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杰 劉珂 秦良澤
關鍵詞:兒童糖果;包裝設計;早期教育;附加價值
包裝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原始包裝形態、古代包裝、近代包裝、現代包裝。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改變。面對琳瑯滿目的包裝設計,消費者已經對此產生審美疲勞,兒童食品包裝更是如此。由于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受眾,需要特別考慮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行為模式,這就要求兒童糖果包裝設計需要多元化、細膩化,需要在設計上開發新思路,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鑒于此,在糖果包裝附加價值設計上進行思考便顯得尤為重要。在倡導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下,社會對早期教育的重視日益凸顯,教育作為附加功能應用到兒童糖果包裝中不失為是一個新思路,此類包裝不僅可以起到激發兒童家長購買產品的促銷功能,而且還可以利用獨特的視覺要素激發兒童好奇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1附加教育及其特征
附加教育是指除了以教育為特定目的而進行的教育行為,通過其他物體為載體進行的教育行為。這個附加的教育行為要確保正確無誤的方法,并是以確定的理論為基礎支撐的,這樣才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把握任何可能的機會對其進行實時的教育,因此附加教育作為專業早教的輔助,受到了很多家長的重視。想要做好附加教育,選擇好載體非常重要,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告訴我們,兒童在不同時期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差異甚大,而且不同時期身體各種機能的發展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因此,有針對性地選擇附加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糖果作為兒童最喜愛的食品,如果可以利用他們最觸手可得、最喜愛的糖果包裝作為學習的對象,將其與附加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家長提升對兒童進行附加教育的機會,而且也能讓兒童在食用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知識,實現在無形中教育、啟發、引導兒童的目的,將會受到家長的歡迎,從而提升產品銷售量。
2附加教育在現代包裝上的應用現狀
隨著消費者對包裝的心理需求不斷發生改變以及教育在社會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有一少部分包裝開始尋求附加的教育價值在包裝設計中的新思路。越來越多的包裝除了具有的保護商品、使用方便、傳遞信息等功能之外,其本身也有很強表現能力。現在的包裝已經不是單純地為內容物服務,包裝脫離商品后也有自身存在的附加價值,這樣的包裝更有價值,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目前,國內考慮到這—新思路的包裝暫時較少,兒童包裝設計還是大多以圖形、色彩和造型來吸引兒童消費群體。的確,兒童會暫時被這些包裝上奇異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吸引,這雖然是達到了營銷的目的,但是這些包裝會隨著內合物的消失而消失,包裝本身并不能獨立存在。很熟悉的一個例子,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大白兔奶糖,以包裝上可愛的大白兔形象深入人心。這個品牌誕生于1969年,在當時,大白兔形象可以深深根植人心,如果放在現在,由于今天的孩子們過早地接觸電視、電腦等新媒體,加之受科學不斷發展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有主見、更獨立。他們往往會青睞那些更加有趣、更有互動性的包裝。大多有附加教育的包裝有以下幾種類型:益智型:進行模塊化設計(如圖1),讓兒童可以進行拼接組裝,開發動手動腦能力;普及知識型:如普及動物、植物等知識(如圖2)。
3附加教育在兒童糖果包裝中的應用分析
嬰幼兒時期的兒童由于其行動力和識別力都不強,在購買食品時大多是父母進行選擇。對于新一代年輕父母來講,由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影響,導致他們對兒童類食品包裝的要求也日益精細。他們關注地已經不僅僅是包裝的已有功能(儲存、運輸、防潮等),而是希望能被包裝上獨特的新生事物所吸引,這些獨特事物所附有的價值如果能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他們會更加歡喜,這就是包裝附加的教育意義。圖形、色彩、文字是包裝必不可少三要素,如果要考慮附加教育,就應該從這三方面來深入探討,如何將之與教育相結合,既不牽強又合情合理。
