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軒 朱霄 趙彤 吳嬌嬌 莫玲

摘 要:初等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但目前很多教師忽略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大。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文章針對農村地區小學生的心理表現及危害進行了詳細調查,并分析了問題原因,提出了有效的策略方案。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農村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表現及其危害
(一) 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明顯,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實踐中,72.25%的學生害怕日常交際,各個年級都有涉及,農村學校更為突出。小學中高階段年級的學生表現明顯。主要表現有學生性格懦弱、內向,懼于和同學、老師交流;上課沉默,少于發言,拒絕活動;綜合成績較差。在日常生活中,封鎖自我易產生社交障礙,影響工作、學習,有時會產生過激性的沖動行為,引發校園暴力事件;重則導致心理自閉,易形成反社會人格,有報復社會的行為傾向。
(二) 學習焦慮心理,產生厭學情緒
厭學情緒隨小學生年齡的增長呈遞增的趨勢,問題人數高達75%。尤其中高年級學生受畢業升學的壓力,表現更為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小學生心智越加成熟,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也開始出現厭學心理。由于新知識生疏、考試不利、父母老師責備、同學嘲笑等因素,部分學生畏懼上學,考前焦慮煩躁,最終導致厭倦課堂及教師教學,對學習失去興趣,缺乏上進心,乃至頂撞老師、逃課打架。長期發展下去易導致學生自暴自棄,放棄學業,對以后工作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在農村欠發達地區容易與不良社會青年接觸,學生缺乏管束,自我辨識不強,易放縱自我、感染惡習。
(三) 缺乏美好品格,養成不良習性
出現欺騙、偷盜、勒索弱勢同學等不良品行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5.50%,并集中在農村小學中高年級階段。主要表現為因成績不理想向父母欺瞞考試成績、索要不符實際的書本費和學費、偷盜家里現金上黑吧或消遣玩樂、對家長教師兩頭撒謊,哄騙逃課、欺負勒索同學等等。長此以往,易使學生形成惡劣行為習慣,導致校園暴力的產生,造成兒童心理發展的扭曲趨勢。
(四) 由青春期生理變化引發心理困惑
該類問題主要表現在高年級同學的身上。部分高年級小學生對青春期的發育沒有直觀的了解和特別的教育普及,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恐懼、自卑心理,常表現為沉默不語、胡思亂想,易留下心理陰影并在某個時間段內影響學習生活。在農村落后地區,父母老人沒有及時關注孩子身體發育,少數情況下直接影響孩子身體健康發育,造成心理負擔。
二、 農村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一) 學校因素
部分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設備落后,導致教學成果甚微,嚴重影響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實踐地區的農村學校教學中,68%的教師為代課或非專業資格教師,專業水平、專業素養不高,教學模式單一乏味,忽略學生的正常心理發展規律和接納學習能力,很多教師視野狹窄,缺乏必需的教學能力,一味只做“教書匠”,將書本知識生搬硬套帶入課堂,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在實踐中,73%的主科教師同時兼帶副科,知識面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式”教學的“教書匠”扼殺學生學習的樂趣,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或是迫于社會形勢下的教育壓力,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的應試教育,并將教學功利化,與教育本質目的背道而馳。在部分農村學校中,仍可見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以罰站、打手心、侮辱性口語為主,少數學校出現扇打、踢打現象,違背教育法規,造成學生心理、身體的雙重傷害。
(二) 家庭因素
在農村地區調研中,僅有23%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獲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僅占少數。59%的家長屬于教育的“門外漢”,將學生教育全權托付于教師,僅有17%的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作用,但忽略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大多數農村出身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以棍棒為主,“放養”為輔,文化程度低,教育觀念老舊。附于攀比、忽略身心發展,偏向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陳腐思想,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暗赖陆壖堋笔降恼f教教育適得其反,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73%的農村父母忙于工作,片面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而忽略自身的教育責任,將孩子托付給家中老人或是學校,導致學生過分溺愛、缺乏父母關愛或是管教不嚴等種種問題。部分家庭矛盾激烈,缺乏溝通交流,親人間的爭吵、打架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和創傷。
(三) 社會因素
