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弘
關鍵詞:潮汕傳統民居;立體彩繪;表現技法
潮汕傳統建筑裝飾有著精細的工藝和多樣的形式,是嶺南地域性建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其富合藝術感染力的表現形式是潮汕人多年的藝術理念和技術手段所共同打造,集中展現了潮汕的建筑文化特色,也體現了潮汕人對藝術與美的渴望與追求,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彩雕是潮汕傳統建筑裝飾精細和多樣的特點的最集中表現,它結合灰塑、嵌瓷、木雕、石雕和彩繪等多種工藝于一身,通過立體彩繪,強化其他裝飾工藝的藝術表現力,使裝飾區域的藝術效果得到升華,裝飾構件更加精致。本文對潮汕傳統民居立體彩繪的技法進行研究,是鑒于當前關于潮汕傳統建筑裝飾的研究中沒有對其進行相關論述,固通過歸納總結的方法對立體彩繪的技法作全面性地梳理,旨在剖析其裝飾理念和技法規律,填補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1潮汕傳統民居裝飾雕塑的類型
潮汕傳統民居的梁架和門樓等裝飾區域常裝飾有建筑雕塑,這些雕塑會運用立體彩繪進行修飾,可稱為彩雕。當我們對潮汕傳統民居立體彩繪進行研究分析時,發現它運用的技法頗多,而且每種技法的存在都有其相應的作用。潮汕傳統民居的建筑彩雕大多是由建筑的構件轉化形成的,由于建筑的每個構件的造型及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所能轉化的雕塑的形式也不相同。如枋上常見的人物場景彩雕(圖1),由于該構件不過多地承重,所以常被打鑿成鏤通雕塑的形式;又如,由桐柱轉化形成的木瓜彩雕(圖2),在梁架上需承受重力,固將其形式定格為結實的木瓜造型。立體彩繪是根據雕塑的造型結構關系進行施彩,所以想要對每種彩繪技法的作用有深入地了解,就必須先了解每個彩雕的雕塑造型形式。
潮汕傳統民居各個部位的建筑構件都有相對統一的雕塑造型形式,下面將檐口板、斗拱、門簪、屐、壁肚、枋、花坯、雀替、出頭、木瓜、駝峰等彩雕的雕塑造型分為浮雕、鏤通雕和圓雕三種類型形式,并進行分析。
1.1浮雕
門樓檐口板、斗拱、門簪、屐和壁肚等構件上常飾有淺浮雕,有花鳥、蝙蝠象征性紋樣和文字等造型,雕塑形式為減地平鍛式,其特點是凸起的面和凹下去的面都是平的。門樓的壁肚也會裝飾人物場景雕塑,雕塑形式為壓地隱起式,其主要特征是凹下去的面是平面,凸起的雕刻主題帶有造型形象結構以及立體轉折關系。
1.2鏤通雕
枋、花坯、雀替、出頭是梁架的構件,外形皆為扁平的塊狀,形式多為鏤通雕塑,其中枋的造形偏長條型,常被打造成長幅的花鳥場景和人物場景雕塑。
1.3圓雕
魚龍雀替,雀替中較為特殊的形式,圓雕造型,能很好地起到加強節點剛度和形體轉折過渡的美化裝飾作用。魚龍雀替的形象為龍頭魚身,常被打造成魚尾魚身頂住梁柱,龍頭扭轉朝下的造型形式。
木瓜,潮汕傳統民居梁架上的典型構件,是由桐柱演化形成的,其形式為圓雕,造型似圓球,有瓜瓣狀結構,瓜身有三爪搭于梁上,與疊斗的連接處有一圈浮雕紋樣,有一些木瓜的三爪上雕飾有卷草花紋。
駝峰,梁架上的重要支撐構件,雕塑形式為結實的圓雕,有植物、動物和人物三種造型。植物駝峰的造型多為紋樣或一兩呆花卉,紋樣的中心和花心常作為亮點顯現出來:動物駝峰運用獅子、大象、麒麟、兔子等形態,造型常是動物身體下趴,頭扭向一邊的動態:人物駝峰的造型為雙人下蹲,兩手往上托的動態。
龍頭屐,龍頭形狀的圓雕,造型為龍頭前伸,嘴巴張開,是潮汕傳統民居最有特點的屐頭形式。
2潮汕傳統民居裝飾雕塑的立體彩繪技法類型分析
立體彩繪是用于表現建筑雕塑的色彩、造型、細節、層次并突出雕塑的重要部位,每種技法的存在都有其相應的作用。立體彩繪的技法包括化色、貼金箔、染色、雙色、勾勒、描繪和留色等類型。
1)化色技法,潮汕彩繪的傳統技法,也是彩雕最常使用的彩繪技法,做法是先用深原色涂于雕塑的凹陷部分,在顏料未干燥時,用白色漸漸渲染過渡到凸出部分;還有一種做法是用原色涂于雕塑上,干燥后用白色勾畫雕塑造型的凸起部分,可稱“疊色”。化色技法有增強彩雕立體感和創造五彩斑斕色彩效果的作用。
