黃淮海平原,至西南地區,形成了一條中國玉米帶[6]。在玉米整個生長期中,干旱、澇災、低溫冷害、高溫熱害是其易發生的幾種災害(圖1)[7]。

圖1 玉米發育期高影響天氣 Fig. 1 High-impact weather in the corn development
每年4—5月,正是東北、西北、華北等地春玉米播種的季節,若發生春季干旱,對出苗和苗期生長不利。而初夏(5月下旬—6月上、中旬)正是華北等地麥茬玉米、夏玉米的播種季節,此時若上述3旬的旬降水量不足20 mm,總雨量不足50 mm,或表層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60%,將造成玉米晚播或出苗不好(圖2)。

圖2 玉米干旱指標 Fig. 2 Drought susceptibility index of corn
當植株開始進入旺盛生長階段,對水分要求迫切,抽雄前10天至后20天,是水分的臨介期,穗分化及開花期正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易發生期。干旱嚴重時,7月下旬—8月中旬,連續2旬的旬雨量不能滿足玉米需求,將造成雄穗與雌穗抽出時間間隔太長,授粉不良,果穗籽粒少;雄穗和雌穗抽不出來,雌穗部分不育甚至空桿。
抽雄—成熟期,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的百分率小于60%時開始受旱,小于40%時嚴重受旱,將造成花粉死亡,花絲干枯,不能受粉[8-9]。
從出苗至七葉期易受澇害,當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時,會使根部受害,甚至死亡。當田間持水量90%以上持續3 d時,玉米三葉期表現紅、細、瘦弱,生長停止;連續降雨大于5 d時,苗弱黃或死亡。
大喇叭期以后,耐澇性逐漸提高。但花期7月下旬—8月中旬雨量之和大于200 mm,或8月上旬的雨量大于100 mm時,就會影響玉米的正常開花授粉,造成大量禿頂和空粒。
玉米中后期,耐澇性較強。若地面淹水深度10 mm并持續3 d,只要葉片露出水面都不會死亡,不過產量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若出現大于10 d的連陰雨天氣,玉米光合作用減弱,植株瘦弱常出現空桿(圖3)[10-11]。

圖3 玉米澇災指標 Fig. 3 Flood susceptibility index of corn
玉米的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區域是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可分兩種情況:一是夏季低溫,持續時間較長使抽穗期推遲,在持續低溫得影響下玉米灌漿期縮短,在早霜到來時籽粒不能正常成熟,如果早霜提前到來,則遭受低溫減產更為嚴重;二是秋季降溫早,使籽粒灌漿期縮短,玉米生育前期溫度不低,但秋季降溫過早,降溫強度強、速度快,初霜到來早,灌漿期氣溫低,灌漿速度緩慢,且灌漿期明顯縮短,籽粒不能正常成熟而減產[12-13]。

圖4 玉米低溫冷害指標 Fig. 4 Chill index of corn
黃淮海地區6—9月是一年中溫度最高和降水最集中的季節。特別是7月下旬—8月上旬,是一年中平均氣溫最高的時間段,常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圖5)。而這時黃淮海玉米處在孕穗至吐絲授粉時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對在地作物的后期產量形成影響較大[14]。

圖5 玉米高溫熱害指標 Fig. 5 High temperature damage index of corn
綜上四種氣象災害,得到玉米生育關鍵期重點氣象服務提示(表1)。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其適應范圍較廣,自18°—50°N,從平原到海拔4000 m的高度均有栽培。我國小麥按種植季節可劃分為三個區域:春小麥區,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北方冬小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南方冬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15]。
按照災害的嚴重程度排列,對小麥影響最嚴重的幾種災害依次為:干旱、凍害、霜凍、濕害、大風、熱害(干熱風、雨后青枯)、爛場雨(圖6)。
小麥干旱災害是我國麥區,尤其是北方冬麥區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播種出苗期容易出現夾秋旱,一般是出現在9—11月,氣溫持續偏高、降水稀少、空氣干燥、蒸發旺盛,導致土壤迅速失水。播種期出現干旱會影響根、葉的生長,出苗的時間推遲,嚴重的種子不能發芽。越冬期若發生干旱將使次生根的發育明顯受阻。返青拔節期干旱將使生長發育遲緩。抽穗開花期以及灌漿成熟期如果發生干旱會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干旱較嚴重時,畝產量會顯著減少[16-17]。

