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鳴



摘要:東北三省經濟增長問題是近年來學界討論的熱點,其中產業結構不協調及升級乏力是制約東北經濟活力,并最終造成增長失速的重要因素。本文選取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從2007至2017年的動態數據,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進行產業結構特征分析,從而探尋東北三省各個地級市的現狀發展問題、產業轉型策略。
Abstrac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is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The uncoordin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weak upgrad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Northeast economic vitality and ultimately cause growth stall. This paper selects the dynamic data of Heilongjiang, Jilin and Liaoning provinc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from 2007 to 2017, and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deviation-share analysis method, so a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variou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升級;偏離-份額法;東北問題;東北三省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upgrading;deviation-share method;northeast issue;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中圖分類號:F127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7-0255-04
0 ?引言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東北三省經濟面臨較為嚴峻的結構性問題。產業結構陳舊導致東北三省傳統的增長動力大幅減弱,而新的增長動力難易形成。東北地區的產業轉型有兩種含義,廣義上是指老工業基地系統性的、全方面的實現整個地區的體系改革、結構轉型、技術變革和環境改善的過程;狹義上是指裁汰后進產業,開發培育新興產業,達到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1]。因此,調整產業結構是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應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由單一向多元化、由制造化向服務化的轉變[2]。德國魯爾工業區就是通過再工業化、新工業化兩個階段,培育了新的主導產業實現了產業由制造化到服務化實現了成功轉型[3]。產業結構轉變面臨的制約因素較多,包括體制機制、發展結構、創新不足和人才流失等方面[4-5]。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振興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優化升級,強化新產業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
在產業結構和轉型升級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可以探究產業之間的結構關系,定量研究能更深入地觀察各產業部門之間數據上的關聯,從而發現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轉向趨勢。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可以被運用于產業結構研究,例如運用此方法分析廣東省制造業的產業結構情況,基于產業結構差異數據反應的結果提出了產業結構升級途徑的研究[6];對深圳市最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的6個產業部門的推論式研究[7];借鑒偏離-份額法研究中國污染產業轉移的時空特征,提出污染產業的空間轉移對我國區域經濟的空間布局和環境污染格局變動影響機制的研究[8];基于對西部12省市的實證分析揭示各類經濟部門競爭力演化特征等[9]。本文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深入量化分析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研究其在2007年至2017年的動態變化特征,客觀地分析行業結構的合理性與競爭力,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和轉型方向。
1 ?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長波動
2007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又迅速跌落的波動過程,并包含如下主要特征。首先,東北三省在2007-2017年的總體經濟增長情況不佳,2017年東北三省GDP總量為2007年的2.89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3)。其次,黑龍江省、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較遼寧省更為平穩。遼寧省的經濟總量始終高于黑龍江、吉林兩省,在2009-2012年出現了較快增長速度,但在隨后增速顯著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第三,東北三省產業結構的差異性逐漸顯著。其中,黑龍江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較快,并在2012年一產增加值超過遼寧省;遼寧省的第二產業在研究期內曾發展迅猛,但在2015年出現斷崖式下落;東北三省的第三產業都呈現出較為穩定的增長狀態。可見,在研究期內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總體呈增長趨勢但演變過程有顯著差異,產業結構的差異性也是影響經濟增長變化的重要內在因素。
