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占勇 康曉輝 邱宵慧
摘要:輿情傳播的互聯網環境與傳播平臺媒介的創新發展,我國網絡輿情的演變呈現出新的復雜特性,由此帶來更加難以控制的輿情危機。我國政府在著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行為偏差與能力不足。本文在網絡輿情新特點和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政府應從法律制度建設、意識提升、技術手段創新、多元主體寫作等方面,創新輿情治理體系,提高輿情管控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media platform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our country presents new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which bring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public opinion crisi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lear cyberspace", our government is also facing greater challenges, behavioral deviations and inadequate capa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novate th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technological means innovation, multi-subject writing and so on,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ublic opinion control.
關鍵詞:政府;網絡輿情;輿情治理
Key words: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中圖分類號:D631.4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9-0111-03
0? 引言
從1994年的4月20日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啟互聯網時代開始,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全球網民數量的五分之一。隨著PC與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化媒體平臺的更新迭代,網絡空間已逐步成為我國網民與公眾經由互動交流表達訴求與匯集意愿的主渠道。[1]大數據時代,我國“三端一微”與短視頻平臺的迅猛發展,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網絡空間中,輿情發展的盲目性與從眾性、非理性和情緒化以及突發性和危害性傳統特征外,又衍變出新的控制難點,由此帶來更為復雜和更難預判的輿論形勢,挑戰著政府的應對能力。
1? 網絡輿情新特點分析
1.1 “蝴蝶效應”頻發,輿論風暴肆虐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蝴蝶效應作為混沌學的一個比喻,用來反映不起眼的小偏差隨著不斷推移而造成的一連串的巨大的反應。在網絡輿情空間,互聯網那個的開放性、隱蔽性、匿名性,助燃了網民的非理性、宣泄性、群體極化性,使得碎片化、微弱化的事件迅速發酵,成為燃起燎原之勢的“火信子”,在社會范圍形成輿情風暴,引發社會危機,危害社會秩序,破壞政府公信力。比如近期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反映出整個影視行業的逃稅亂象,推動了影視行業稅收秩序的強化規范;翟天臨“知網事件”衍生出文娛界、教育界的動蕩,更是帶動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與招生工作的規范工作。
1.2 “長尾效應”明顯,二次危機極易爆發
長尾效應最初是由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用來描述經濟學領域的用戶需求的整條曲線,呼吁對“長尾”藍海市場的重視。在輿情研究中,用來解釋輿情演化周期的不斷拉長,輿情未及時有效應對疏解,熱點事件反復發酵。韓立新[2]將網絡輿情演變過程劃分為顯現期、成長期、演變期、爆發期、降溫期和長尾期,指出輿情管控作用力下逐漸降溫,但輿輪不會消亡,將會長期存在。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攻堅期,社會矛盾極易點燃逐漸冷卻的輿論,領輿情回溫,甚至引爆二次或多次輿情爆發,激化社會矛盾,引發社會危機。“聶樹斌案平反”歷時21年,在此期間異地復查、四次案情復查延期、再審改判無罪等時間節點不斷引爆輿論熱點,引起公眾對于司法爭議的質疑,推動我國司法進步。
1.3 線上線下聲勢聯動,沖擊現實社會穩定秩序
網絡社會既不是孤立的虛擬世界,也不是現實世界的簡單復制,網絡社會(政治)歸根到底是顯示社會政治秩序的一部分,[3]網絡輿情的演變始終受到現實社會與虛擬網絡空間環境的雙重制約與推動力。尤其是目前網絡新媒體發展帶動的輿情信息的“圈際傳播”[4],網絡熱點快速網絡集群,形成統一意見走向,從網絡動員催生線下行動,引發現實社會的波動,釀成更大的群體性事件,極大地沖擊我國社會管理的秩序。“長春長生疫苗造假事件”一經報道其網絡輿情量呈現噴涌之勢,社會公眾對問題疫苗安全、政府部門疫苗監管的產生憂慮與質疑,引發現實社會的聲討與線下活動,破壞政府公信力。
1.4 新聞反轉現象頻現,輿情發展不確定性加強
謠言肆虐是新聞反轉現象頻現的一大原由,常有社會民眾用讓新聞再“飛”一會形容目前網絡輿情空間亂象。“搶發頭條”、“獨家新聞”、“標題黨”成為記者潛意識的新聞理念、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新聞報道的主觀傾向導致網民大眾對于輿情的認識片面化,在此基礎上,輿論導向朝著預定“節奏”偏轉,偏離事實真相,更為嚴重的是利用輿論規律,利用群體非理性心理,策劃輿情鬧劇,制造輿情假象,引發公共危機,增加相關部門引導治理難度。溫州樂清男孩事件、重慶公交車事件、高考答題卡被“掉包”、河南小鳳雅之死等事件,網絡謠言四起,權威信息發布單不及時和模糊性更是讓大多數網民讓片面化信息“牽著鼻子走”,輿情事件不斷發酵。
2? 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問題分析
2.1 危機意識薄弱,被動式應對效果不佳
網絡負面輿情極化形成網絡輿情危機,危機的極易爆發性以及其公共性、突發性、破壞性的特點沖擊著我國的線上網絡生態以及現實社會秩序。面對網絡輿情危機,我國政府對輿情演化規律有著片面性認識——強調“輿情自然走向消亡”的自然規律,卻忽略演化過程對社會秩序以及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挑戰;缺乏危機防范與積極應對的意識,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爆炸式傳播,政府部門回應遲鈍,就會在短時間內輿情管控的主動權,時時被動、處處落后。