農村落后地區的很多負面因素給孩子心智的成長帶來很多錯誤的導向。實踐調研中,社會風氣粗俗鄙陋的農村地區占有很大比例,部分農村人舉止粗魯,言談鄙俗,孩子長期“耳濡目染”下,染上出口成“臟”、出手不“凈”的惡習。在較貧窮農村地區仍有“重男輕女”的糟粕風氣盛行,給家庭中的男女孩子帶來不公待遇,一方面對女孩產生直接心理傷害,另一方面錯誤的家庭思想直接引導男孩“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在農村地區政府機構難以監管教育規定到位:在學校周邊開設了很多隱藏的“黑網吧”,農村學校疏忽對學生的嚴格監督,網吧店主甚至幫助孩子隱瞞父母、老師,致使孩子沉迷網吧而放棄學業或養成偷盜錢財的惡習。在智能產品瘋狂席卷的時代,管理松懈的農村小學生接觸了更多的電子產品,豐富的網絡世界對小學生具有極大誘惑,小學生辨識能力較差,在沒有正確指導下極易陷入這些誘惑當中。長期處于如此不良的環境中,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多少會受到阻礙和抑制。
三、 心理問題解決策略
(一) 學校層面
學校教育在學生的發展中起到主導和促進作用,尤其對經濟落后的偏遠農村地區來說。學校一方面應當重視心理教育,切實提升教師綜合心理素質,定期開展全科教師心理培訓,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授課指導并在校內開設心理咨詢服務臺,定期安排心理課程、組織心理教育活動,對高年級小學生以適當的形式講解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內容,為小學生順利向青春期過渡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真正貫徹落實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方案,培養學生多方面綜合發展,將素質教育理念與學校實際相結合,改變“以分定人”的教學考核方案,當從學生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綜合審核成績。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你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在你眼中的種種所謂‘不可饒恕的事?!睂W校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提升自我專業素養,改善教學方式,加強師生溝通交流,走進學生的生活,嚴格抵制農村不良習性在學生間傳播,努力營造出良好舒適的學習成才的環境。教學需要與時俱進,與時代接軌,作為小學教師應該不斷地拓寬自身的視野,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將學生的興趣與教學結合,讓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學校需要強化管理制度,尤其是改善校內住宿生的生活環境、增加校園班級內部的文化布置、管理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以及加強學校教師的要求規則,以積極的方式督促教師對本職工作的認真負責,引導學生自低年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二) 社會層面
在經濟落后、文化水準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短時間內為兒童提供健康、積極的社會人文環境很不現實,但可以通過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削減不良場所,打擊社會不良風氣。縣鄉政府部門與地方教育局、社區街道辦事處通力合作嚴格監管、打壓“黑文化”:無年齡限制的黑吧、售賣未成年人煙酒的商店、出售未成年人黃色光盤、黃暴性質小說的店鋪等,尤其是要美化學校周邊的文化環境,改造學校周邊的不良場所。其次,學校管理局應重視農村地區學校資源配置問題,積極施以援手,切實保障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并合理規劃農村學校的現代化電子教學設備、教育教學資源,為農村地區學校配備心理咨詢方面的儀器、材料和專業教師等。同時可以積極利用社會外界助力農村學校的心理教育,發動社會志愿者,同社會服務、大學志愿服務等機構團隊合作,將志愿者引進農村基層教育,搭建起農村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橋梁”,給農村學生帶去更多來自社會的溫暖和關懷,也有助于拓寬農村學生的視野。
(三) 家庭層面
家庭的啟蒙教育是個人成長的“奠基石”,為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潛移默化。農村父母急切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模式,改變以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最終定論的思想觀念,同時擺脫過分的道德綁架——“父母很辛苦,給你提供物質基礎”“別人家孩子成績很好”“考不上名牌大學就是對不起父母”等說教式教育,父母應減少孩子之間的對比說教,采用健康的鼓勵式教育,做到獎罰分明,鼓勵和批評共存,避免過度溺愛或是過分懲罰,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避免用金錢或利益的方式作為孩子的學習動力,正確對待孩子不同時期成長發育特點,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青春期發育的主要變化,以便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擾與不安。其次需要加強同孩子的溝通交流,和孩子做“朋友”,分享互相的趣事心得,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在農村地區,尤其需要抵制惡劣的不良環境,從父母做起,拒絕玩笑式的惡性行為,例如給孩子喝酒、抽煙、罵人等。身為父母需積極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矛盾,維護和諧的家庭關系,拒絕將教育職責全然托付給學校、老人或輔導班,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大打出手,拒絕將自己工作瑣事的煩躁情緒帶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積極的家庭氛圍。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葉奕乾.普通心理學第五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周多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析[J].甘肅教育,2017.
[5]衛萍,許成武,劉燕,郭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
作者簡介:
盧軒,朱霄,趙彤,吳嬌嬌,莫玲,江蘇省宿遷市,宿遷學院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