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國
2019年,適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出臺和學習之年,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指引著中國新時代的教育發展。教育需要不斷學習與思考、傳承與揚棄,在探索并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藍圖中的高中教育時,必須直面教育現代化亟待破解的三大命題:如何創建更高效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加快高中辦學的內涵發展?如何更自覺地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現代教育觀,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如何更深入地實施教育改革的各項舉措,加快創新人才培養?
上海市新中高級中學自2000年創建并成為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起,從“人生預備教育,叩開每扇人生之門”的“預備說”,發展到今天“奠基終身發展教育理念”的“奠基說”,學校始終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努力培育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回顧學校的辦學歷程,對照《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理念、目標和任務,學校將更高質量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扎實實地開展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一、進一步提升教育站位,
構建科學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明確指出,“六個服務”是教育現代化的偉大使命,它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要將高站位的教育現代化的“六個服務”落實在學校的常規常態教育、體制機制完善、培養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任務中,歸根到底就是要構建現代化的學校治理體系。其中,核心要素是構建更高效、更科學地推進現代學校建設的“治”和“理”的體系。
現代學校治理體系中的“理”,即事物的紋理,在這里指教育規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并不斷探求教育規律,依照教育規律辦學,從三個層面探究辦學之“理”。一是校長辦學之“理”。校長辦學的政策視野、專業視野、國際視野和改革視野決定了學校辦學的高度和寬度。二是黨、工、團等黨組織的保障之“理”。各黨組織要更好地履行學校發展的監督與保障職責,以保證和推動學校辦學育人服務于國家、服務于民族發展。三是教師承擔著最直接的辦學育人的責任之“理”。教師要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既要著眼當今社會,又要關注未來發展。
建立科學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還離不開“治”,即尋求學校治理的機制。上海市新中高級中學有德育、教學、辦公室等八個部門,還有三個年級部、住校生部、國際學生部和西藏民族學生部。學校各部門治理體系的“經線”及“緯線”形成了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都由校級班子成員、中層干部和年級班主任代表等構成。這種條塊結合的扁平化治理模式既克服了各部門“各歸各”的弊端,又充分發揮了各條塊的優勢,為學校辦學育人工作的落實提供了保障。
二、進一步提升教師素養,
打造具有現代教育觀的教師隊伍
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新時代的教育觀,即要實現從知識傳授到素養培育的轉變。教師素養的培育,主要在于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兩個方面。
教師學科素養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教師所接受過的教育,也有工作后的持續學習和實踐積累,還有與同行之間的智慧分享。從一名大學生到職初教師、合格教師、成熟教師再到名師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積淀過程。教師素養的發展與提升體現在學科教學上,表現為不同的發展層次。知識的傳授、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以及習得科學學習方法背后所蘊含的學科思想,都是成熟教師必須達到的高度,而名師、專家型教師則要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從理論層面講,教師要樹立支撐某學科思想的理論觀念;從育人角度來說,教師要使學生感悟到學科所體現的價值和教育精神。只有達到這一層面的學科教學,才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只有處于這一層面的學習,才能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教師的教育素養是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它包括文史哲素養、科學素養及對高中跨學科的廣泛涉及,還體現在對信息的敏銳捕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積極的社會參與能力等方面。
三、進一步加快創新人才培養,
頂層設計特色創新課程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這需要培養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因此,搭建創新人才培養的平臺,頂層設計培養創新人才的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設立“行走的教室”,拓展創新人才發展的新空間。“行走的教室”上課地點具有隨機性,讓學生在行走中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學校辦學育人機制看,“行走的教室”探索了一條校內與校外機制聯動、中學和大學等社會資源整合、學科知識與實踐探究互為補充的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發展之路。
二是以數學建模為抓手,進一步加強學科創新素養的培育,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數學建模是基于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通過對數學模型的解答,使實際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學校以數學建模為抓手的創新人才培育還需要采取措施進一步深化,包括:加強與其他相關課程的有機銜接;加強與上海市、全國、全美數學建模大賽的結合,通過競賽引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加強市級課題“高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評價研究——以數學建模為例”的研究,借助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校的資源,提升數學建模素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三是繼續深化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促進創新人才健康身心和個性品質的發展。學校的體育改革歷經10年,已取得了良好成績。未來,學校還將圍繞區教育局的全國總課題,大力推進學校子課題“基于個性發展的高中體育專項實踐研究”,進一步總結經驗,不僅著眼于強身健體,還要著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品格形成、個性發展上下功夫,在研究學生的運動技能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上,探索高中體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新路徑。
四是開設金融創新教育課程,普及和提升學生的金融素養與能力。學校通過金融創新教育,發展全體師生的金融素養,挖掘對理財與投資等金融方面有天賦或有興趣的學生的潛能,為未來金融高端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如建設“新中虛擬銀行”,開設有關銀行業務、投資和理財等方面的金融課程;加強與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靜安區閘北建行和建行大學華東學院的合作,形成金融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