3.1圖形設計分析
圖形是糖果包裝設計重要視覺元素之一,能直觀反映出糖果的商品信息,好的包裝通過圖形就可以知道內部商品的屬性(味道、成分、感受)。對于兒童來說,由于本身對于文字的認知是有限的,圖形是打動兒童并與其建立共鳴的首要元素。設計師在做兒童食品包裝的時候就要針對兒童心理偏好和記憶趨向,使包裝圖形與兒童進行無聲地心靈溝通。圖形可以提升想象力,兒童對于圖片的理解是出于本能的,如果將某種特殊意義(比如友誼、善惡美丑等等)經過更深刻、更精細地處理應用到兒童喜愛的糖果包裝上,并在成人的正確誘導下,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訓練兒童將這種對人性善惡的本能理解轉化為理性地思考。恰當選擇帶有附加功能的圖形,如帶有情節性的系列漫畫不僅可以增加包裝的藝術價值,還能激發兒童的收集欲望,達到促進銷量的目的。合適的、具有主題教育性的圖形并賦予帶有一定互動意味的交互方式,再加上糖果的本身吸引力可以讓兒童得到心靈和物質上的滿足,促使兒童思維發展,加強兒童注意力、記憶力與情感的發展,對兒童的價值觀形成都將會有積極推動作用。
3.2色彩設計分析
兒童對世界的感知是從色彩開始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于色彩的感知是不同的,性別的差異也有影響。馬克思曾經說過:“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兒童包裝的色彩規律是可循的,因為兒童大腦尚未發育完全,只能對鮮艷的色彩比較敏感(如圖3)。2-3歲的幼兒熱愛絢麗、明晰的色彩,特別是對比鮮明的顏色;4-9歲特別關注紅色;9歲的兒童熱衷于綠色。隨著兒童慢慢長大,對顏色的喜好又會根據性別不同產生差異,男生的色彩偏好由弱到強依次是黑、白、黃、青、紅、綠;而女生的偏好次序由弱到強依次是黑、黃、青、白、紅、綠。糖果包裝的色彩選擇應充分考慮兒童色彩心理學,糖果的包裝色彩可以體現出糖果的味道,通過色彩和生活中積累的味蕾就可以鍛煉兒童的感知心理,提升兒童對色彩和味道的關聯性認識。
3.3文字設計分析
文字可以直觀地表達商品信息,對于陳列商品來說,直觀尤為重要,不能給消費者視覺造成困擾,要達到快速準確傳達信息的目的。兒童糖果包裝的字體應該盡量符合兒童審美,不能太過死板僵硬,圓潤、有機形態的文字更能吸引兒童。針對于兒童來說,特別是低齡兒童,他們對于文字是不太敏感的,我們應考慮文字和圖形的結合。圖文結合的形式可以運用到糖果包裝的圖形設計上,文字配合上文提到的合適的、有意義的圖形,可以對幼兒的是非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包裝上除了必要的商品信息外,還可以加入一些漢字、英語字母、單詞等等,兒童在吃糖果的過程中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認識一些簡單的文字。象形文字(如圖4)就是很好地選擇,意和形的結合能更好地幫助兒童認識漢字,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還可以與禮貌用語結合,尊師敬長、尊老愛幼、與人交往等文明用語都可以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4附加教育在兒童糖果包裝設計的應用實踐
根據對兒童色彩心理學及0-3歲兒童早教規律的研究,以及教育附加價值在糖果包裝上的應用原則進行了設計實踐。如圖5,該包裝色彩選擇上,考慮到包裝服務人群選擇的是0=3歲兒童,此年齡段兒童更加偏愛豐富的、高明度的暖色調,所以在實踐中選擇了六種不同顏色作為基本色,分別為姜黃色(C:Y:M:K=7:0:54:0),草綠色(C:M:Y:K=26:0:54:0),梅紅(C:M:Y:K=0:71:46:0),石綠色(C:M:Y:K=62:0:46:0),孔雀藍色(C:M:Y:K=74:36:13:0),銅綠色(C:M:Y:K=73:13:64:0)。在圖案和文字的運用上,考慮到兒童認知能力有限,以及早教知識的嚴謹性和權威性,選用象形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作為漢字的基礎,不僅生動形象、富有概括性,便于兒童識別和記憶,更能幫助家長對文字追根溯源,引導孩子讀懂現代漢字的真正含義,進而增強包裝的親子互動功能。在結構上運用模塊化組合設計,內部六個相對獨立的包裝,即方便單個取閱,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兒童對糖果的實用量。
5結語
本文通過對附加價值在兒童糖果包裝上的應用現狀、積極意義、設計定位等方面展開應用探究。在兒童糖果包裝設計中,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敢于另辟蹊徑,探究更多對人類、對社會有用的附加價值,這為包裝設計提供了一個更大空間的發展方向。包裝設計要做地是爭取讓包裝不是商品的附屬品,而是能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意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