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學剛 張友洪 李文學 陳寶瑞 劉剛 肖文福 陳小平 尹紅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2四川省南充市桃園生物化學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四川 南充63700)
小蠶工廠化共育室用于集中飼養1-3齡期的家蠶幼蟲,不僅可以提高小蠶期養育質量,提升蠶繭生產水平,還可以適應多批次養蠶發展需要。四川優質蠶繭生產推動了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建設,推動小蠶標準化、工廠化養殖高標準規劃設計。為了滿足規模化、集約化養蠶對小蠶集中飼養高標準技術的需要,參考《四川省標準化規模養蠶設施建設及配套技術方案》,同時重點在共育室布局、養蠶數量、多批次養蠶、功能監控等方面滿足智能化、標準化等的迫切需要,必須有效推動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的建設。
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宜規劃選擇在地勢干燥,通風及水源條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方,離小蠶共育桑園較近,離大蠶棚(房)有一定距離,遠離磚瓦廠、化工廠等污染源,共育室最好坐北朝南,避免西曬。
按照“雙共一操”的模式設計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即設計兩個獨立共育室和一個操作室,其中操作室設計在兩個獨立共育室中間,該設計既滿足小蠶規模化集中飼育,又提高操作室和小蠶共育設備設施的利用率。
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一般采用35m2+17.5m2+35m2的面積建設,相鄰建設“獨立共育室+操作室+獨立共育室”,建筑面積90m2左右,其中操作室后面分隔4m2左右為貯桑室。該共育室1個平方共育3-4張蠶種(25000頭/張),可同時共育200-240張蠶種(100-120張/間×2間),滿足200余畝桑園規模化小蠶工廠化飼育的需要。
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環境控制采用現場和遠程兩種技術控制,現場即可調整環境控制參數,又可遠程在手機小程序上觀察和調整,具有報警功能。如果條件允許,可做到遠程實時可視化控制。
根據小蠶飼育環境的技術要求,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應具備控制養蠶環境中的升溫、降溫、補濕、除濕和換氣五個最關鍵參數,充分保證家蠶健康養殖的需要。
共育點按照小蠶飼養室2間、操作室(含貯桑室)1間、消毒池1-2個、蠶沙池1個布局,其中消毒池修建在共育室前面,蠶沙池修建在側后,地坪要求硬化處理,見下圖1。

圖1 小蠶集約化共育室布局圖
共育室、操作室為磚混+鋼架結構,鋼架結構材料為熱鍍鋅圓管和熱鍍鋅矩形管,共育室屋頂為“人”字架型,頂面使用彩色涂層夾心板,做好隔熱保溫。室內安裝隔熱天花板。共育室內地面為砂夾石墊層+混凝土地面,室外四周建散水街沿地面,并配套建設磚混結構散水溝。共育室四周用磚建墻到屋檐,墻面每一隔間安裝對流窗,在對流窗的兩邊離地2.5m的位置各開一個直徑0.4m的換氣孔,安裝自動換氣風扇4個。在部分蠶區共育室可在正面和背面增建隔熱保濕走廊[1],保溫保濕。
消毒池用于蠶室用具的清洗、消毒,根據現有的塑料共育盒規格計算,可按照長×寬×高=1.4m×1.0m×1.0m的規格修建,消毒池應設有進水口和排水口。
蠶沙池用于集中堆放發酵蠶沙,分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兩者之間用金屬柵板或混凝土圓柱隔開,采用有氧發酵。
建設技術參數見下表1。

表1 小蠶共育室建設主要技術參數

編號 參數名稱 數據與要求4 散水街沿寬(m) 0.70 5 滴水檐寬(m) 0.80 6 散水溝寬×深(m) 0.4×0.3 7 共育室內、外地面 砂夾石墊層+混凝土硬化(C25混凝土厚0.07m)門分為進出共育室大門和飼養室門,共育室大門開在操作間正面中間,寬1.5m,高2.0m。飼養室門開在操作室的兩側邊,寬1.2m,高2.0m。對流窗高 1.5m,寬1.0m,離地面0.9m。儲桑室門寬0.7m,高0.9m。9 共育室內空高度(m) 3.0 8 門、窗

圖2 標準化小蠶共育室室內設計[1]

圖3 標準化小蠶共育室立體布局

圖4 小蠶共育工廠實景[1]
2.2.1 立體分布式補濕技術
該技術可用于養蠶保種、催青、共育、大蠶、上蔟的各個過程,由濕度控制器控制,通過分布在養蠶室頂部的高分子PVC管將養蠶用超聲波加濕器產生的1-5μm的水顆粒快速地輸送到蠶室的頂部,然后由頂部PVC管上分布的可調式出口均勻排出,自上而下地彌漫整個蠶室,達到整個養蠶室補濕的目的,霧化顆粒直徑只有1~10μ,補濕效率可達100%。
2.2.2 上下垂直送風換氣技術
在室內設置立體換氣裝置,其中一面墻上、下地安裝一組勻風扇,相對應的另一面墻設置一組上、下安裝的排風扇形成對流,或設置一套垂直送風系統,風從下往上或從上向下送風。一種方案保證空氣進行水平交流,另一種方案保證室內空氣垂直交流,兩種方案均無分布不均的死角,效果良好。
2.2.3 遙控紅外控制技術
該技術徹底解決了蠶房空調只能運行單一制冷功能不受系統控制的弊端,研制的空調紅外遙控技術通過監控軟件自動遠程控制蠶房空調的自動開啟、關閉,加熱/制冷/換氣/除濕等模式切換。首次將空調紅外遠程控制技術應用于家蠶養殖環境智能控制技術中。
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是滿足目前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生產對小蠶集中飼養的迫切需要而設計的,由于各地蠶桑發展水平的差異,認識還不一致,推廣和應用尚需政策的支持。為了更好地保持四川優質蠶繭生產的優勢地位,充分發揮小蠶工廠化標準共育室的作用,建議從農機補貼、主推技術和園區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大力扶持,示范推廣該項技術,擦亮四川“川蠶絲”產業的金字招牌,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