2 ?偏離-份額分析方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被廣泛應用于分析產業的空間分布、地區結構變化、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等方面。該方法可以通過份額因子來分析某一時期城市或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動,并據此評價城市或區域在一段時期內的產業結構優劣和產業競爭力的強弱;相比于其他的分析方法,偏離-份額法易于觀察一段時間內的經濟變化特征,更具有全面性、客觀性以及動態性;并且可以從產業發展的視角來探討城市或區域經濟提升的路徑和優化的方向。
在本文中,偏離-份額模型應用假設前提,研究區域i在經歷了時間[0,t]之后,其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兩者均發生了可量化的改變。研究區域期初(基期)經濟總規模為bi,0,期末(報告期)經濟總規模為bi,t;按照一定規則,將區域經濟劃分為n個產業部門,bij,0、bij,t(j=1,2…,n)分別表示研究區域i的第j個部門在期初、期末經濟規模。結合研究目的選樣研究區域所在的大區(或全國)為參照區,并以B0、Bt表示參照區相應的期初、期末的經濟規模,Bj,0、Bj,t表示參照區第j個部門期初、期末經濟規模。在[0,t]時間段內,研究區域i的總的增值量為Gi,第j個產業部的經濟變化量Gij分解為三個不同分量:Nij、Pij、Dij,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Ni為區域i總的份額偏離分量,Nij為區域增長份額,代表部門平均增長效應。它是j部門的參照區總量按比例分配,區域i的j部門規模發生的變化,也就是區域標準化的產業部門如果按照參照區(全國或大區域)的平均增長率發展所產生的變化。Nij値越大說明研究j部門以參照區的結構比例和平均增長率發展變化量越大,部門發展的基礎越好。
Pi為區域i總的結構偏離分量,Pij為產業結構偏離份額,代表部門結構效應。指區域部門比重與參照區(全國或大區域)相應部門比重的差異引起區域i的j部門增長相對于參照區標準所產生的偏差;即排除行業區域增長速度差異按照參照區的j部門增長率變化所產生的偏差。Pij值越大說明部門結構對區域i經濟增長的貢獻越大。
3 ?東北三省產業結構演變分析
本文采用結構偏離分量來描述東北三省總體產業結構,倘若在區域產業結構中,發展緩慢的衰退部門所占比重過高,則區域總的發展速度也應落后于全國水平,可以反映出總的變化趨勢。將2007年至2017年的數據分別用1-10來代表,即時間段[2007,2008]為1周期,以此類推表示。重點分析東北三省十年間主要產業的結構分量系數Pij(表1),該系數可以表明產業結構變化態勢,區域所有各部門與全國相同的部門均按相同的比例增長,如果區域應該達到的發展速度與全國實際達到的發展速度偏離,那么產業的結構就需要著重調整。繪制各省主要產業結構分量折線圖(圖1-圖3),從產業分類的角度觀察,可以得出如下特征:
①研究期內,工業發展一直在東北整體經濟系統中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但產生了很大的發展波動。東北三省的工業結構分量系數在2008至2010年期間均表現出快速增長趨勢,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全力增速;在2011至2015年則持續下降,反映出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工業調整速度明顯相對較慢;2016年以后,工業結構分量系數重新上升。但三省之間也存在一定區別,具體表現為2016年以后黑龍江省工業結構分量系數回升速度較緩慢,吉林省上升速度最快,遼寧省則呈相對勻速穩定上升。
②其他服務業的是唯一保持結構分量增長趨勢的產業類型,并且逐漸在產業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他服務業主要有教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東北三省的其他服務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起點相當,此部門的發展一直在穩定增速進行。各省之間的區別是,黑龍江省的其他服務業發展速度最快,結構分量系數達到甚至超過了工業,吉林省的發展趨勢穩定但是呈現上升的狀態,遼寧省則是緩慢的增長中還出現了個別年份下降的情況,對此產業部門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降低。
③農林牧漁業和批發零售業變化軌跡基本同步,兩個產業部門的關聯性比較大,并且都是在初期穩定增長,但農林牧漁業在末期呈現下降狀態,批發零售業微弱上升。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都是農林牧漁業略微高于批發零售業,而遼寧省是批發零售業高于農林牧漁業很多。
④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波動軌跡基本相同,三個省的建筑業結構偏離分量一直處于中等程度,房地產業位于中等偏下程度,十年間對于經濟總量貢獻不突出不明顯。其中建筑業的初期起點較高,但房地產業的初期起點都是低于其他產業部門的,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與建筑業同步變化的趨勢,近年增長趨于平緩。
⑤交通、運輸及倉儲業、住宿餐飲業和金融業等其他行業的變化不明顯,特別是住宿餐飲業在十年間的調整速度幾乎沒有變化,并且在后期還出現了相對下降的趨勢。此類產業部門的結構偏離分量較低;金融業近年發展波動較大;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貢獻不突出,三個省的住宿餐飲業十年來一直處于相對低水平狀態。
總體情況看,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演變出現了相似的波動軌跡和發展情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普遍將推進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工業等第二產業上,但是實際獲得經濟貢獻并不穩定。而且,農林牧漁業等第一產業的發展狀態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平穩中相對下降的趨勢,尤其在后期的調整中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提升。服務業在東北三省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集中表現在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其他服務業等類別。
