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歷史偉人都在勸誡我們“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從當前語文教學課標來看,閱讀將成為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內容,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將成為檢驗學生學習語文效果的重要指標。未來語文的難度會提升,也主要表現在閱讀的難度。如果學生不提高閱讀量,不進行大量閱讀,那么語文可能將成為“拖后腿”的學科。所以,為了不讓語文“拖后腿”,我們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做好課內外閱讀的結合,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結合
一、 前言
初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主觀思想,很多事情能夠自己拿定主意,但是在學習上仍舊需要我們教師引導,適時提醒和點撥,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很多學生都缺乏一個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讀書這件事情也是一樣的表現,基本上大部分學生都沒有一個每日讀書的好習慣,也不知道如何去閱讀。所以,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愛上閱讀,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本人就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重點解析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并且大量閱讀。
二、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 教師“教”多于學生“讀”
盡管新課改強調轉變教學觀念,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語文閱讀教學也要求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閱讀量,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但是閱讀教學著眼于“教”的狀況太多,學生閱讀的太少,這種現象依然存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教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所占有。
(二) 閱讀教學的出發點有誤
閱讀是什么?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應該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換言之,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所承載的情感,理解作者所傳遞的思想。但是很多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理解有偏差,為了閱讀而閱讀,為了“寫作”而閱讀,讓學生單純地理解幾個字詞,記憶幾段文字,摘抄幾句優美的詞句,而對于文本的情、意、道涉及不多,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練習無休無止,機械乏味,而且常常錯誤百出。用這種常常錯誤百出的練習方式訓練學生,扼殺了學生的思考,無異于馬戲團馴獸師的訓練方式,絕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
(三) 學生閱讀量少
大部分學生閱讀的現狀依然是為了考試而讀書,沒有其他課標要求以外的讀本。相當多的學生除課本以外,幾乎無課外閱讀。盡管大家都明白:“多讀多寫”是學好語文的正確途徑,但是學生本身對閱讀缺乏興趣,課后沒人監督,就很難真正投入閱讀活動中去。由于初中教師缺乏必要的指導與條件,學生的課外閱讀即使有,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盜版的武俠小說,一些不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生活小說,就成為孩子閱讀的讀本。
三、 課外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 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都是以教師的“講”和課堂為中心,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教師在講解中也多以閱讀技巧為主,很少真正去教學生怎樣閱讀,如何賞析文本,分析文本中透露的情感,這無疑是扼殺了學生閱讀的思維和個性。初中學生本身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教師作為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課外閱讀就是這樣的載體。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本,也可以自由選擇閱讀方式,增強閱讀體驗感。當然,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教師必須要指導學生正確閱讀,比如可以賞析文本,點評文本,避免盲目無效的課外閱讀。
(二) 強化了學生讀與寫的結合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過程,寫作是語言輸出的過程,閱讀和寫作歷來都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夠將自己在閱讀中汲取的知識和技巧用在寫作過程中,不斷提高寫作能力;而反之,學生在寫作時,也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出知識點的遺漏之處,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閱讀,反作用于閱讀能力的提升。如果說課內閱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那么課外閱讀就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比如修辭手法、句式表達、文章結構組織等等。因此,筆者認為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獲得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實現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
四、 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結合的方法分析
(一) 立足于興趣,讓學生主動愛上閱讀
初中語文教師只能引導學生進入課外閱讀的大門,而具體如何培養學生,取決學生如何理解看待課外閱讀。因此,在教學生課外閱讀方法時,要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的世界中恣意徜徉,以通過閱讀來汲取到滿足自身語文綜合能力提高的養分。
