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蒞
李漢榮《對一個垃圾堆的觀察》,設身處地不僅是對人,也可以對物,設身處地就是物我為一。我們寫文章既可以擬人化,把物當成人來寫;也可以擬物化,把人暫時變成物,更深入地想一想,它原來是什么樣,有怎樣一個活動或變化的過程?這就涉及到追本溯源了。什么事情如果把這一步走好了,那也就揭開廬山真面目了。那時的世界,也就沒有秘密可言了,經過挖掘也就平中見奇了。
這正是李漢榮先生文章的一貫特點。對這個垃圾場的一件件垃圾,如果作者不能設身處地追本溯源,不能從平凡中看出本源深意,也就不會有這篇洞察入微,情真意切的文章了。
李漢榮先生的文章,還有無中生有的特點。我們可以設想,他的這篇文章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見得都是事實存在。一陣旋風刮起的紙片,也許根本就沒有關于官員任命的那一紙公文。但是因為文章中需要它,他就把它造出來了,這是小說家常用的合理虛構。
我們想起來,這也是合理的,垃圾堆里或許就有那么一紙公文。有一些作家,實在寫不出來東西的時候,就想著出去游歷,他們這些想法和有些畫家與攝影師的想法是一樣的——風景在于遠方。遠方的風景走馬觀花地看過,是不會有太明晰的印象和太深刻的認識的??达L景也罷,看事物也罷,往往是非常熟悉的東西,經過設身處地,追本溯源的一番蝶變,才能寫成最好的東西。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龍須溝》、齊白石的《蝦》,都是如此。
李漢榮文章的第三個特點是小中見大。憑借方寸之地、方寸之物、點滴時間這些小,去寫出他的大千世界來?!秾σ粋€垃圾堆的觀察》文情理趣一樣不少,筆筆皆妙。李漢榮在別人不注意或者不想注意的地方,別具只眼。寫出了人人眼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新境界、新內容。
《興安四月樹》同樣具有設身處地追本溯源的特點。如果它不具備這個特點,不能寫什么內容寫什么“人”,都從當時當地的情景去寫,不從它所寫的植物本身去寫,不考慮這些植物的嫩芽從前一年的夏秋之交萌發開始,直到這個初春的漫長時段,在經歷無數雨雪風霜之后的那種對春天的殷切企盼,又怎么會寫出接骨木“護著花蕾的兩片葉子(花萼),仿佛蟈蟈們的翅膀”,面向溫暖的春風將要展開呢?又怎么會寫出老楊樹“在微微發暖的風中,正輕聲地哼唱”,它的蓓蕾“還沒有從黃黃油油的葉殼中鉆出,只露出細細的葉尖,像孩子們伸出被窩的小腦袋”呢?又怎么會寫出“他們都聽到了,那僵凍了一冬的大河,僵硬的冰已‘嘎嘎開裂,靠岸的河水,已在汩汩奔流”呢?
但是,這兩篇文章也并不完全相同,它們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如果說,前一篇文章是一個點,那么后一篇文章就是一條線;前一篇文章表現的是冷靜,冷靜得像一個偵探,像一個法醫。后一篇文章熱情,熱情得像一個詩人,像一只飛鳥;前一篇文章寫了一個剎那,一個終結的節點,后一篇文章寫了一個進行時,一個正在前行的時段。
設身處地、追本溯源是這兩篇文章最主要的特點。其實,我們讀別人的文章也可以這樣去設身處地追本溯源。設身處地,是去還原作者寫文章當時的情景和當時的思緒;接著再追本溯源,想想為什么他能這樣寫。這樣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別人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