2)貼金箔技法,潮汕工藝美術中重要的表現技法,運用于彩雕上的做法是按需要貼金的圖形涂上與金箔相近顏色的熟桐油,當熟桐油快干未干的時候貼上金箔。彩雕的貼金箔技法可分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全覆蓋型,這種做法是用金箔全面覆蓋某個雕塑或某個雕塑的細節,如枋上的人物和烏、坯塊上的器皿、龍頭屐的龍須等;第二種是半覆蓋型,這種方法是用金箔覆蓋雕塑大部分的表面區域,如木瓜的瓜身、魚龍雀替的身體、獅子駝峰的身體。貼金箔是立體彩繪重要的表現技法,能極大程度地加強彩雕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它也能增強彩繪的層次感,使裝飾區域的構成形式更加有秩序。
3)染色技法,用某種顏色涂于彩雕的某個部位,能起到強調雕塑細節、明確雕塑層次的作用,常用一種顏色涂于凹下去的平面上。
4)雙色技法,減地平鍛式淺浮雕特有的彩繪技法,做法是用兩種顏色分別涂在浮雕的基底凸起部分和基底凹陷部分,浮雕凹陷部分多涂綠色或紅色,凸起部分常貼金箔。雙色技法能很好地強調浮雕的外形,使彩雕的造型更加明朗。
5)勾勒技法,根據雕塑的凹凸造型勾勒深淺線條,凹陷部分的邊線勾勒深顏色,凸起部分的邊線勾勒淺顏色,有時也會用于勾勒細部。勾勒有增加彩雕的立體感、豐富彩雕細節的作用,常用于表現龍頭屐和動物駝峰的五官。
6)描繪技法,根據雕塑所表現的內容,深入繪制細節的彩繪技法,常用于表現人物頭部的細節,能得到最為精細、豐富的層次感。
7)留色技法,保留彩雕基底材料原有的顏色,搭配顏料與金箔材料,可以制造豐富的質感和層次感。
3潮汕傳統民居裝飾雕塑的立體彩繪的技法運用分析
潮汕人運用立體彩繪雖是為了修飾彩雕,但他們也會考慮整片裝飾區域的效果能否達到自己的審美要求。如用彩繪表現梁架上的木瓜(圖2),它是梁架上的一個支點,在梁架的藝術構成上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拉開它與旁邊構件的層次關系,潮汕匠師運用相對簡潔的彩繪技法,使它能與旁邊形式繁縟的彩雕拉開距離,在裝飾區域突顯出來。下面借助梁架和門樓的一些例子,論述立體彩繪在不同裝飾區域的技法運用規律。
3.1梁架的立體彩繪技法運用實例分析
梁架是潮汕傳統民居中最為華麗的裝飾區域,常運用石雕、木雕、彩繪和金漆畫相結合的裝飾工藝,上文所提到的枋、水束、坯塊、雀替、出頭、木瓜、斗拱、駝峰和屐頭都是該區域的建筑構件。梁架上的立體彩繪的技法類型頗多,繪畫風格能與旁邊構件上的平面彩繪相協調,制造風格統一、形式多變、細節豐富的裝飾效果(圖3)。
潮汕傳統民居的梁常運用平面彩繪工藝,而這里是將它雕刻成人物題材的減地平鍛式浮雕,運用雙色彩繪技法,將凹陷區域涂成紅色,凸起的區域貼金箔,很好地突出表現的內容,效果簡潔明朗。梁是梁架上重要的承重結構,通常不予以雕塑,而該案例別出心裁,將構件打造成與檐口板、斗拱和門簪形式相同的彩雕,既豐富了梁架的裝飾層次,又不過分削弱其承重作用。
龍頭屐的彩繪效果顯得五彩斑斕,它使用多種彩繪技法,五色化色技法表現龍發的造型,勾勒技法豐富眼睛、額頭和眉毛的細節,染色技法加強龍嘴和龍牙視覺效果。龍頭屐是該梁架上的彩雕形式之一,可以看出匠師想要用盡一切辦法把龍頭的造型、細節、顏色和層次表現到極致,所以在施彩時連龍須也不忘了貼上金箔。
梁架上的枋、花柸、雀替和出頭的彩雕形式相近,雕塑形式皆為鏤通雕塑,施彩多運用化色和貼金的技法,能加強雕塑的造型力度。構件枋的彩繪技法最多變,花呆和山石運用化色技法,烏用全覆蓋型貼金技法,樹干用留色技法,多種彩繪技法相結合使整個彩雕擁有強烈的立體感、明確的層次感、明朗的造型感和原汁原味的材料質感。
駝峰運用螃蟹和獅子的形象,獅子身體的大部分面積貼上金箔,有明確雕塑外形的作用;頭發、耳呆和尾巴運用五色化色技法,加強了局部的體積感和視覺強度;眼睛勾勒黑線,目的是表現局部細節;嘴巴和牙齒分別染紅色和白色,用于強調其色相和突出其位置。螃蟹身體使用全覆蓋型貼金手法,其他地方用化色技法,彩繪效果主次分明、節奏清晰。相比于其他彩雕,駝峰更多地使用金箔材料,有相對獨立的形式,是梁架上獨立層次。
