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魏 強 鞏偉民 杜啟科
山東銀香偉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曹縣274400
奶牛乳房炎是目前奶牛養殖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1],因其發病率高、臨床癥狀不易發現(隱形乳房炎)[2]、治療投入大,給牧場造成巨大損失。奶牛體細胞水平作為衡量奶牛乳房健康程度及乳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3],與乳房炎發病情況呈正相關。當奶牛發生乳房炎時,牛乳中的體細胞水平明顯升高,較高的體細胞水平嚴重影響產奶量以及乳品質[4-5]。因此,高體細胞水平從產奶量下降、乳品質降低兩個方面影響牧場經濟效益。奶牛乳房炎的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的長期和過量使用,容易導致牛乳中抗生素殘留以及產生抗藥性。蒲公英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寒,味苦,歸肝胃兩經,主要含蒲公英甾醇、膽堿等有效成分,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等功效[6]。同時,蒲公英還具備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保肝利膽等作用。本研究主要考察鮮蒲公英作為日糧添加劑對奶牛體細胞水平的影響,以期為防治奶牛乳房炎、降低奶牛體細胞水平提供參考依據,并為探索中草藥在奶牛養殖中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于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在山東銀香偉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牧場進行。
對牧場荷斯坦牛群體細胞進行測定后,抽取體細胞數較高牛只120 頭,作為試驗群體。日糧飼喂均與正常牛群保持一致,僅在試驗牛群日糧中添加采收的鮮蒲公英,奶牛自由采食、自由活動。
試驗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蒲公英作為飼料添加,主要考察其對炎癥、體細胞過高等癥的治療效果,因此不設空白對照,以飼喂前后奶牛體細胞水平評估該方案的有效性。
每天采收新鮮自種蒲公英用于試驗,防止放置時間過長導致蒲公英發霉腐爛影響試驗。
試驗選取奶牛120 只,整個試驗周期為27 d,試驗奶牛日糧的添加配比參照正常牛群飼喂的基礎日糧進行,在試驗牛群日糧中添加采收的鮮蒲公英,添加量為每天每頭奶牛添加1 kg。
連續添加飼喂27 d,于飼喂試驗結束后第3 天取奶樣,測定試驗牛群體細胞數,進行試驗前后對比分析,得出體細胞水平飼喂前后的升降幅度大小。
試驗奶牛飼喂鮮蒲公英前后體細胞變化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體細胞水平較高奶牛飼喂蒲公英27 d 后,體細胞水平有降低也有升高,體細胞降低牛只所占比例較大。
如圖1所示,試驗前體細胞水平處于上段奶牛,試驗后體細胞降低較為明顯;體細胞水平處于中段奶牛,試驗后體細胞變化無規律性,降低與升高并存;體細胞水平處于下段奶牛,體細胞水平維持不變,或變化幅度很小。

表1 試驗前后體細胞數比較(部分牛只) 萬/mL
對試驗奶牛體細胞水平的升高與降低進行統計,發現飼喂鮮蒲公英后,雖然有部分奶牛體細胞有所升高,但牛群整體體細胞水平處于下降趨勢。

圖1 試驗前后牛只體細胞數曲線

圖2 體細胞相對增長面積比
試驗結果顯示,試驗前牛奶體細胞數(SCC)平均數、試驗后牛奶體細胞數平均數、牛奶體細胞數平均下降數分別為69.9 萬/mL、38.8 萬/mL、30.8 萬/mL;試驗后牛奶體細胞數降低牛頭數為79,有效率為65.83%。以上結果表明:日糧中每天添加鮮蒲公英1 kg/頭,可使奶牛體細胞數平均降低30.8 萬/mL,用藥防控有效率為65.38%。
本研究試驗結果顯示,120 頭試驗奶牛中體細胞平均下降了30.8 萬/mL,體細胞下降的奶牛有79頭,用藥防控有效率為65.83%,效果顯著,僅日糧中每天添加鮮蒲公英1 kg、實際添加應用27 d 達到此效果,表明了鮮蒲公英在降低奶牛體細胞水平上應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牧場實際生產中引起乳房炎的病因較多,如氣候、環境等外界因素以及飼養、奶廳、人員等人為因素[7]均能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引起乳腺病原體感染。保持奶牛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及加強管理的同時,在奶牛日糧中添加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抗菌消炎療效的鮮蒲公英,也是能控制乳房炎的發生、降低奶牛體細胞水平的有效措施。
該試驗的日糧中每天添加鮮蒲公英1 kg,試驗周期為27 d,牛只選擇僅為體細胞較高水平的120頭牛只,試驗數據中發現有部分牛只體細胞有所增高,其原因可能是試驗開始前,奶牛已處于乳房炎發病的惡化上升趨勢,因此試驗結束時體細胞依然有所升高,故進一步研究應考慮擴大試驗牛群,添加空白對照,以增加數據說服力、可靠性。
綜上所述,日糧添加鮮蒲公英能有效控制奶牛體細胞水平,同時對病情較為嚴重的乳房炎起到控制病情、防止惡化的作用。為將體細胞控制在更低的水平,使奶牛抗病力維持在較高水平,可考慮日糧中連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