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莉
黨的十八大后,“精準扶貧”成為戰略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僅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案豢诖笔侵笐攺慕洕戏鲐?,這誠然十分重要。而“富腦袋”,是指要培養人們樹立正確的“脫貧”思想,養成自主、勤勞脫貧的心理素養。二者缺一不可。對教育界而言,不僅需要學校創建吸納貧寒子弟入學的機會,即“富口袋”;更應當幫助他們“富腦袋”,建設“心理扶貧”的教育。以下試就后者略加評議。
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宏志班。前十三屆宏志生高中畢業后,全部考入大學,其中90%以上的學生進入全國重點大學學習。宏志班的創建,的確為國家“搶救”了一大批可造就的人才,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業績,而更令人感佩的是,宏志班還打開了一扇“心理扶貧”教育的大門。
一、對寒門子弟的心理分析
很多人都熟悉的巴爾扎克認為,對有些人來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它可以催人奮進。這一觀點得到了一些典型事例的佐證,比如:曾經落入社會底層的高爾基,正是苦難的經歷使他得以登上文學創作的巔峰。但是,大多數人似乎忽略了災難、貧困、社會底層的處境會使人產生異常的心態,這種異常的心態也可能會毀掉一個人,甚至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幸和災難。因為這種苦難的處境會讓人強烈地感受到社會偏離了公平和正義,周圍的人群缺少良知。這樣的處境會放大社會的種種劣跡和人性的丑惡,難免使深陷其中的人產生心理上的“貧困”,它比物質的貧困危害更大,甚至會使這一群體中的極端分子演變成反社會的力量,給社會造成恐慌和動亂。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宏志班的創始人李金海校長,曾經對宏志班學生的家庭進行過詳盡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些學生的父母或親屬大多為誠實本分的勞動者,對子女大多要求嚴格,期望值很高,甚至把家庭脫貧致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也發現,由于長期拮據的家庭生活環境,導致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表現出一些城鄉貧民的通病:思想相對狹隘,對社會冷漠,甚至有些人對社會存在偏見,對生活和前途充滿焦慮。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寒門子弟”,自然不免受到影響。貧困的家庭環境和坎坷的生活經歷,使這些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消極的心境,往往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那些不屈中的自卑、壓抑中的矜持,使他們當中為數不少的人存在心理隱患,可能會導致他們形成抑郁、孤僻或憤懣的性格。第一屆宏志班就曾經有過這樣一名學生: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離異的家庭中,初中畢業前神志不清的母親又走失了,小小年紀就飽嘗生活的艱辛,嚴重扭曲了他的心理。教師發現他的筆盒中長期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切都是虛偽的”。李金海校長認為,面對宏志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首先需要幫助他們增強心理耐挫力,學會正視現實,形成豁達的心境,教育他們正確地看待社會,正確地看待人生。這就必須著力提高宏志生的人格素養,使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這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
二、“育人先育心”的理念
李金海校長從教育者的眼光審視“貧困”,深刻地認識到了“貧困”給學生可能帶來的心理問題。他沒有將幫助貧困生的工作停留在金錢資助的層面上,而是敏銳地發現了貧困與人身心發展的關系及其對育人的特殊要求,將宏志教育提升到“育人先育心”的高度。
近年來,我國打響了“精準扶貧”的攻堅戰,心理扶貧的問題開始突顯。在《精準扶貧與農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一文中提到:
貧困環境往往使農村貧困人口產生焦慮、自卑、孤獨、憤怒等心理,致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這反過來又造成其貧困的加劇與延續。另一方面,農村貧困人口存在著精神貧困問題。受地理位置、社會變遷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村貧困人口中“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缺乏競爭意識,懼怕風險。同時,由于以往“輸血式”的扶貧模式,一些農村貧困人口對扶貧產生依賴,萌生“等靠要”等思想,甚至以窮為榮,缺乏脫貧的內生動力[1]。
文章揭示了貧困與健康的密切聯系,不僅體現在身體健康方面,也體現在心理健康方面,且心理健康方面更為復雜、隱蔽、不易被關注與應對。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條件特殊,貧困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惡性循環表現更為突出,這正是造成扶貧政策式微、返貧、貧困延續與代際傳遞的重要原因。李金海校長的過人之處,在于他二十幾年前就發現了宏志生“復雜、隱蔽、不易被關注與應對”的心理問題,他的觀察判斷與當前我國社會科學界的調查判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為了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鏈條,培養一批具有脫貧致富志向和能力的人才,他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心理扶貧”教育。
