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李瑞
認識篇 ?正確認識老年性癡呆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紀錄片《人間世》,其中就有關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故事。在故事里,一位老年人完全忘記身邊的親人,這種情況讓人絕望。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性癡呆”。在20世紀初,德國的科學家阿爾茨海默首先報道了一例老年女性患者,后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這種疾病。老年性癡呆對患者的智力會產生嚴重的不可逆損害,特別是它的慢性進展病情,從最初的記憶力下降到最終的智力完全喪失,往往要經歷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給個人及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
老年性癡呆在全世界范圍內較為常見,它的發病率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而增高。
病因與以下因素有關:年齡、家族史、唐氏綜合征、腦外傷、鋁攝入過量、性別、認知、房顫、影響心血管的因素、缺乏鍛煉、膳食、應激及其他。精神因素也極為重要,焦慮、抑郁與老年性癡呆存在重要的聯系。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的焦慮抑郁,會抑制大腦里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另外,抑郁癥本身早已經證實與老年性癡呆息息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在發達國家為4%~8%,我國為3%~7%,女性高于男性, 我國目前有此病患者600萬~800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會逐漸上升,8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在20%以上,95~99歲年齡組的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超過40%。
很多人認為癡呆就是阿爾茨海默病,對癡呆認識產生誤區。癡呆為臨床綜合征,可由60多種疾病所致,其中最常見的是老年性癡呆,占60%左右;其次為血管性癡呆,占10%~20%;腦部占位性病變,特別是額顳腫瘤占4%~5%;還有亨廷頓舞蹈病、帕金森病、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ick病、多發性硬化、腦積水、腦部各種感染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等。血管性癡呆和部分其他類型癡呆,在某種程度上被稱為“不可逆性癡呆”,尚無特別有效治療方法。大約有10%的癡呆為可逆性癡呆,其疾病因素包括特發性正常壓力腦積水;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如多發性硬化、炎性病變等;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等;營養代謝性疾病,如B族維生素缺乏等;還包括部分顱內腫瘤、顱內出血性病變如慢性硬膜下血腫;等等。
老年性癡呆的發病機制
老年性癡呆的發病機制較為多樣化,可能導致該病的因素眾多。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老年性癡呆的發生主要與腦內的β-淀粉樣蛋白的異常沉積有關,此種物質的異常沉積導致了神經細胞的死亡。另外還有一種膽堿能假說,認為乙酰膽堿功能與認知功能障礙密切相關。遺傳因素也可能對老年性癡呆的發生起著一定的作用。既往研究認為:該病存在常染色體顯性異常可能,載脂蛋白E等位基因在老年性癡呆的發生及發展中存在一定的作用。患有老年性癡呆的人,大腦中出現Tau蛋白纏結,同時有老年斑,神經元的纖維纏繞以及廣泛的神經元缺失,此三者為這種疾病的特征性表現。當然,以上所說的表現還需要進行病理檢查來確定。大多數的患者可以通過老年性癡呆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
老年性癡呆的臨床表現
記憶力顯著減退 該病起病比較隱匿,在早期的記憶力改變常常被忽視,患者對剛剛發生的事情、說的話以及想做的事情(我們稱之為近事記憶)習慣性忘記,但是遠事記憶(年代久遠的事情及熟悉的親人)損傷較少。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正常生活開始受影響,比如說經常忘記做某些事情,甚至對周圍的人產生懷疑。
生活能力持續下降 對日常熟悉的事情開始陌生,比如說方向感喪失,經常會迷路,不能工作,日常生活(吃飯、洗臉、刷牙等)不能自理。
運動能力減弱 很多老年人會在休閑時,參加各種身體力行的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早期的老年性癡呆,影響運動能力,患者出現行動明顯減少現象。