梁架上的彩雕在施彩時很注意與裝飾區域的其他構件形成疏密對比、色彩對比和主次對比,如梁與枋,匠師依照不同的雕塑造型與所處裝飾區域位置進行施彩,讓兩者的疏密對比明顯;又如,使用多種混合技法的駝峰能與簡潔的紅色疊斗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和主次對比,其技法運用規律是使整個裝飾區域的層次關系和節奏關系清晰明確。該梁架的彩雕給人的感覺是造型多樣、色彩斑斕、細節豐富、層次分明,它既有變化無窮的層次感,配合周邊簡潔的環境又不顯得雜亂,其藝術感染力是遵從潮汕傳統大木構架基礎上的最大化,體現了潮汕人對美的掌控力和追求方向。
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南徽村南沙祖祠后廳的梁架(圖4)是最具特色的“三載五木瓜,五臟內十八塊花坯”的典型梁架形式,梁(載)上描繪有平面的彩繪具象畫和彩繪裝飾紋樣,出頭、花坯、木瓜、雀替被打造成彩雕,可分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出頭、花坯、花紋雀替上的紋樣題材和花鳥題材彩雕,這些彩雕多運用化色和全覆蓋型貼金等彩繪技法,裝飾效果豐富細膩。梁架最上面的花柸運用了平面彩繪工藝,體現了潮汕建筑裝飾形式的多變性和豐富性。第二種形式是木瓜疊斗造型的彩雕,木瓜的效果突出,造型別致。木瓜瓜瓣運用了化色技法,使結構得到明顯增強;瓜瓣的分隔線貼金箔,強化了瓣與瓣的分隔關系,并豐富了木瓜的細節;三爪用化色技法,爪上的花紋運用貼金、化色、染色等手法,顯得細節豐富、形式多樣。第三種彩雕形式為梁架下端的魚龍雀替,該雕塑的造型立體生動,色彩鮮艷美觀。在施彩時,用綠色涂于魚身上,按魚鱗的結構疊白色,使魚鱗的結構表現清晰;魚鰭使用化色技法,色彩為紅色,能起到增強體積感、拉開與魚鱗的對比關系的作用;龍發運用化色技法,色彩為五色,顯得細節生動、五彩斑斕;用染色、勾勒的技法強調五官的造型結構和細節關系,使頭部成為了重點且有細致地表達。
該梁架的彩雕雖然施彩技法相對統一,彩雕顯現細節繁縟的特征,但由于有多種的雕塑造型和平面彩繪以及簡潔的疊斗形式的加入,所以使得整個梁架在擁有細節豐富和色彩斑斕的彩雕前提下,沒有失去其應有的層次關系和節奏關系,其技法運用規律明顯。
3.2門樓的立體彩繪技法運用實例分析
相比于色彩斑斕、細節繁縟、形式張揚的梁架裝飾效果,潮汕傳統民居門樓的裝飾效果顯得比較穩重和簡潔。門樓的彩繪技法常用于表現檐口板、屐頭和壁肚上的浮雕,使浮雕擁有點綴門樓細節、增添門樓氣象的作用。
潮州市潮安區沙溪鎮沙二村陳偉南故居的門樓(圖5)使用多種傳統裝飾工藝,裝飾效果豐富多彩又不失高雅樸素的韻味,該門樓有三種彩雕形式。
屐頭正面、門簪和檐口板上的淺浮雕,施彩形式皆相同,它們運用雙色技法法加強彩雕的視覺強度和造型力度,使彩雕能突顯出來,起到點綴裝飾區域的作用。屐頭側面的淺浮雕,通過勾勒技法來加強彩雕造型的立體感,豐富了裝飾區域的層次。壁肚上的人物題材彩雕(圖6),使用描繪技法對畫面的人物和道具進行細致地表達,其中人物的服飾還使用嵌瓷工藝,裝飾效果寫實逼真、質感豐富。
該門樓將不同雕塑造型的彩雕分布于重要的位置節點,如,屋檐長條形的檐口板、門框正方形的門簪,使彩雕能為原本清雅素淡的門樓“提神”,其技法運用規律亦是使裝飾區域的層次關系和節奏關系更加清晰明朗。
4結語
立體彩繪是潮汕建筑雕塑的強化劑,是潮汕人追求藝術與美感的表現,它凝聚著燦爛的潮汕文化,給人以歷史的知識,精神上的教化和藝術上的薰陶,其形、其神、其造形美感是當今藝術創作的源泉。本文通過對立體彩繪的表現技法和在裝飾區域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推斷出立體彩繪是在遵從雕塑造型形式和裝飾區域層次關系及節奏關系的條件下,表現彩雕的雕塑造型、色彩、細節、層次和主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