4 ?產業升級策略探尋
基于上文對東北三省產業結構的分析,對未來產業結構調整提出如下建議。
①提升第二產業競爭力,促進制造業升級是東北三省振興的關鍵因素。第二產業的劇烈波動是造成2014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乏力主要原因。第二產業在東北三省產業結構中占比較高,在創造稅收和就業等關鍵經濟發展指標方面作用巨大,因此未來應努力增加高科技產業的比重;傳統優勢制造業要向產業鏈高端邁進,打造一批優質的產業基地。要把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改造作為重點,將改造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有機結合。
②應充分重視第三產業在東北三省經濟結構中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使之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石。在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快速擴張的背景下,東北地區的城市服務業規模穩定增長,并由配套性部門逐漸向經濟核心部門演變。未來服務業應與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聯動發展,提升服務質量延伸產業鏈條,以優質的服務來配合制造業的優化。
③東北三省各地區和城市的產業結構分異日趨明顯,應立足于產業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的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結構。在制造業發達的中心城市應努力通過創新激勵來延伸產業鏈,圍繞市場,建立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配合的產學研用技術創新體系;將發展基礎好的產業與技術創新聯合,精通基礎研究、善于開發延伸、推進創新鏈整合,使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在東北三省得到發展。在以農業和自然風光為主要特點的地區,則應當逐漸調整產業結構的重心,提高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水平,因地制宜促進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發展。
5 ?結語
東北三省的產業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都是關注的熱點,為了深入探究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以及轉型升級的路徑,本文通過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模型,以東北三省2008-2018年主要產業產值統計數據為基礎,進行了份額分量系數的計算;以時間周期為序列,生成了十年間連續的動態數據序列,并根據圖表反映出了變化的情況。研究發現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和時序變化是影響東北三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在因素,第二產業在東北三省經濟中占比較高,以及發展的不穩定是導致經濟發展出現波動的重要原因。東北地區的服務業一直呈穩定增長狀態,并且在經濟結構中占比不斷提升,未來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引領作用。東北三省之間產業結構的差異化不斷增加,第一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在部分省份和地區的占比增加,產業多元化水平顯著提升,為東北三省經濟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未來應注重產業的多元化和協同化,因地制宜的制定地方產業促進政策,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元.東北老地區制造業發展模式轉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李許卡,楊天英,宋雪.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體制改革,2016(05):42-49.
[3]Stefan ·Goch,Betterment without Airs: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Ruhr Are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2002(47) : 87-111.
[4]趙昌文,李政,楊蔭凱,等.新一輪東北振興[J].改革,2015(09):5-30.
[5]祝濱濱,吳明東.基于生態視角下東北三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究,2016(02):125-128.
[6]李巖.廣東省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實證分析——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106-109.
[7]林俊航.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方法理論及其應用——基于SSM確定深圳主導產業的實證研究[J].茂名學院學報,2009(1):68-74.
[8]徐成龍,鞏燦娟.基于偏離-份額法的中國污染產業轉移時空演變及其環境效應[J].軟科學,2017(10):100-104.
[9]袁曉玲,張寶山,楊萬平.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在區域經濟中的應用[J].經濟經緯,2008(1):55-58.
[10]王新民,聶晗明,薛琳,楊穎.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福建省9市級行政區區域產業結構研究[J].價值工程,2017,3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