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獸
社交媒體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奇葩”的相親要求,時不時引來網上熱議,而最近杭州一位大叔提的要求,又被網友拿來議論一番。這位大叔有個25歲的女兒,他說女兒很宅,怕晚了“嫁不出去”,所以到當地相親角碰碰運氣。在大叔手拿的征婚要求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雙親原生家庭,家庭和睦”這一條,網友反應,贊彈兼而有之。有人現身說法,證明家庭不和睦會影響孩子性格;反對的聲音則認為,家庭和孩子不應該掛鉤,童年挫折并不全是壞事。
“原生家庭”這個詞(family of origin)源自美國流行心理學讀物,大概指的是一個人未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新生家庭”)之前,與父母兄弟生活在一起的那個家庭。這個詞經過國內某些暢銷書作者的引介,以及社交媒體上圍繞中國家庭親子關系進行激烈討論而隨之而來的傳播,近年來大有“凡有井水處,皆有‘原生家庭”之勢。
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嗎?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童年經歷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建立家庭和親密關系的能力?影響肯定有,關鍵在于,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因素如此之多,社會、學校、同輩交往都會影響人格發展,那么,家庭影響這個變量到底有多重要,直接決定了凡事都拿“原生家庭”背鍋,是否靠譜。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關于個人生命史的“格蘭特研究”。從1938年開始,這項研究跟蹤了該校268名學生,跨度長達90年。其重要發現之一,就是“并非所有人生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完美的童年”;一個愛你的親人、導師或者朋友帶來的積極影響,可以克服負面經歷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包括所謂“原生家庭”)。而且,很多人80或90歲時還一直在改變。研究者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感情生活變得更加和諧,也更能共情,更善于表達情感。如此看來,人們平日里耳熟能詳的一些話,比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愈童年”,可能都不過是些陳腔濫調。
更大的問題在于,在這位大叔看來,父母離過婚的家庭,小孩的心態也不那么好。照大叔的說法,現在離婚率一路走高,未來能有“幸福童年”的孩子是否只會越來越少?此立論只能說不值一駁——父母分手不一定意味著子女得到的愛會減少,反而是父母在一起整天吵架、家暴,對孩子的打擊更大。
當然,相對于過去征婚看重相貌、戶籍、收入……重視“原生家庭”反映出現在的人越來越把“子女過得快不快樂”看成婚戀最重要的選項,可以說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原生家庭”不是原罪,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辦法選擇父母和出身,但一個人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爭得一個自在自為的人生。
摘自《南方都市報》2019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