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單純高血糖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肢體壞疽等。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與糖尿病并發癥有關的各種預警信號。
視覺信號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發病率與病程長短呈正相關。當糖尿病患者眼前出現黑影或出現視力下降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年老眼花”,一定要去醫院查查眼底,排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口腔信號
與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口腔問題,如牙齦萎縮、牙周炎、齲齒、口腔黏膜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牙齒松動甚至脫落等,所有這些都與長期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免疫力下降、繼發感染、鈣質流失等有關。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對血糖的控制。
皮膚信號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皮膚瘙癢、皮膚真菌感染(如手癬、足癬等)、皮膚癤腫、毛囊炎、脛前色素斑、糖尿病性水皰等多種皮膚病變,病情往往非常頑固,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發生潰瘍、壞疽,甚至面臨截肢的風險。
神經信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導致肢體感覺異常,典型者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灼熱或針刺感,癥狀往往兩側對稱、遠端比近端明顯。到了晚期,患者可出現痛覺、觸覺及溫度覺完全喪失等。因此,當糖尿病患者出現對稱性手足刺痛、麻木時,往往提示存在周圍神經病變,要予以重視。
另外,當患者出現言語不清,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時,則可能是腦卒中(中樞神經病變)的先兆。
汗腺信號
出汗是機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性反應,但如果有異常出汗的情況,就要重視了。比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別愛出汗,外界氣溫不高,也沒怎么活動就出汗,甚至連吃飯時也大汗淋漓,出汗主要集中在頭面部及上半身,下半身及四肢則基本無汗,這種異常出汗往往提示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經出了問題。
胃腸信號
當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上腹部飽脹、頑固性便秘;或是出現頑固性腹瀉,但又不伴有發熱、腹痛及膿血便時,要想到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經病變,從而導致患者胃腸道功能紊亂。當然,還要注意排除其他問題,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在早期階段,也可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某些降糖藥物(如阿卡波糖、二甲雙胍等)也可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
腎臟信號
在糖尿病腎病早期,患者往往沒有明顯自覺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這往往提示患者尿蛋白排泄增加、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減退。
心血管信號
正常人往往是活動時心跳加快,休息時心跳正常,白天比夜間心跳得快。而某些糖尿病患者則表現為休息狀態下心動過速(即“靜息心動過速”),并且白天與夜間的心率變化不大(即“固定心率”)。
另外,出現直立性低血壓,即患者從臥位(或蹲位)起立時,常伴有一過性血壓下降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頭暈、心慌、眼前發黑,嚴重時會出現暈厥。
膀胱信號
高血糖可損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經,影響膀胱的收縮與排空,患者表現為排尿困難、小便淋漓、尿潴留以及張力性尿失禁。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時,如果排除了前列腺增生,應高度懷疑是“神經源性膀胱”。
性腺信號
性功能減退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據調查,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礙者約占50%。糖尿病可引起周圍血管及末梢神經病變,導致性欲減退、陰莖勃起不堅,嚴重者可發展成完全性勃起功能障礙。因此,臨床上對因勃起功能障礙前來就診的患者,應注意化驗血糖,排除糖尿病。
骨骼信號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濃度較高,尿糖排泄增加,血液中的鈣隨尿大量流失。另外,由于胰島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膠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質減少,因而容易引起骨質疏松,患者可有腰酸背痛、駝背等臨床表現。
精神信號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言語行為反常、神志不清、嗜睡等精神障礙時,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現了嚴重低血糖、酮癥酸中毒或非酮癥高滲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臨床上,經常看到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出現低血糖時,往往沒有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典型癥狀,而是突出表現為言行舉止反常,有時甚至被誤診為“精神病”。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糖尿病并發癥在早期往往癥狀不明顯,很難被察覺,因此,定期全面體檢非常必要,這有助于糖尿病并發癥的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