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齊
據說,從這里望去,遠方的海霧中依稀的似有還無的陸地,就是大陸的白犬列島。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我現在,就站在臺灣的高山之上,遙望遠方。
冬季的海風在洋流的作用下,并不是那樣的寒冷,亞熱帶與熱帶的臺灣省,冬季顯得格外溫和可愛,微雨的阿里山,燈光璀璨的101大樓,這是我曾經在對岸睡夢中不止一次來過的遠方。
但這里,荒丘野嶺,什么都沒有。
據說,這里原是“國民革命軍”逃至臺灣所駐守的一個嘹望點,目的是監視對岸赤旗的動向,可是,無數駐守的軍士,都在這日夜眺望,不看那軍港,而看那遠方的故鄉。可惜白霧鎖峽,水氣昏昏,遠方一片茫茫。
我站在山崗上,想象當年老兵眺望遠方焦急而又麻木的表情。三十年,也許軍裝早已洗得掉色了吧,青天白日勛章也找不到了吧,“寧死毋赤”的誓言也忘了吧,記得的,魂牽夢繞的,只是遠方的故鄉。
或許,華南、華東甚至東北的某個村落中,他的妻子、孩子,也在向遠方眺望,盼望著夢中的人突然有一天從遠方歸來。
我站在山崗上,理了理被海風吹亂的頭發,閉上眼,回想起這幾天臺灣的見聞。
在過“海關”時,有對同胞如同對待外國人一樣的淡漠與防備,街上充斥著的簡體字有著對同胞的錢包的渴望或是對同胞素質的鄙夷。我心中一震,恍惚間憶起嘹望臺已荒廢了許久,老兵雖不死,但也漸凋零。
但是,我更多的是看到那一張張與我們類似的親切的臉龐所含著的笑意,是聽見那帶著咸味的廣東話或是軟綿綿的“臺普”。它們,都在直接或含蓄羞澀或熱情地告訴我: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都在共同眺望同一個遠方。白日也好,金星也罷,萬丈光芒照耀著中華的遠方。
正如南京有中山陵,臺北有國父紀念堂;北京有故宮,臺北也有故宮。我相信雖然嘹望臺已經廢棄,雖然高山上已不見遠眺的老兵,但我們,至少都還有同一顆互相眺望遠方的中國心。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高一(8)班學生]
點評:
作者選材出手不凡,無論是戍守的老兵,還是島的景致都讓人耳目一新。選材新穎,小眾。文章結構嚴謹,雙線并行,于島而言大陸是遠方,于大陸而言,島是遠方,而空間的距離恰恰反襯出情感的真實,體現對國家深沉的愛,展現了高中生的家國情懷!
(指導老師:孟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