性格改變 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精神和情感的障礙,比如表情淡漠以及小便失禁等現象。患者可以表現為敏感多疑。懷疑家人責怪自己,懷疑有人偷竊。性格改變出現較為常見,使情緒受到影響。喜怒無常,對于瑣事斤斤計較。
言語困難 詞不達意,找詞困難或話到嘴邊又收回等。
視覺障礙 這種表現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常常以為是年紀大了而產生的眼部疾病,出現倒水在杯子中,已滿了卻看不見,倒開水時燙到手,等等。
另外,還會出現定向障礙、判斷力下降、睡眠障礙等。
病情持續遷移,老年性癡呆會到達最為嚴重的階段。患者根本無法獨立的生活,必須需要人照顧,記憶力嚴重喪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等,預后極差。
老年性癡呆的診斷
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診斷為通過簡易精神量表(MMSE)來確定,該表簡單實用,方便易學。如果存在相應的缺陷,需要進一步用更多的量表來測定,比如AD(Alzheimer?蒺s disease)評定量表認知部分(ADAS-cog)。另外,還可以通過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量表(ADL)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這個量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為軀體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評估患者自我照顧(穿衣、脫衣、梳頭、刷牙等)的能力;二為使用工具(打電話、乘公共汽車、自己做飯等)的能力。其中后者在認知功能中較為敏感。其他的一些量表,比如長谷川癡呆量表、臨床癡呆評定量表以及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等對于診斷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神經影像學檢查有助于鑒別這種疾病,比如頭顱CT及頭顱磁共振(MRI)。功能性神經影像中的正電子掃描(PET)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現在在診斷早期病變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腦脊液檢查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如腦脊液β-淀粉樣蛋白、Tau蛋白檢測,這些標記物有助于診斷老年性癡呆早期病變。
治療與護理篇 ?老年性癡呆的治療及家庭護理
目前,老年性癡呆尚無有效方法完全阻止,但研究表明,對早期老年性癡呆進行干預治療可延緩疾病的進展,具體如下:
藥物治療
1.對癥治療,主要是緩解患者出現的精神癥狀,比如存在焦慮的患者采用抗焦慮藥物;對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予以改善癥狀的治療。①抗焦慮藥,如勞拉西泮。②抗抑郁藥,如氟西汀、帕羅西汀等。③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喹硫平等。還有心境穩定劑,如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此病為進行性發展,現在的藥物治療雖然不能逆轉疾病的發展,但是可以減緩疾病加重的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益智藥或改善認知功能的藥。①膽堿酯酶抑制劑,是目前治療老年性癡呆的主要藥物。中樞神經系統中,膽堿能通路是記憶及認知信息處理、存儲中心,因此,增加膽堿能神經遞質,可以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水平,如多奈哌齊的使用可以改善認知水平,對改善患者的癥狀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膽堿酯酶抑制劑還有利斯的明和加蘭他敏。②天門冬氨酸拮抗劑美金剛,谷氨酸與學習和記憶有關,通過調控谷氨酸,也可以改善老年性癡呆患者的臨床癥狀。該藥起效時間較短,安全性能高,在臨床上使用也較為常見。③腦血管擴張劑,可以促進患者血管擴張,改善腦組織的血氧狀況,如桂利嗪。④腦代謝激活劑,可促進腦皮質對氨基酸等的利用,以增強記憶,改善和消除精神癥狀,如奧拉西坦。⑤日常讓患者適量攝入維生素,其中B族維生素及葉酸能夠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血管性癡呆的發生;維生素E有著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應激的作用,同時起著保護腦細胞的作用,但維生素E不建議長期使用。
其他治療
心理及社會治療十分重要。在早期可以多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及集體活動。老年性癡呆的患者可以在早期進行必要的康復鍛煉,恢復必要的神經功能。
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家庭護理
