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王建鐸



摘要:近年來,我國航天發射任務進入持續密集狀態,為降低任務風險,確保任務安全,更好完成航天發射任務,在航天發射任務準備階段做好風險管控工作十分必要。風險管理在國外航天系統領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體系,在我國航天發射任務中運用項目風險管理方法,為做好風險識別與評價、應對與控制,保證發射任務的安全進行提供保障。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pace launch missions have entered a continuous intensive stat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est risk, ensure mission safety and better complete the space launch mission,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of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 the preparatory stage of space launch mission. Risk management has formed a certain scale system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aerospace system.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method is used in China's aerospace launch mission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response and control,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launch missions.
關鍵詞:航天發射;參試系統;風險管理
Key words: space launch;test system;risk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V468?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9-0025-04
0? 引言
航天發射任務是一項技術含量高、存在著極高風險的活動。如何保證發射任務的順利進行,減少過程中風險的發生,增強預警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是航天發射活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航天發射準備階段風險管理最為全面、最為縝密,做好參試系統風險管理為航天發射準備階段安全順利具有保證作用。
1? 風險和風險管理
風險是人們因對未來行為的決策及客觀條件的不確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影響與預定目標發生多種偏離的綜合。
風險管理問題最早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提出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風險管理受到歐美國家的普遍重視,風險管理應用范圍廣泛,從最初在國防、航天和大型工程中運用普及到一般工程和工業部門之中。
1998年,NASA頒布的《風險管理規程和指南》提出了NASA持續風險管理過程模型,如圖1示。
我國航天發射的風險管理機制蘊涵于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之中,但在風險管理方面還缺乏先進的理論指導,研究與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國外相關領域具有一定的差距。
2? 航天發射任務準備階段流程
航天發射任務的一般流程見圖2所示。
①發射場設備設施更新改造。航天發射場依據上級領導和機關要求,對發射場設備設施進行技術改造,以滿足發射任務的各項要求。②受領并下達試驗任務。航天發射場根據要求,機關擬制發射試驗任務的內容和計劃,并提出各項具體要求。③任務策劃。根據試驗任務要求和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組織試驗任務風險評估,并形成《任務風險評估報告》。④人員培訓考核。根據運載火箭和衛星出廠測試計劃,測發系統組織人員下廠跟班學習,參加出廠測試。⑤試驗文書準備。測發系統的控制、動力、測量等分系統根據總體技術文件,對相關作業指導書和試驗文書進行修改完善。⑥設備設施準備。在運載火箭和衛星進場前,航天發射場先后完成設備維護、機線整修、例行試驗和測發地面專業設備恢復等工作。⑦任務準備情況評審。在運載火箭衛星進場前,由機關組織任務準備情況評審。
3? 參試系統風險識別
3.1 參試系統組成
參試系統主要包括測發、測控、通信、技術勤務保障系統等四個大系統。①測發系統。測發系統重點分析以下分系統:吊裝設備、臍帶塔工作平臺、臍帶塔固定消防、低壓供配電系統、加注系統、C3I系統和待發段應急救生指揮控制系統。②測控系統。測控系統重點分析光學測量系統、雷達測量系統、遙測遙控系統、測控站USB系統及計算機系統等分系統。③通信系統。包括調度指揮系統、時間統一系統、數據傳輸系統、衛星通信系統和某車載設備。④技術勤務保障系統。技術勤務保障系統重點分析特燃特氣、發供電等系統。
3.2 參試系統風險識別依據
①參考國際標準。航天發射試驗參試系統多為機電設備,都有風險源,還有的產品要利用熱能,也有風險源的,熱的概念不光包括高溫,也包括低溫能量的風險源。②參考歷史風險數據。發射基地風險工作記錄記錄全面,值得在每次任務風險識別時借鑒。③參試系統壽命值和日常維護記錄。參試系統在研制、生產時,對其整體系統及主要零配件的有效期等都要明確給出,對于日常維修保養中曾出現問題的設備或零件相關風險要特別關注。
3.3 參試系統風險識別結果
對參試系統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并對其可能性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4? 參試系統風險分析與評價
依據識別原則,結合參試系統風險水平,得出重要風險預控點如表2所示。
5? 風險控制與措施
針對風險預控點,結合系統和設備的任務需求和現實情況,制定重要風險預控點控制措施如表3所示。
6? 結語
風險管控必須以風險識別為基礎,以風險評價為依據,在不斷的風險管理實踐中探索,做到預防為主,有效控制風險,不斷提升航天發射風險管理水平。做好航天發射試驗任務準備階段參試系統的風險識別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文對發射準備階段參試系統各環節節點存在風險進行了分析,從而對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將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袁家軍.神舟飛船系統工程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魯宇.航天技術風險的管理原則[J].質量與可靠性,2012.
[3]王軍.高密度常態化航天發射任務組織指揮模式研究[J].導彈試驗技術,2014(1):2-7.
[4]Koelle D E. Handbook of Cost Engineering for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rns.TransCostSy-stems 8.0, Ottobrunn,2010.
[5]夏良華,閆耀東,孫俊峰.基于信息系統的航天發射場設備健康管理架構研究[J].價值工程,2015,34(1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