表1 玉米生育關鍵期重點氣象服務提示 Table 1 Mai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ips in the corn development

圖6 小麥發育期高影響天氣 Fig. 6 High-impact weather in the wheat development
小麥凍害是小麥與溫度關系的反應,是小麥在不同生育時期環境溫度低于其三基點溫度的下限溫度,使其生育受阻的一種氣象災害現象。
11 月中下旬—12月中旬,最低氣溫驟降10 ℃左右,達-10 ℃以下,持續 2~3 d,小麥的幼苗未經過抗寒性鍛煉,抗凍能力較差,極易形成初冬凍害。12 月下旬—翌年2 月中旬處在小麥越冬期,持續低溫或因天氣反常造成凍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麥凍害。2月下旬—3月中旬,小麥返青至拔節期間,麥苗植株生長加快,抗寒力明顯下降,如遇寒流侵襲則易造成凍害,此類凍害發生較為頻繁且程度較重,是黃淮麥區的主要凍害類型。3月下旬—4月中旬,小麥在拔節至抽穗期間,對低溫極為敏感,氣溫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凍,極易形成霜凍凍害(圖7)[18-20]。

圖7 冬小麥凍害類型 Fig. 7 Cold injury types of winter wheat
濕害是南方小麥產區穩定持續增產的主要障礙因子,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濕害程度也會有相應加重,單產相應降低。以拔節-成熟期發生濕害損失最重,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由于湖泊較多,地下水位較高,小麥生育期降雨偏多,大大超出小麥一生總的需水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濕害。
夏季爛場雨多發生在5月下旬—6月中旬,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使得小麥受到較大損失的,均為爛場雨[21-22]。
在小麥生育中后期,因受氣候因素或是栽培措施不當,易造成小麥大面積發生倒伏,嚴重影響小麥成熟,造成減產。氣候因素是,在小麥灌漿末期,由于先后陰雨,伴隨大于5~6級的陣風或大風,可使小麥大面積發生倒伏。
干熱風是小麥生長發育后期,即開花、灌漿、乳熟階段,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麥株的芒、穗、葉片和莖稈等部位均可受害。較為嚴重的干熱風平均10年1~2次,而一般區域性干熱風幾乎年年都有發生。一般年份干熱風可使小麥減產1~2成,嚴重年份減產3成以上[23-24]。
綜上幾種氣象災害,得到小麥生育關鍵期重點氣象服務提示(表2)。
水稻是一種喜溫、喜濕的短日照作物,除海拔在26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以及東北、西北高山地區外,南起海南島崖縣,北至黑龍江黑河都可種植水稻[25]。在其生育期內,干旱、低溫冷害、高溫熱害、澇害為最主要的幾種災害(圖8)。

表2 小麥生育關鍵期重點氣象服務提示Table 2 Mai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ips in the wheat development

