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海樓
70年前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勝利來之不易,在飽受戰爭災難、國民經濟千瘡百孔的基礎上建設富強的新中國,同樣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1949 年12 月16 日,在開國伊始、百廢待興的時候,毛主席出訪蘇聯。蘇聯人安排毛主席參觀他們的建設成就,在斯大林汽車廠,毛主席看著流水線上一輛接一輛下線的汽車,對身邊的同志們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
在蘇聯的幫助下,第一汽車制造廠于1953 年在長春奠基,1956 年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但這畢竟是在人家幫助下的成果。此時,中央的注意力聚焦在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萌發了自己造汽車的強烈愿望,上海也為提升交通運輸能力提出了計劃設想。
1956 年8 月,我調任上海市汽車修理公司經理、黨組書記。為了推進載重汽車的試制工作,上海市汽車修理公司與上海市交通運輸局貨車修理廠(上海重型汽車廠的前身)合署辦公,我兼任廠長、黨總支書記,并由渤海軍區調來的谷元浩同志擔任副廠長。我們兩個從硝煙中走來的新四軍老兵,開始了把上海自開埠以來只能修理汽車的歷史改寫為能制造汽車的艱巨工作。
上海市交通運輸局貨車修理廠的前身是原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康定路倉庫及物資局啟明修理廠。上海解放后,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開展了對舊上海的官僚資本企業進行沒收和改造為全民所有制國營企業的工作,物資局啟明修理廠被接管后命名為華東汽車裝修廠,主要從事運輸車輛整修,是當時上海汽車修配行業最早的國營工廠之一。
當時工廠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每月貨運汽車的大修能力最高只達45輛,全廠僅有機床設備三四十臺,雖有職工近四百人,但技術力量薄弱,七個技術人員中只有一個工程師和一個大專畢業的技術員。我和谷副廠長都認為,雖然設備條件簡陋、技術力量不足,但是,在黨的路線方針的指引下,職工群眾中蘊藏的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全廠上下要求造汽車的呼聲越來越大,我們有市政府和局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再加上全市乃至全國很多兄弟單位的鼎力相助,我們應該有信心有決心,為祖國造汽車,為民族爭榮譽,為上海添光彩!
造汽車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僅憑信心、決心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態度、精湛的技術和周密的計劃安排。我們當時的工作是因勢利導,把群眾的積極性保護好,同時努力尋找試制汽車的突破口。
1956 年底,日本工業展覽會在上海舉辦,展品中有六種車型的三輪汽車。這類車的特點是靈活方便,適用于城鄉短途運輸。當時我國由于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城鄉交通工具緊缺,因此這類交通工具引起上海各有關部門的注意。在市計劃委員會、市政交通辦公室的支持下,上海市貨車修理廠著手試制三輪汽車。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通過大力開展技術革新,并虛心學習全國各同行廠家的先進加工技能,造出了一些急需的土機床、土設備,改進和制作了700 多種工夾具,突破了許多技術上的關鍵問題,上海第一輛乘風牌030型三輪汽車整車終于試制成功!這為我們試制國產載重汽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增強了信心。
1958 年,我們在三輪汽車試制成功的基礎上,開始試制國產載重汽車。在技術裝備和技術力量極端缺乏的情況下,我們知難而進,組織成立了貨運汽車試制組,開展車輛試制的選型工作。
我們廠原為汽車修理廠,長期為各種品牌的貨運汽車進行修理維護,雖有試制三輪汽車的嘗試,但制造載重汽車因技術裝備不足和缺少經驗,困難很多。廠部決定在試制中堅持發揚依靠群眾、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眾志成城的鐵軍精神,集中全廠職工智慧,攻克各種難關。全廠先后召開過12次技術研究“諸葛亮會”,擺了7 次“擂臺”,發動群眾攻克技術難關。通過這些活動,全廠共提出396 條合理化建議,制成和改進了207 種工夾具,并把整車分為發動機、底盤、車身等9 個系統,發動群眾分別“認包”承擔,落實試制任務。廠部和科室的干部也堅持深入生產第一線,與廣大職工一起日夜奮戰,及時幫助職工解決生活困難,協調各部門間的相互配合,主動聯系與外部的協作和供應渠道,確保試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加工過程中,因為對大型零件的加工缺乏大型機床,工人們創造了用小機床加工大零件的“螞蟻啃骨頭”的方法,攻克了難關。試制中,最困難的是發動機總成的制造,缸體毛坯壁薄,內部水道密布,木模師傅以實樣進行反復測試,制成全套模型和泥芯殼;鑄造場地不足,則利用現有廠房,將蘆席棚頂抬高一米,化解了矛盾。鍛件方面遇到了加工底盤上驅動橋殼的困難,廠內沒有大型鑄鋼設備,工程技術人員想方設法,采用無縫鋼管熱鍛成型,然后把兩段拼焊,接成整體。在駕駛室造型選擇上,有較大突破,廠部采納工人合理化建議,把駕駛室設計成雙排六座平頭型車頭,以改變原來引擎在外,駕駛室限坐兩人的格局,解決運輸工人在運輸途中日曬雨淋、無處休息的不足之處,同時還加裝了利用余熱的熱飯器,讓自帶飯菜的運輸工人能吃到熱飯熱菜。這些改進深受運輸工人的歡迎。
全廠職工經過52 天的日夜拼搏,第一輛交通牌4 噸載重汽車于1958年5月22日勝利誕生,比原計劃提前了13 天。當年9月,交通牌汽車開赴北京,在國慶檢閱式上接受中央領導的檢閱。上海市交通運輸局貨車修理廠也因此榮獲國家先進企業稱號,列為全國“自力更生”十個紅旗單位之一,交通牌汽車獲得國務院技術革新二等獎。
我們在交通牌汽車投入試生產時,根據已出廠車輛的用戶反饋意見,繼續開展全廠性的技術攻關,加以完善。同時,還根據用戶需求,設計制造出三面液壓傾卸汽車。全廠還自制了專用機床設備34臺,初步形成了包括三輪汽車在內的5 條生產流水線,自制和改進了工夾具470 余項,改進操作方法5 項,使質量逐步趨向穩定,具備了小批量生產能力。1959 年10 月1 日是建國十周年大慶,我們廠有10 輛交通牌SH140 型載重汽車和50 輛乘風牌58-3 型三輪汽車參加了上海市的國慶游行,浩浩蕩蕩通過人民廣場,接受市領導的檢閱。
這一段難忘的歲月已經過去60多年了,祖國也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正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我作為這一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每當回想往事,總為自己能為祖國造汽車而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