子女的關懷 對患者的關懷特別重要,子女要經常與患病的父母進行積極的溝通、談心,并肢體接觸,讓患者感到溫暖。多陪伴父母參與戶外活動,如散步、曬太陽等。
飲食 避免吃太燙的、黏性的、硬的食物,應選擇軟一點的、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硬的食物卡喉。如果吃魚,應把魚刺去除后再讓患者吃,保證患者的進食安全。吃飯時如患者弄臟衣物,不要責怪患者。如果患者進食液體時發生嗆咳,家人要輕輕拍打患者的后背,以緩解患者的不適。
服藥 要時刻提醒患者按時服藥,監督患者不要服用過量藥物或誤服其他藥物。遇到患者不愿服藥時,家人要耐心說服。
生活起居 患者穿的衣服要簡單、寬松,件數不要多、紐扣不要多。給患者擠好牙膏,準備好水杯。看著患者刷好牙后,督促患者洗臉。患者日常洗澡時,要有家人陪伴,不能讓患者獨自一人洗澡,防止患者摔跤或發生其他意外。
患者大小便的護理 引導患者如廁,減少患者找廁所的困難;避免患者因便秘帶來的排便困難,平時要讓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要適當給予通便的藥物,如中成藥番瀉葉;平時不要讓患者著涼,對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時清理排泄物,并幫助患者擦洗干凈。
患者外出時,可以在其身上放置寫有患者姓名、住址和電話號碼的卡片,當患者不認識回家的路時,方便患者與家人聯系。還可以給患者戴上手環,以防走失。
預防篇 ?控制危險因素 預防老年性癡呆
老年性癡呆的預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對不可能控制的因素,我們并沒有較為理想的方法,比如遺傳、年齡、性別等。唯一能做的就是處理可以控制的危險因素。
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簡單,也最容易獲益。
控制體重 肥胖患者應該積極控制體重,堅持適當的鍛煉。避免久坐。
飲食 以低鹽、低脂飲食為主,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地中海飲食為非常健康的飲食,進食較多的蔬菜、豆類食物、水果、魚類以及單不飽和脂肪酸(廣泛存在于三文魚、鳳尾魚、核桃等食物中)等,可以減少認知功能損害的風險,同時還有穩定心情和降低抑郁癥發生率的功效。日常也可適量飲些咖啡來降低患癡呆的風險。最新的《降低認知衰退和癡呆風險指南》中不主張使用維生素或膳食補充劑預防癡呆。
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該看淡生活的困難,熱愛生活,清心寡欲。
戒煙限酒 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完全戒除。越早戒煙越會降低患癡呆的風險。既往酗酒的患者應該積極限制乙醇的攝入。有專家認為,紅酒中存在多酚,可延緩腦中淀粉樣斑塊的形成,可以早期延緩記憶的喪失,從而達到預防老年性癡呆的效果,因此可適當喝點紅酒。
控制血管危險因素 這一點極為重要,比如高血壓,一方面可以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對大腦進行損害;吸煙和糖尿病等也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認知干預 教育水平和老年性癡呆存在很多聯系。因此,學習可能有保護作用。有研究證實,學習兩種語言,有利于提高認知能力,可以在早期改善認知功能,并能夠推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堅持活動 堅持活動可以保護認知功能。散步是一種比較健康的活動。適度的有氧運動能夠培養思維中的計劃、統籌、多任務處理等功能。傳統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對于改善認知也有作用。積極參與娛樂活動,培養積極的生活興趣,比如唱歌、跳舞、下象棋、打牌、練習書法、學習繪畫。有研究證實,打麻將可以預防早期老年性癡呆的進展。對日常有看書及看報紙習慣的老年人,或者喜好填字游戲、玩紙牌的老年人,其老年性癡呆的發病風險下降為47%。
保證睡眠 不要熬夜,每天保證6小時以上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提高記憶、減緩阿爾茲海默病的重要途徑。
阿爾茲海默病越到晚期,危害越大,不僅影響患者的健康,對家人也造成困擾。懷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者,要盡早去醫院檢查,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是延緩疾病進展的唯一方法。
專家簡介
王國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教授。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會安徽省分會常務委員。擅長腦血管疾病、周圍神經病、肌肉疾病以及睡眠和抑郁、焦慮的診治。曾獲2007年安徽省科技廳“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及安徽省第三屆“江淮名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