圖8 水稻發育期高影響天氣及主要影響期 Fig. 8 High-impact weather in the rice development and main influencing periods
幼苗期,由于秧苗在移栽過程中,根系受損,新根發育剛開始,吸收力弱,而葉片蒸騰作用仍繼續進行,因而此時耐旱力較弱。分蘗前期由于移栽之后新根逐漸長出,耐旱能力較剛移栽后要強一些,但后期,分蘗需水量提高,干旱則容易導致植株分蘗數減少,植株矮小。孕穗期,幼植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如果水分供應不足,則花粉粒發育受阻,穎花數減少,穎花退化,結實粒數減少,產量降低。抽穗開花期需水量仍比較大,抗旱力較弱,干旱會影響授粉。乳熟期,水稻大量光合作用積累干物質,養分形成和運轉集中,都需要適量的水分,此時抗旱能力較弱,干旱則容易造成灌漿不飽滿,秕粒增多,蠟熟期則影響較小[26-27]。
水稻作為喜溫作物,對于熱量需求較高,低溫冷害是水稻生長期間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我國所有稻區都可能受到低溫冷害的威脅。水稻生長季內,低溫冷害主要出現在三個時段,也可以稱之為是水稻“三寒”(圖9)。

圖9 水稻低溫冷害指標 Fig. 9 Chill index of rice
“清明寒”即倒春寒,一般出現在3月中旬—4月上旬,影響南方早稻的播種育秧,若是出現在播種前,則會導致播種期延遲,若是播種之后,則容易引起早稻爛種、爛秧,還可能影響早稻分蘗和幼穗分化。
“小滿寒”也稱“五月寒”,是指5月出現連續3 d或以上日平均氣溫≤20 ℃的低溫天氣。在5月前期出現,會影響早稻的返青分蘗,會引起生育期推遲,減少有效分蘗。出現在5月下旬—6月上旬,則主要影響早稻孕穗揚花,花粉粒不能正常成熟,不能受精而造成空粒、癟粒。
“秋分寒”即“寒露風”,是指寒露節氣前后,我國南部秋季晚稻開花期間,強冷空氣侵入引起顯著降溫,影響水稻開花、授粉、受精和灌漿,使水稻結實率和品質下降而減產的一種低溫危害[28-29]。由于水稻品種的差異,寒露風的致災指標也有所不同,粳稻適于在高緯度或高海拔種植,耐寒性較好,在抽穗至開花期,當日平均氣溫連續3 d低于20 ℃,或2 d低于18 ℃時,容易遭受寒露風災害;而秈稻適宜在低緯度、低海拔濕熱地區種植,不耐寒,當日平均氣溫連續3 d低于22 ℃,或2 d低于20 ℃時,就容易致災[30]。
高溫熱害一般是在水稻抽穗結實期,氣溫超過水稻正常生育溫度上限,影響正常開花結實,造成空秕粒率上升而減產甚至絕收。在我國北方稻區,水稻生長期內,很少有高溫危害。而在南方稻區,內陸地區高溫熱害影響大于沿海,尤其在長江流域多地,水稻容易遭受高溫熱害,導致水稻生育期縮短,灌漿不足,結實率下降,稻米品變差[31-32]。其中抽穗開花期是水稻對高溫最敏感的生育階段,其次為灌漿結實期和孕穗期,營養生長期高溫影響最小。
水稻屬于水田作物,有著較強的耐澇能力,在一定的淹水環境中,還有利于水稻的生長,但在長期淹水的環境仍會受到傷害。一方面可能會造成植株倒伏、莖稈折斷、葉片根系受損等直接傷害;另一方面,在淹水的環境下,氧氣和光照不足,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減弱,會導致光合產量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水稻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對淹水的反應最為敏感,耐澇性差,淹水后損失嚴重,其次是灌漿期和幼穗分化期;而分蘗期和成熟期耐澇性較強,淹水3~4 d影響還不大。淹水對于水稻生殖生長影響要更大一些,此時淹水將影響幼穗發育,容易出現爛穗、畸形穗等現象。乳熟期是水稻干物質積累、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淹水會阻礙胚乳發育,導致空秕粒增加,米質下降。而在蠟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灌漿完成之后,淹水影響不大,但可能會由于長期淹水,谷粒浸泡導致發炎霉爛而引起減產[33-34]。
綜上幾種氣象災害,得到水稻生育關鍵期重點氣象服務提示(表3)。

表3 水稻生育關鍵期重點氣象服務提示 Table 3 Mai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ips in the rice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