三、特殊的班訓
宏志班的學生,在生活困境中自發地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但是,李金海校長認為僅有素樸的思想習慣是不夠的,必須讓宏志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以成就他們有尊嚴且有益于國家民族的人生。他為宏志班制訂了獨具特色的班訓: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并將其作為宏志精神的核心,鼓勵宏志班的每一個學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班訓的前兩句是做一個現代文明人的起碼要求;第三、四句特指宏志班學生立足于社會所應具備的特殊品質,即不但要具備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美德,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排除干擾,戰勝自我,努力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最后兩句是對學生理想信念方面的期望,即有志氣才能有作為,有作為必須有志氣,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形成學習、工作的動力。學校試圖通過這六句班訓,塑造學生“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精神。重視對宏志生的價值觀教育是極有遠見的舉措。當下,面對一小撮“一富即腐”的“人渣”,人們深深感到,扶貧教育不能只關注如何使學生具有脫貧致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應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知道“致富有道”。
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育健康心理
宏志班的學生是經過篩選的,他們同時存在明顯的優點和不足。李金海校長引領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的同仁,根據宏志班學生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性很強的教育內容和措施,堅持對宏志生開展愛黨、愛國教育,開展自強、自尊的人格教育。通過這些教育,宏志班的很多學生曾堅定地表示:現在我們不和別的孩子比吃穿,因為現在比,比的是父母,這一點我們不行,但十年后,當靠自己的力量立足社會時,我們一定不比別人差。
更重要的是,學校引導這些學生在接受別人無私奉獻的同時,也把自己的一份愛心獻給他人。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中,宏志班的學生把自己在酷暑中勤工儉學掙來的近萬元錢捐給了中華慈善總會,并選派代表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抗洪賑災晚會,向全國中學生發出了“為災區的同學們獻愛心”的倡議。非典時期,宏志班的學生為白衣天使捐款;印度洋海嘯發生后,宏志班的學生又帶頭將他們撿廢品換來的錢、勤工儉學掙來的錢全部捐給了國際紅十字會……學校使宏志生由被社會關懷的受益者,逐漸演變成能提供社會關懷的施予者。這種社會角色的轉換,可以自然而有效地促進人心理的轉換,比單純實施“感恩”與“回饋社會”的教育更積極。人固然應當學會感恩,但是簡單的感恩教育有時會使感恩者產生更加自卑的心理。教育本來就是從愛出發的,讓宏志生在奉獻愛心的活動中獲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愉悅,這種教育舉措完全符合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值得繼承和弘揚。
五、啟迪
宏志班的班訓,以及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針對宏志生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都體現了“扶貧先扶志”“育人先育心”的思想,有助于宏志生們產生“脫貧的內生動力”。這種教育,不僅有助于解決貧困生的一時之難,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奠定了一生健康發展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造福其人,同時也能造福他們的家庭和一方民眾。如果這一思想能夠得到廣泛傳播,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鏈條。當初創辦宏志班的指導思想,在貧富差距初現端倪的時期就能達到如此深刻的水平,實屬難能可貴。這使人不禁想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箴言:“教育就是社會改造,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李金海校長和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的教師們能有如此超前的認識,在于他們對教育使命的領悟?,F在,高中階段教育雖然未列入義務教育,但從體制層面而言,宏志班的使命已經完成。創建宏志班所蘊含的教育精神,將成為教育者寶貴的思想財富。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被扭曲的“宏志班”。有些學校以創建“宏志班”為名,實則進行的是“掐尖”活動,即借機搜羅尖子學生,以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這不僅違背了創建宏志班的初衷,也褻瀆了教育事業的公益性和神圣性。今天,我們重溫宏志班創建的歷史,志在捍衛教育事業的公平與正義精神。須知,歷史因珍惜而輝煌!
李金海校長憂民眾之所憂、急民眾之所急的教育情懷,及其“育人先育心”的智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珍惜的寶貴的辦學思想。
參考文獻
[1]孟可強.精準扶貧與農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4-03.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