學生閱讀能力不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生不會閱讀,不懂如何閱讀,對閱讀興趣也不夠濃厚,尤其是一些男同學,認為閱讀是枯燥乏味的,沒有樂趣可言,還不如多做幾道數學題。顯然,這種思想“禁錮”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成長,也讓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埋葬”。所以,針對這些現象,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取符合學生學習特性的教學形式,盡可能先讓學生對閱讀這件事感興趣,其次再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多閱讀,提高閱讀量,豐富閱讀視野。對此,筆者就嘗試了“以問導讀”的模式。在學生閱讀課文前,先設置好問題,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吊足學生胃口,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沖動”,繼而再真正展開閱讀教學。
(二) 立足課堂,做好閱讀的課外延伸
閱讀常常都是得益于課外,受益于課內,課堂永遠都不是閱讀的唯一陣地。作為新時代語文教師,我們就應該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做好課內外結合。這其實也就和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帶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了。
如,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除了教學基礎知識之外,完全還可以給學生做適當拓展,推薦學生去讀一讀馮驥才的《感覺》和梁衡的《秋思》,并指導學生將幾篇文章作對比,學會分析和賞析文章。
當然,除了借助課堂教學進行知識延伸之外,給學生推薦適當的讀本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國內外著名作品;童話、神話、故事、寓言、詩歌;經典長短篇小說等等。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就給學生推薦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以及老舍的《駱駝祥子》,這些都適合初中學生閱讀。
通過課內學習,推薦給學生更多課外讀本,既可以避免學生課外盲目閱讀一些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并無大作用的讀本。當然我們也并非完全否認這類書籍的價值,只是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筆者以為當以人文性書籍、培養情感和促進思維發展的書籍為主。
(三) 立足于閱讀方法傳授,指導學生正確閱讀
我們所說的課內外結合,課外閱讀并不是指學生在學校之外的閱讀,更多的指代學生利用閑暇時間進行的閱讀。無論學生以什么樣的形式、在何時何地,只要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在閱讀,都是可以的。因此,我們教師也必須利用好這個空余時間,加強對學生閱讀技巧和方法的指導。當然,這種指導是以學生為主進行交流和討論,或者是開展辯論活動,也可以是以教師為導向,引導學生講解和探討閱讀資料,從而加強對閱讀的理解。其根本目的都是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比如很多學生讀書一目十行,這種閱讀形式幾乎不帶思考,能夠提高閱讀速度,但是卻無法保證閱讀質量;而有的學生一字一字地閱讀,可能讀懂了文本,但是效率太低。所以我們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快速閱讀的前提下提高質量,帶著思考去閱讀,帶著欣賞的態度去閱讀,最好能夠在閱讀后摘抄優美詞句,做詞句賞析和評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四) 立足于閱讀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初中閱讀不同于小學閱讀,小學閱讀重在培養習慣和語感,而初中閱讀則重在積累素材和提升能力,包括對知識的獲取能力和應用能力。而學以致用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實踐,通過具體的活動來檢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玩的同時學會閱讀,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閱讀的快樂,從而提高自身閱讀能力。
最常見的閱讀活動就包括“公益讀書的活動”。所謂公益讀書活動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學會分享,同學之間能夠互相推薦好的閱讀材料,將自己讀過并且喜歡的圖書捐助給貧困兒童,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生活意義,又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感恩意識,將讀書這件事“價值化”“生活化”。又比如演講、書評和自辦報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和樂趣,從而更加樂于投身到閱讀過程中。本人在教學完《錢塘湖春行》這首詩之后,就讓學生去搜集了一些關于四季的詩句,并且以班級為單位,舉辦了一個古詩誦讀比賽,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古詩閱讀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學視野,這更是符合當前語文教學觀,真正從全方位出發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課內外結合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未來的語文是大語文世界,課內外閱讀必然成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突破口。作為新時代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愛上閱讀,大量閱讀,學會正確的閱讀,并且不僅是在課堂上閱讀,還應該充分利用課余零散時間有效地閱讀。所以,從現在開始,讓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的閱讀是非常必要的。當學生閱讀量提高了,閱讀習慣好了,閱讀方法有了,閱讀能力自然會有所提升,那么,寫作也會如魚得水。
參考文獻:
[1]潘麗.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3(8).
[2]陳常鶴.淺談如何拓寬初中生的課外閱讀渠道[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11).
[3]王玉良.閱讀優秀作品 塑造健全人格——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初中),2012(12).
[4]潘新娜.基于元認知的“同課異構”教學實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5]舒丹.選擇理論視野下初中生課外閱讀興趣的現狀透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6]劉琴.新課標下農村初中文學名著教學有效性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陳啊香,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榕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