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剛
電子商務(以下簡稱“電商”)進農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廣安市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深入實施“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程,先后爭創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省級電子商務脫貧奔康示范縣,電商類示范項目實現全覆蓋,為貧困地區脫貧奔康、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貢獻了積極力量。
廣安農村電商實踐路
——為農村經濟培育了新主體。在電商產業的帶動下,孕育了一批電商企業、電商運營平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阿里巴巴、京東等知名企業布局“農村淘寶”“農村京小店”,建立了“淘寶華鎣特色館”“京東·廣安特產館”等線上店鋪。本土電商企業也迅速發展,廣安佛手山食品有限公司、岳池銀豐食品有限公司等傳統食品生產企業發展自營電商企業,“廣安e站”“特色武勝123”“御臨樂購”等電商平臺發展壯大。與此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電商運營“網銷帶頭人”,累計發展網商2.4萬余戶,優質個體網商和微店不斷增多、活躍度顯著增強。2018年,實現電商交易額47.54億元、網絡零售額15.9億元,分別增長36.1%、48.5%,增幅居全省第3、第2位。
——為產品銷售打開了新市場。在傳統的自產自銷、就近售賣等方式基礎上,電商進農村促成了農產品上線觸網,互聯網訂單、提前認購、預約采摘成為廣安優質特色農產品重要銷售渠道,打破了市場范圍的限制,節約了城鄉配送成本,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銜接,讓更多貧困戶農產品直接進商超、進食堂、進學校,有效緩解了產品滯銷、低價競爭等問題。例如,岳池縣長田藤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長田、魚峰等鄉鎮(包括貧困村)建設藤椒、花椒種植基地3500余畝。成立林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后,通過電商平臺擴大產品銷路,銷售市場由原來的成都、重慶等少數周邊地區拓展至陜西、江蘇、浙江等8個省(市、區)。
——為農村生活帶來了新變化。一方面買進賣出更加便捷。整合電商服務站、村郵站、農家店等資源,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提升鄉村物流通暢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縣級電商物流中心6個、鄉鎮電商物流分中心165個、村級電商物流站1166個,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提供配送服務便利。另一方面便民服務更加多元。例如,中國郵政廣安分公司發揮郵政窗口資源、寄遞運輸專線優勢,以“郵樂網”“郵掌柜”平臺為支撐,發展“郵政+電子商務+便民服務”,打造“廣安e站”,成立農村電商運營團隊,整合寄遞收發、金融服務、生活繳費等服務功能,實現了農村居民便民服務“不出村”。
——為農民增收找到了新路子。一方面,電商進農村為農民群眾帶來了直接的產品銷售收益,特別是貧困戶缺乏技術和渠道資源,電商進農村的支持政策解決了產銷雙重困難,以產業扶貧的方式助推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得益于電商帶動,現代農業產業加速發展,農民土地出租、就近務工、種養殖合作等成為創收的重要來源。據測算,廣安市農村電商為參與其中的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達800元以上。
因時因地制宜的對策思考
——緊跟時代前沿,更新發展理念。具體來講,各區市縣可通過組織一線干部、主要企業“走出去”學、把專家學者和電商發達地區知名企業人士等“請進來”學等方式,讓一線干部、主要企業開闊眼界、破除思想藩籬、更新發展理念;思想可以再解放一些,例如電商扶貧發展線上銷售產品時,不要禁錮和局限于一般種養殖產品,可以考慮擴大到農產品加工產品、農村手工藝品、文化藝術品等領域,甚至家政、外派勞務等服務產品也可嘗試;思路可以打得更開一些,始終堅持市場導向,讓企業“唱主角”,發展電商不僅可賣“本地貨”,同時也可考慮賣“外地貨”;發展模式也可以再作創新,例如本土電商企業要發展壯大,可以學習發達地區、前沿企業的有益經驗,積極探索“阿里巴巴模式”“京東模式”以外的其他商業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壯大之路。
——圍繞補齊短板,發展量級產業。要加強市、縣對電商產業發展、電商扶貧工作的統籌力度,以區市縣為單位和主體,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各區市縣的優勢資源、現有農業特色產業等進行充分調研,制定本區市縣的電商產業扶貧規劃,著力解決好要發展哪些產品、在哪些區域集中發展、要建立多少生產基地、要建立多少加工廠、要如何進行電商銷售、要創造多少經濟社會價值等問題,做到規劃清晰、心中有數。要打破小而全,實現大而專、名優特,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進農業企業化,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組織化、標準化和社會化水平,逐步解決農業生產小而散、小而全的問題,真正做強規模化標準化的電商上行產品支撐,努力讓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兩條腿”同時協調走路。
——著力完善配套,夯實保障基礎。加快偏遠農村地區通村道路基礎建設,完善交通網絡,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輸基礎條件。借助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實施,進一步加強農村網絡通信設施建設,有力保障行政村特別是貧困村網絡通信質量。鼓勵快遞物流企業通過整合物流資源在鄉鎮、行政村設立綜合性共享式物流服務站點,加大快遞物流網絡覆蓋面,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電商服務質量。扎實推進廣安市國家級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建設,在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和大型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周邊,規劃建設一批生鮮農產品冷鏈配送和處理中心,打造產銷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逐步解決生鮮農產品上行問題。
——強化質量引領,打造優勢品牌。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進商標品牌戰略。著力提升品質、做強品牌,大力發展適合網銷的特色農產品,突出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積極推進多業態融合發展;用好優質農產品“華鎣山”公用品牌,推動廣安特色農產品品牌高端化和多元化;支持本土電商平臺借勢借力發展壯大,積極爭創全國、全省電商扶貧優秀農特產品品牌,不斷提升“廣字號”電商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同時,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檢測標準、包裝標準、產品編碼標準和物流配送標準、溯源體系,通過安全認證、綠色有機認證和生產全流程監控提升產品質量,推動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切實保障上行農產品的質量。
——堅持外引內育,破解人才難題。人才是興業之本。破解人才難題,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修訂完善市縣支持電商產業發展激勵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幫助企業引進一批中高端電商專業人才,引導具有電商從業經驗的本地青年回鄉創業,帶動本地農村電商發展。另一方面要分類開展本地人才培訓。對黨政機關干部側重于行業管理、服務和監督方面的培訓,增強促進電商產業發展的領導能力和服務水平;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貧困村致富帶頭人等,側重于電商創業、網店運營、平臺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升電商業務理論和實踐水平。對貧困戶等大多數群眾,側重于電商理念和常識的普及,逐步提高對電商的知曉度和接受度。同時,要著力培樹一批農村電商創業先進典型,培養一批懂電商業務、懂農業產業、會營銷經營、能帶頭致富的復合型人才,努力為農村電商發展、電商扶貧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