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劉興澤
京劇大師梅葆玖的逝世,不僅引起了人們的嘆惋,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的擔憂:當泰斗不再,傳統文化又將何去何從?
其實,不論何種文化,都是以一定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意識為基礎的。兩者的關系猶如毛發之于皮膚,土壤之于樹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了社會土壤的文化便是空中樓閣,終有一日會傾圮,繼而不復存在?,F如今,許多傳統文化在繼承與發揚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便是只知傳承,不知創新。殊不知,傳統文化生長的土壤已經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悄悄改變了,如果再不將傳承方式加以變革,傳統文化走向沒落,就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成了必不可少的要素。
創新需要在內容、形式載體、精神內核上共同創新。不少地區在宣傳孝道時仍在使用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這種與當代價值取向截然相反的事例,這樣怎么能讓年輕人有所觸動,并有所行動呢?對于京劇來說,年輕人自然不會對《楊家將》《說岳》之類的老內容產生興趣,有些京劇團吸收了來自國外的故事,編排了《浮士德》《坂本龍馬》等一系列創新京劇,反而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同樣,借助新媒體,老文化也能有更大的傳播廣度,得以深入人們的生活。2016年大火的《大魚海棠》,就是將《莊子·逍遙游》《山海經》《搜神記》與動畫這一新興載體相結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波瀾壯闊的奇幻世界。
創新是新時代新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這個時代的文化才屬于這個時代。因此,我們要將新文化置于文化發展的中心,一切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應當服務、從屬于新文化的需求。傳統文化的傳承本質,是讓傳統文化在當代人的選擇下,與當代審美和價值觀相融合,形成新的“融合”文化的過程。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深入當代人的內心,才能得以真正存在于當代社會。
說回到京劇的傳承,如果只知傳承而不知創新的話,文化就有了無形的“枷鎖”。就像萬物更替的自然規律一樣,傳統文化這棵大樹,只有長出新枝芽,才能生生不息,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