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婧
【摘 要】 現階段,企業的內部審計信息系統被長期鎖定在某種低效率的“閉鎖”狀態下,導致內部審計內生動力薄弱,無法為企業實現實質增值。基于業財融合的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整合了審計作業管理、實質性測試與佐證、風險控制與內部審計報告、審計運維管理等內部審計核心工具,是一種全新的“業財審”融合閉環系統體系。具體做法為:在數據采集檢索方面,以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為平臺,與專項業務管理系統、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對接,通過對影響企業持續有效增值數據的收集和分享,設置審計作業鏈來實現;在數據分析佐證方面,以審計數據智庫中心為平臺,通過審計作業鏈設置多維風險評估與測試,形成審計預警鏈。構建基于業財融合的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為企業風險控制和內部審計報告的提質增效提供高可信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 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 審計作業鏈; 審計證據鏈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21-0025-04
一、問題的提出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部署,堅持增強活力與強化監管相結合。增強活力是搞好國有企業的本質要求,強化監管是搞好國有企業的重要保障,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在這個過程中,基于新時代信息化共享的背景下,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需要“高質量、可靠增值的、信息化智能的”高可信的審計制度和審計工具,突破內部審計內生動力薄弱的工作瓶頸,落實內部審計保值增值的責任要求。
《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的實施,進一步增強內部審計權威性、獨立性,內部審計的地位作用更加凸顯。“內部審計成了‘長牙齒的老虎”,正成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人員的普遍共識。如今,審計作業系統、審計風險評估與測試、審計報告等內部審計工具已在企業審計信息系統中,并隨著信息化的成熟,有序地開展追蹤問效的審計作業。然而,在實踐中,如何有效改善這些工具的系統效用,如何與財務共享中心系統協同運營,減少運行機理中不必要的重疊與交織,形成高可信的審計作業,是一個復雜的理論與實操問題。
《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嚴格控制高負債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內部審計如何布局和實施重點監管作業線?如何將市場前景、資金成本、盈利能力、資產流動性等因素與監管作業線的臨界設置綜合考慮?如何在保持財務穩健、業務有競爭力的情況下滿足審計監管服務到位的責任要求?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基于業財融合的內部審計實現對國有企業業財數據無脫節、無漏網、多維系統佐證的全局監控服務成為了國有企業管理層關注的重點。
二、文獻回顧
(一)業財融合的相關研究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中指出:單位應用管理會計,應遵循融合性原則。管理會計應嵌入單位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與業務等有機融合。郭永清[1]指出業財融合是指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實現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數據源的及時共享,基于價值目標共同做出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管理活動,以保證企業價值創造過程的實現。羅乾宜[2]指出兵工集團自2007年起進行連續的管理會計創新變革,以全面預算管理為平臺,對財務結構性指標設置風險邊界,實施有效管控,創立了邊界管控體系并獲得成功應用。邊界管控系統整合了全面預算管理、績效評價、風險控制與管理會計報告等管理會計核心工具,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業財融合閉環制度體系,具有獨特性和管理創新研究價值,易于為其他企業所復制與學習。該管理會計制度創新既為企業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也為企業推進“提質增效”與“去杠桿”提供了可行制度路徑。周潔[3]指出業財融合為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和軟件系統將業務、財務和管理流程緊密聯系,建立業務處理的系統流程,實現信息實時處理和數據集成的業務財務一體化系統。其關鍵之處在于使用信息手段將業務信息及時流暢的轉變為財務信息以提升管理經營效率。業務流程面向整個公司,將原始數據信息存儲于共享數據庫中,保證其實時共享;業務流程的所有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和處理,統一納入共享數據庫,提高財務系統處理效率;會計信息系統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不再以處理后的財務信息為主,保證數據始終如一,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二)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理論研究
劉慧芬[4]提出從證據鏈理論出發改進審計證據體系關鍵在于兩點:一是印證取證,該理論認為證據之間印證的越多,證據的真實性越能得到保障。二是證據鏈閉合,間接證據之間印證性高,且呈閉合狀態,其證明力才與直接證據效力相當。現行獨立審計準則強調審計程序,而對于審計證據體系自身的證明力與證據力缺乏系統整合,造成間接證據鏈不閉合,直接證據不完整,證據之間印證顯著不足,審計結論模糊,而這些缺陷往往給舞弊留下隱蔽渠道。實際運作中,閉合審計證據鏈設想關鍵難點在于審計平臺以及審計資源整合的開放度。云計算支撐下的整個社會資源共享下的審計平臺,可以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黃衛紅等[5]闡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財務共享、管理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的廣泛應用,內部審計的職責與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部審計亟須從理念、定位、技術等方面迅速轉變,適應新時期的新要求。陳利花[6]闡明當內部審計機構對經營層的依附程度較高時,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就會大打折扣。沈琦敏[7]著力分析內部審計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面臨的困難以及大數據環境為審計全覆蓋工作帶來的機遇,認為應在大數據環境下建立審計全覆蓋的監督框架,并提出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應對策略。尤雪英[8]闡明內部審計應結合戰略與目標的實現進行風險管理,內部審計融入風險管理需要從戰略執行層面延展到戰略制定層面,戰略管理內部審計應成為實現組織價值增值目標的重要內容。
(四)審計運維平臺+運維鏈
審計運維平臺是由審計工具、審計工作日維護、審計系統運營維護組成(詳見圖5)。其中審計工具主要提供包括通用類、專業類、特殊類的工具支持,審計工作日維護主要是指工作日系統日常維護,主要解決系統升級、安全排查等問題。審計運維平臺意圖解決計算口徑不一致、聯動轉換分享性差、工具便捷性差等資源對接轉換、操作習慣可理解等問題,保障系統的順利運行與安全操作。
五、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業財融合下的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確保企業在戰略主業的發展上,把準重點監管線,落實內部審計增值發展的責任要求,平衡內部審計的需求與供給結構,深化業財審融合共建,在內部審計確定的安全邊界內可持續穩健發展,為在新時代信息化共享的背景下,“高質量、可靠增值的、信息化智能的”高可信的審計制度和審計工具的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徑。企業數字化內部審計信息系統被業界所看好,企業由傳統審計向大數據審計過渡是必經的挑戰,企業應加強現代化技術手段建設與應用的同時,完善審計信息系統,進一步堅定業財審融合,實現企業價值的實質增值。“業財融合”與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的協同共建能夠產生事半功倍效果的可行性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文獻】
[1] 郭永清.中國企業業財融合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7(15):47-55.
[2] 羅乾宜.邊界管控:兵器工業集團整合管理會計工具的創新探索[J].會計研究,2017(10):51-57.
[3] 周潔.基于業財融合的會計信息系統優化探析[J].財會通訊,2019(4):116-120.
[4] 劉慧芬.證據鏈理論與風險導向審計程序實現[J].財會月刊,2012(34):52-54.
[5] 黃衛紅,徐戊彬.新時期企業內部審計若干思考[J].中國報業,2018(9):54-55.
[6] 陳利花.對大型企業內部審計問題的幾點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8(9):75-76.
[7] 沈琦敏.新常態下內部審計全覆蓋研究——基于大數據應用視角[J]. 財會通訊,2017(16):86-88.
[8] 尤雪英.基于戰略視角的內部審計價值提升與實施路徑探索[J].財會月刊,2018(15):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