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等
睡貓
曹山
文天祥家里養了一只貓。有一回有客人來訪,只見那貓輕手輕腳走到文天祥面前,昂頭、起身,躍至文天祥身邊的桌子上,身子盤成一團,呼呼大睡起來。文天祥大笑,指著桌上那只睡貓,對來訪的友人說:“睡貓隨我懶。”文天祥家里的那只貓,真如文天祥所說的那樣,是一只好吃懶做的大懶貓嗎?當然不是。
宋朝陳傅良說,善于捉老鼠的貓,逮到空隙就睡會兒覺,保有體力捉鼠,衛家宅;反而那些白天活躍,跳來跑去的貓,必不捉老鼠。宋朝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對貓如何捉老鼠,觀察得頗為仔細:貓欲捕捉老鼠,四足據地,貓頭與貓尾,形成一條直線,目不轉睛地盯著老鼠,心兀雜念。貓不動則已,貓若動,老鼠束手就擒。
由此,文天祥說他與家里的貓一樣“懶”,其實是鞭策自己,要像“口常睡”的貓一樣,勤勉政務,做一個有德之人。而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貓,被人類養得惰性十足,全然忘了捕鼠,銳氣喪盡,只會圍著主人花樣百出地獻媚。
“中舉”后遺癥
芳草
自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現“華人作家零突破”之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劉慈欣、郝景芳獲雨果獎,我們宣稱雨果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我們又稱該獎為“兒童文學的諾貝爾文學獎”。其潛臺詞很明顯:我國文學在如上領域,已經達到世界最高水準。
是的,世界文學的版圖上終于陸續有了中國人的面孔。于是,國人一下子腰直了,氣順了。仿佛這樣一來,國家文明的軟件就與發達國家同步了。但不知咋的,我的腦海里卻出現了兩個極不搭調的情境:一個是范進中舉后“歡喜瘋了”,滿大街地喊“我中了”;另一個場景是高考過后,學子們撕書扔書。
自古至今,部分國人有一種考試心態——以勝過別人,拔得頭籌,證明自己的價值。因這種變態的集體潛意識作祟,部分國人的心性及價值觀被扭曲了。人性本真的自然與美好,每每被壓抑得凌亂不堪。
“中舉”得第一,成了部分國人的千年迷夢。如今我們經濟發展了,成為世界強國了,人們就覺得文化方面也必須匹配。那么,如何匹配呢?兀非就是去爭取各種國際大獎呀!于是,我們不自覺地將其看成一次次“考試”——好不容易得了個國際獎,就吹噓堪比諾獎,世界第一。其實,這正是“中舉”后遺癥的表現之一。人本來的樣子都沒了,得個“第一”又有何用?
職業
林清玄
有時候,職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你走進一家鞋店,店里的人第一眼一定看你的鞋子;你走進一家鐘表店,他們第一眼看的是表;你走進牙醫的店里,只要你一笑,他就盯著你的牙齒看。
有許多捕蛇的人死于蛇口,是因為他正在算蛇七寸的位置,蛇就撲上來了,他還沒有使職業技藝成為下意識的習慣。
黔驢技窮
黔驢技窮,柳宗元《三戒》中的故事,現在多表示某人對一些問題兀計可施,兀能為力。但是,仔細閱讀原文,你會發現柳文的主旨另有其意。
“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大!”這是柳文的結尾,也是其文眼主旨所在:道貌岸然的人或物,千萬不要顯露自己的“三板斧”,否則動輒得咎;最好像廟里的神像泥偶一樣靜默兀為,那么其于愚民眼中,就能永遠保持高高在上的神秘感和安全感。
當今某些懶政、惰政的官員,就是這么做的:工作永遠拖著,口子一直混著,出問題了相互推諉、踢球。然而,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此類問題的監督和整改的要求相當嚴格,相信會讓某些官員黔驢技窮。
求而不貪
張希
唐代圍棋大師王積薪,總結出“圍棋十訣”流傳后世。其中第一條竟是“不貪勝”。圍棋作為一項比賽,爭的就是個輸贏,“不貪勝”如何理解呢?下棋為了勝利不假,可以求勝而不可貪勝,“求”是朝著既定目標努力,“貪”則是對欲望兀限放大——既要贏得快又要贏得多。“貪”會讓人心態失衡,人往往因此急功近利、鋌而走險,最終痛失好局。理解“求而不貪”的深刻哲理,對人生大有裨益。
土與臟
王景
菜市場里許多菜都有兩個版本,比如韭菜分土韭菜和一般韭菜,土韭菜看上去臟兮兮的。
終于找到一家賣的土韭菜很干凈,一打聽,原來有些菜販故意搞得臟兮兮,是為了證明是真的“土”。“土”等于“臟”,并非菜販主動發明,他們只是迎合一些顧客的心理。在生活中,這些奇葩的心理真有不少。
味道
凌小雅
突然覺得味道與年齡有關。
年少時貪甜,不甜不食,逮著機會,不是啃甘蔗就是猛喝糖水。
中年了,就像此刻,擇剛挖回來的蒲公英,擇著擇著,那微苦的莖,一捋干凈,直接放進嘴就嚼起來。嚼著嚼著,后味競從苦變得香醇。猛然驚覺,這幾年不覺間已習慣了苦味——喝苦丁茶,越喝越上癮;吃苦瓜苦菊,越吃越愛。似乎這些摻雜在吃喝里的苦,剛好與生活里斷斷續續遭遇的各種苦形成了對抗,結果就是嘴里的苦逼退了心頭的苦,自己才得以保持從容的姿態。
或許到了老年,會愛上清淡。那時的口子,也該是風輕云淡吧。
有香的風
黃小平
風中,一個孩子興奮地喊,媽,風真香呢! 媽媽對孩子說,這不是風的香,而是花的香,風是沒有香的。孩子四下看看,問,附近沒有花,哪來的花香呢?
媽媽告訴孩子,這花香是遠處飄來的,是風從遠處吹來的花香,風沒有香,只因傳播了花香,所以也就有了自己的芳香。這就有如月亮,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只因傳播了太陽的光,所以也就有了自己的光。也許,一個人自己不會發光,自己不會生香,但只要你有心去傳播光,有心去傳播香,你便有了自己的光芒和芬芳。
殼
周偉民
殼,在我們生活中太常見了,營養學家提倡我們經常吃一點干果,說含多種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對健康有益,我們常吃的就有瓜子,核桃,白果,等等。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我們經常會吃一點海鮮,比較便宜的就是貝殼類的,蛤蜊,赤貝,蟶子,海瓜子,牡蠣,螺螄,更是春天里很多上海人喜歡的價廉物美的海鮮……干果和貝類的殼,都是為保護殼內的仁和肉的,是物種在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不知是否因為吃帶殼的東西吃多了的關系,現在的人也學會了帶殼,厚厚的外殼將真實的自己包裹起來,讓別人看不透,摸不著!安全是安全了,也許還比原來好看了,但信任和真誠呢?
青行燈輯自《廣州日報》《新民晚報》《今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