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林 趙觀兵 張淵
摘要:產學研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國家創新戰略,但我國產學研的發展較為緩慢。互惠性思想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構建了新的創新思維模式,提出了新的協同方案,從而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效率。當前,產學研互惠性協同在我國科技管理領域僅處于起步階段,有待深入探索、應用和擴展。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innovation strategy in China, bu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s relatively slow. Reciprocity ideas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build a new innovative thinking mode, and propose a new synergy program,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t presen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reciprocity coordination is only in its infancy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pplied and expanded.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創新;互惠性;國家競爭戰略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ciprocity;national competi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G311?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9-0087-02
1? 產學研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全球性技術創新競爭的高端領域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起源于美國硅谷的實踐,是產學研與協同理論的結合。1995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Henry E教授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發展學院的Leydesdorff教授共同提出了“大學、產業、政府”三重螺旋創新模型,利用生物學的相關原理來解釋政府、大學、企業之間相互依存的互動關系,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政府、產業之間的互動是改善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條件的關鍵。
在產學研推進的過程中,逐漸吸納了協同的思想,形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三個基本的創新主體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并發揮各自的核心能力,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活動。
在世界范圍內,產學研協同創新目前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競爭的高端領域。依托于斯坦福大學強大的科研實力及校方對產學研合作的鼎力支持,硅谷構建了大學、科研機構、產業界協同創新的關系,造就了名聞遐邇的硅谷奇跡。硅谷之所以誕生了蘋果、惠普、英特爾等一批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一地區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互動。在里斯本戰略(Lisbon Strategy)的指導下,歐盟于2008年建立了“歐洲創新工學院EIT(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以加強歐盟創新平臺的建設,且EIT通過章程的形式明確以KIC(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ies)模式來運行。
2? 產學研協同創新已被確立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國家競爭戰略
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海內外的崛起,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規劃了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即“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其中,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成為現階段的一項發展重點。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指出:“要積極推進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2013年4月,14家第一批通過“2011計劃”認定的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公布。“2011計劃”的實施,不僅是進一步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戰略舉措,也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我國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技術創新的滯后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化與完善。長此以往,我國經濟大國的地位恐難為繼。中國科學院何郁冰教授認為,盡管中國在自主技術創新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在研發投入、科學論文、專利總量上都居于世界前列,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且較為突出:即一方面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還不強,尚未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在許多技術革命頻發的基礎性行業中核心技術依然嚴重依賴于國外,另一方面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依然長期偏低,未能有效支撐起經濟發展的空間。因此,我國政府及各個階層和群體對產學研協同創新寄以厚望。
3? 產學研互惠性協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目標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我國產學研發展的大勢所趨,但在現有環境下,如何實現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卻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國外研究領域,雖然對協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在實務中產生了較大的成效,但也沒有給出具體的標準或規范。因此,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所面臨的困境就是如何“協同”的問題。
互惠性是一種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種策略和方法,當前廣泛地應用于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領域。互惠性最早的研究產生于人類生物學。Bowle&Gintis以更新世晚期的流動狩獵和根塊采集為主的族群為背景,針對于互惠演化均衡的目標,根據計算機仿真顯示出,在經過500年的變化之后,強互惠者的族群比例達到37.2%,自私者占38.2%,合作者占24.6%,平均卸責者占11.1%。Chanchai Tangpong利用仿真的方法模擬了互惠群體的演化問題,發現即使原來整個人群都是自私的,但如果在突變中產生強互惠者,由于強互惠的期望接受限度在演化過程中不斷增加,就有可能降低自利者的生存適應性,從而使強互惠者在自然演化過程中得到生存。
互惠性偏好的提出為協同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可行方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協同的功能。國外研究者對產學研互惠協同進行了探索,我國的研究者也有所涉及,但是,這類的研究并不深入,難以滿足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未能在微觀層面提出具體的互惠性協同措施。互惠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應用要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西方學者很早就關注到互惠性偏好理論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領域的應用價值,認為互惠性動機與行為對產學研協同存在著重要的支撐作用。Etzkowitz H,Leydesdorff L認為,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互惠是前提,如果缺乏互惠的理念和行為,協同難以發生和深化。Sun Y認為產學研協同中隱含著互惠,如果參與雙方過度地考慮自身的利益、缺乏互惠動機,就無法產生協同。Kate Fitch認為,產學研協同的過程就是雙方互惠合作的過程,如果參與雙方達到了一定的互惠水平,就會使合作創新上升到協同創新。
近年來,我國學者也注意到了互惠性偏好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推進中的作用。唐震、汪潔、王洪亮在案例分析中發現,互惠因素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功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互惠缺失的環境下,協同過程往往中斷或破裂。李云梅、喬夢雪分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中雙方參與人員之間的互惠行為,發現這些互惠行為拉近了雙方人員的心理距離,減少了隔閡,使合作更為默契。艾志紅、謝藤分析了產學研互惠性協同創新中知識轉移的演化博弈路徑,并利用仿真分析發現了影響協同創新知識轉移的幾個關鍵變量,進而提出了互惠性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轉移的具體策略。
因此,如何將互惠性偏好下的互惠動機與互惠行為合理地引入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實現對協同創新的改進、提高協同創新的效果,是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理論與實務領域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果互惠性協同問題得到解決,或者得到實質性推進,就有可能突破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協同”瓶頸,大幅提高創新績效,進而推動國家創新戰略的進展。可見,互惠性協同的成敗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結果存在重要影響。
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較大,反映到新管理思想、理念、方法的引入上,同樣也是東部地區領先于西部地區。在產學研互惠性協同創新實施中,一方面我國在整體水平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東部地區較西部地區存在一定優勢,可為西部地區提供借鑒的平臺和空間。因此,將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產學研互惠性協同策略與經驗進行比較,可以縮短東西部地區間的差異,從而推進我國產學研的整體發展。
可見,如何深入實施我國產學研合作中的互惠性策略、使之發揮對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打破協同的瓶頸,同時發現西部地區在互惠性策略實施中的不足,指出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借鑒的方向,是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實施中一項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秦政強,魏志祥,謝振宇.核心價值觀認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相關性研究——基于知識型人才的數據檢驗[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7(5):20-29.
[2]王建成,盧桂成,常光輝,張同建.論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職能的弱化及重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34(173):105-110.
[3]張成華,王海軍,王華.虛擬公司治理視角下國有企業產學研公共地悲劇治理研究——基于尋租、合謀、機會主義行為抑制的中介效應檢驗[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8(6):81-90.
[4]劉瑞文,黃洪斌,曹利莎等.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對風險防范促進效應實證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7,33(170):30-38.
[5]施慧斌,劉修奇.基于多代理模型的產學研主體協同創新行為演化博弈仿真分析[J].價值工程,2019,38(18):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