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英偉


【摘 要】 目的:觀察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定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86例,研究時段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分組原則以護理方式差異性為主,分對照組(43例,圍手術期常規護理)、觀察組(43例,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C反應蛋白(CRP)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術前CR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但P>0.05,不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術后1d、3d、7d兩組水平雖呈降低趨勢,但仍高于術前,而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32%)顯著較對照組(13.92%)低,P<0.05,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結論:在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可降低應激性刺激,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利于病情恢復。
【關鍵詞】 結腸癌;手術治療;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圍手術期護理
結腸癌臨床發病率較高,患者結腸黏膜上皮存在致癌危險因素,加之外界環境因素刺激誘發惡化病變,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多采取微創手術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微創手術雖創傷較小,但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因此如何科學有效緩解患者應激行為,降低創傷刺激尤為關鍵[1-2]。其中快速康復護理外科理念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為主要目的,在結腸癌手術患者中應用價值較高。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作者選定結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快速康復護理外科理念在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效果,旨在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護理服務指導,做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定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86例,研究時段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分組原則以護理方式差異性為主,分對照組(n=43)、觀察組(n=43)。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41~68歲,平均(53.83±3.61)歲,手術部位:右半結腸:13例,左半結腸14例,乙狀結腸16例,病理分期:Ⅰ期:18例,Ⅱ期:12例,Ⅲ期:13例;觀察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40~68歲,平均(53.21±3.77)歲,手術部位:右半結腸:13例,左半結腸12例,乙狀結腸18例,病理分期:Ⅰ期:17例,Ⅱ期:12例,Ⅲ期: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存在差異,但P>0.05,不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進行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術前做腸道灌洗,于術前12h進行,術前8h禁食,4h禁飲,術前放置尿管和胃管,術中給予患者全身麻醉,以增加血容量為目的維持血壓水平,留置引流管,術后進行止痛處理,排氣后拔除胃管,進少量流質食物,并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2)觀察組在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具體措施如下:完善術前準備工作,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講解快速康復護理理念相關知識,說明手術預期效果解答患者疑問,并對患者情緒進行安撫,術前不做胃腸道準備工作,直至麻醉前2h禁食禁飲,術前10h、2h給予患者葡萄糖溶液(5%)250mL,不放置胃管;強化術中配合工作,術中護理人員遵醫囑盡量控制液體輸注量,配合使用擴張血管藥物,以此維持血壓穩定,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放置腹部引流管;強化術后康復指導,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排尿情況,若患者排尿正常則術后1d拔除引流管,術后6h給予患者少量飲水,24~36h給予患者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根據恢復情況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同時術后1d開始進行床上活動指導,術后第2d進行床邊站立活動,隨后開展下床活動,鍛煉以患者不感覺到疲憊為宜,同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限制術后補液量。
1.3 觀察指標
C反應蛋白(CRP)水平比較,分別于術前、術后1d、術后3d和術后7d檢測,應用膠乳顆粒增強免疫比濁法,試劑盒由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效公司提供(注冊證號:鄂械注準20122401706);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腸瘺。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4.0軟件,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前者表示形式為[n(%)],通過χ2進行檢驗,后者表現形式為(±s),通過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CRP水平對比
觀察組術前CR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但P>0.05,不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術后1d、3d、7d兩組水平雖呈降低趨勢,但仍高于術前,而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詳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32%)顯著較對照組(13.92%)低,P<0.05,符合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詳見表2。
3 討論
結腸癌臨床發病率較高,是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目前多采取腹腔鏡手術方式予以治療,可緩解患者病情,延長生存期限,但手術恢復患者造成應激性刺激,患者預后伴有心理和生理異常情況,需配合有效的干預措施,其中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價值較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CRP水平、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降低應激性刺激反應,抑制并發癥發生,具體原因分析如下: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一種高效護理理念,最早由丹麥醫生提出,在歐美國家應用較為廣泛,主張在護理工作中應用具有循證醫學依據的優質護理措施,以促進患者快速恢復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為主要目的[3-4]。針對結腸癌患者,快速康復護理理念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放寬術前禁食禁飲時限、不做腸道準備、術中控制補液量、術后盡早恢復飲食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等方面,避免長時間禁食禁飲和胃腸道準備對患者胃腸功能造成的刺激,提高了患者耐受性,同時術后控制補液量和術后早期飲食及康復指導更利于患者病情恢復,縮短恢復時間,改善患者代謝狀況,抑制炎癥反應發生,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可降低應激性刺激,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利于病情恢復,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借鑒。
參考文獻
[1] 唐義英,劉學英,胡鴿,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12):1482-1484.
[2] 張曉華.快速康復外科在結腸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應用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05):761-762.
[3] 孫海霞,黃新穎,李國東,等.快速康復外科在老年結腸癌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25):4974-4977.
[4] 黃花香.快速康復理念對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后疼痛、炎性反應和胃腸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08):118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