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的臨床效用。方法:成立產科品管圈及小組,開展“降低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課題。制定活動相關計劃前,統計剖宮產術后患者發生腹脹的幾率及原因,并進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結果:改善后腹脹發生率為21.30%,腹脹發生率對比下降19.42%。進步率為47.69%;達標率為131.00%。結論:通過實施品管圈活動,降低了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提高了產科護理質量及剖宮產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品管圈;剖宮產術后;腹脹
品管圈是指在工作中為了解決問題,工作人員自發的組成小組,圈員分工合作,應用品管工具進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以達到護理質量改善[1-2],本院產科2017年5月成立QCC,確定“愛心圈——降低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的活動主題,并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發成立品管圈小組,圈長1名(護師),輔導員1名(護師),圈員5名(2名護師,3名護士),設定圈名與圈徽;圈名“愛心圈”,圈徽,手圍繞綠苗組成。品管圈活動時間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
1.2 方法
1.2.1 選擇活動主題 7名圈員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多項主題,經輔導員論述選題依據、立題思路等,根據題目的迫切性、可行性、重要性、圈能力等四方面進行投票,得分最高為“降低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視為本次活動的主題[3]。
1.2.2 制定活動計劃 確定主題后,全體圈員討論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計劃書,確定各項計劃的時間及各圈員的工作內容與責任,更好地控制活動的進度及完成度。
1.2.3 現狀把握、解析及目標值設定 回顧與分析本科2017年5月10日至2017年6月10日收治的442例剖宮產術后患者。使用檢查表檢查統計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了解腹脹形成的原因及腹脹程度。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現狀值=40.72%(180/442)。設定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30.5%。解析:圈員們通過頭腦風暴分析及魚骨圖、要因選定表等分析腹脹發生的各個原因,制定檢查表、統計圖、真因驗證表等,確定主要因素為:患者術后疼痛評估不足、術后排氣時間晚及缺少下床活動流程指導及患者下床時間晚,占78.90%。
1.2.4 對策擬訂 1)術后排氣相隔時間長的護理對策為,①術前指導:術前禁水禁食8h及以上,術前1d給予抗生素皮試,以預防感染。術前給予患者導尿,避免膀胱損傷。②制定腹脹評估流程及評估表,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腹脹。是:了解患者腹脹的原因,并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理療、熱敷等。否:給予患者預防指導,指導患者床上活動,例如翻身,2h/次;指導患者咀嚼口香糖,復查患者電解質等。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接受術后患者后,評估患者意識是否清醒,有無嘔吐、腹脹等,如無異常給予患者10mL溫水,并每30min遞增10mL;2~3h恢復腸鳴音后給予50~100mL溫水,并于6h后進食流質飲食。2)患者術后疼痛評估不足的護理對策為:術前指導患者熟練區分刀口疼、宮縮痛,并告知患者陣發性疼痛是子宮恢復的表現,消除患者不安等情緒。制定產后疼痛評估流程,指導患者學習使用笑臉圖,促使患者熟練掌握并根據患者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分析患者疼痛評分,進一步評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持續時間性質等,并根據患者的疼痛評分進行轉移注意力、藥物護理等護理措施,緩解患者疼痛。3)缺少下床活動流程指導及患者下床時間晚的護理對策為:制定產后首次下床流程;由醫師、護士、康復師共同評定患者機體狀況,評定患者生命體征、肌無力狀況、疼痛評分(必要時給予藥物止痛)等,首先協助患者坐起,然后由護士及康復師采用助步器協助患者下床活動,一旦有異常(例:低血糖等)及時停止下床活動并檢測患者生命體征、通知醫師[4]。
2 結果
2.1 統計品管圈實施后腹脹發生等臨床癥狀改善狀況
改善后統計時間:2017年10月16日至2017年12月3日。調研病例:剖宮產術后301例患者;其中腹脹發生率為21.30%,腹脹發生率對比下降19.42%。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47.69%;達標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100%=131.00%。床位周轉次數上升1.20%;住院時間對比下降15.00%。
2.2 品管圈實施護理質量改善狀況
由圈長、指導員等共同對圈員進行評分,每項每人最高5分,最低1分,總分35分。統計改善前后,圈員的評分狀況及活動成長。詳情見表1。
3 討論
剖宮產是現今產科常見的分娩方式,其術后易出現腹脹等不良并發癥;腹脹的發生影響產婦愈后,影響產婦休息、進食等,嚴重者易并發腸粘連、腸梗阻等,其主要的并發原因為護理不到位[5]。
品管圈活動的實施有效地降低剖宮產術后腹脹發生率。本次研究護理措施改善后腹脹率顯著下降19.42%。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運用QCC手法詳細的進行分析,并制定周密、個體化的護理措施,促使圈員熟練掌握腹脹預防的相關知識,同時制定清晰、可行的臨床流程,通過客觀的數據分析可及時反映術后腹脹發生狀況。因此品管圈的實施可通過護理人員嚴格遵循護理流程,指導患者掌握疼痛評分、了解早期排氣、下床活動的意義,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術后腹脹發生率,提高床位周轉比例;降低住院時間;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品管圈活動,降低了剖宮產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提高了產科護理質量及剖宮產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歐鳳英.剖宮產患者術后腹脹的原因及護理干預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8,(21):102-104.
[2] 支靜.QCC在降低胸腰椎全麻術后患者腹脹發生率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5):274.
[3] 孫亭菲.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腰椎骨折患者圍術期腹脹率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4):109-111.
[4] 虢運芝.品管圈活動對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8,25(02):103-105.
[5] 王美,黃仲萍.品管圈應用對降低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發生率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4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