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七星中學/戴守正
每至端午,我們一家總會去鄉下外婆家,而外婆則包好湯包翹首以盼。
行至村口,遠望一山翠綠,樹葉隨風輕擺,路邊青翠的稻田之中浮現一荷塘。荷葉深深淺淺,高于周邊田間禾苗;參差荷葉之間,有點點荷花亭亭玉立,葉與花之間,隱約可見水波在陽光下蕩漾。荷塘間有竹橋、小路縱橫交錯,游人的身影攢動其間。今年端午節,村子里辦起荷花節,村口甚是熱鬧,幾乎沒有了農村寧靜悠閑的氣息。
村口如此,村內也熱鬧了許多。坐著閑聊的老人因荷花節的熱鬧,多了閑談的話題。閑談間他們不停地做著香囊。村里的一些大人去荷花節現場擺攤,每個攤點總是有幾個村民聚在一起互幫互助,全村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
走進外婆家,只見艾草和菖蒲被捆成一束掛在門上,格外顯眼。這是新昌這帶過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端午之后,氣溫上升,疾病多發,為此先民們把可防疫驅邪的菖蒲插在門口;插艾草則代表招百福,使主人身體健康,這象征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兩千多年前一直流傳至今。
在新昌,端午節的另一傳統習俗是吃湯包。湯包的包法有許多種,外婆常用豬肉、筍干及蝦皮做餡,湯包的皮很薄,包的時候把餡放入湯包皮的一角,卷起角,把餡包上,然后把兩頭交叉對折,看上去樣子與餃子差不多。
傍晚時分,太陽與西天的云彩纏纏綿綿,我們在庭院里放上一張大桌子,大庭院就成了臨時大餐廳。外婆剛蒸好的熱氣騰騰的湯包靜靜地躺在桌子中間,一大家子人都為這湯包聚在一起。湯包不是一盤一盤地放著,而是直接放在一個大鐵盆里,鐵盆的周圍放著一圈碗,其中有醋、醬油及辣椒醬等調料,還有色香味俱全的菜與飲料。我把湯包蘸醋吃下,初入口,一陣醋酸便從舌尖傳到大腦,但是不久便消逝了,剩下的只有湯包的香,唇齒間彌漫著家的溫馨味道。
去年的端午節與父親節撞了個滿懷,我看向漸老的父親,不由得想起這些年,如果沒有他對我的嚴格教育,又怎么會有我如今的成長?我心中方感悟:父對子嚴,才是真愛。
望著一大家人圍桌而食,聚攏而談,一種愉悅感涌上心頭。這或許就是家的凝聚力。一個和睦的家庭,可以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善良、正直。父親給我取名“守正”,亦是父親對我人格的期盼。我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做最出色的自己,“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方是對父親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