2.2 法律法規不完善,規范制約效度較差
虛擬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疊加作用,增加了政府法律實施與制約的難度。我從2000年《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到2017年6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我國網絡空間治理的第一部完整法律,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網絡空間管理的法律法規,但在其全面性、位階性、明確性的不足,在應對目前快速爆發的網絡輿情應對管控上效果較差。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急預警、網絡內容信息監管防控、網絡執法、責任追究、損失補償等方面,包括各層級政府部門引導與制約關系、網絡運作規程和技術標準、網民行為規范等方面,需要形成一整套包含防范、激勵、倡導、追責、懲治的法律體系。
2.3 預警系統亟待升級,處理機制不健全
輿情管控應注意柔性與硬性手段結合,技術與管理手段相長。目前我國積極發展輿情監測、信息過濾與分級技術,推動網絡用戶實名制,但對于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發展,在信息情感傾向識別、負面信息過濾、用戶端信息內容的監控上,無法有效在輿情形成初期縮減不確定因素。另外我國政府部門尚未建立一整套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和流程體系:從輿情識別、信息搜集、輿情管控到后期社會心理與秩序恢復和重建,對部門設置、責權分配、快速應對流程的一整套制度化的安排體系。在網絡輿情爆發后,由于缺乏輿情處理流程,政府部門在尋找危機解決辦法的時候錯失輿情控制的最佳時機,后續事態危機擴大,損失已無力回天,且缺乏系統性組織體系調動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的應對處理,輿情危機消解緩慢。
3? 提高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法規建設,力促網絡輿情處置“有法可依”
實現“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的目標,加快建立網絡輿情相關法律體系,將網絡虛擬社會治理納入國家法制體系,促進網絡輿情環境規范化發展。完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網絡空間運營商準入、行業監管、內容發布、技術使用行為,規范政府權威發言、媒體新聞傳播、網民言論發表行為,權衡信息自由與法律監管的度量。統一規范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確保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而且在廣大網民心中建立起一道防線,可以提高網民虛擬網絡空間行為的規范性。
3.2 強化危機意識,完善輿情處置機制
各級政府要通過組織培訓,切實增強輿情危機防范意識,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的輿情處置流程和處理小組,摒棄普通輿情蔓延成輿情危機后臨時組建應對小組的粗放式管理,在多次輿情事件處置過程中,反饋總結形成輿情監測、回應、引導、應對、恢復、重建、提升的一整套機制。切實提高輿情危機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做好維穩“最大量變”網絡輿情空間的預備力、應對力和恢復力提升。
3.3 升級技術控制手段,提高應對輿情危機的預備力
促進技術升級,加強網絡內容的檢測,實現輿情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理;加強不良信息的篩選、過濾、刪除,抑制謠言的四處傳播;加強政府新媒體平臺應用與政務平臺的建設推廣,擴大權威信息的發布,提高輿情信息的透明度與真實性。政府在使用輿情監測、過濾等技術時,需要兼顧倫理道德與社會法制的平衡,在法律范圍內,平衡尊重與限制公眾的言論自由的度。政府部門通過減少防控不良信息,增加擴散權威真實信息,促進網民對于輿情事件始終的通透把握,減低輿情爆發的沖擊性,提高應對輿情危機的預備力。
3.4 加強與網民多向溝通,線上線下多方消解
政府需要著力提高與網民的溝通技巧,把握適度原則,形成政府、媒體與網民的良性互動。轉變政府強制管控身份,參與到民眾互動中去,在把握網絡輿情主動權和主導權的基礎上,走進網民,形成多元主體合作應對的新型治理模式。網絡輿情的形成、傳播和嬗變受到了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環境的雙重制約。[2]政府利用輿情監測、審核、過濾技術硬性改善網絡空間,利用網絡平臺、新媒體技術不斷提高自身言論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實現對網民言論發表的正確引導;但是在網民線上線下行為的交互作用影響下,現實社會秩序和單一社會人(非網民群體)的混亂和意識質疑,相比網絡世界松散結構,現實世界的非理性情緒極易組織化,極易成為負面社會動員的溫床。因此政府也要做好線下社會環境的維穩工作,通過傳統電視、報紙媒體,政府公文的形式,發布權威信息,做好意見溝通,多元渠道共同發力,線上線下互相支撐,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網絡輿情危機帶動的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4? 結論
互聯網給予越來越多公眾對于社會事件表達情緒、發表言論的便利,也逐漸成為社會輿論的發源地和輿情危機發酵的溫床。最近幾年來,科技的迅速發展與管理模式更新的相對滯后,我國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出現一系列問題,面對網絡輿情的新特點,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在牢牢把握輿論生態建設建設工作的領導權的基礎上,通過多方主體、線上線下聯動的治理體細創新、加強政府新媒體平臺應用與政務平臺的建設推廣、促進技術升級、加強制度規程與流程體系建設,推動網絡輿情治理這一系統工程,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精細化、高效化。
參考文獻:
[1]李宏.長尾效應視角下的輿情危機管理與公信力建設[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1):65-71.
[2]韓立新,霍江河.“蝴蝶效應”與網絡輿論生成機制[J].當代傳播,2008(06):64-67.
[3]虞崇勝,舒剛.社會轉型期網絡輿情治理創新——基于政治安全的視角[J].行政論壇,2012,19(05):1-8.
[4]張紅光.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傳播特點規律及其應對[J].新聞世界,2017(07):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