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霞
說走就走的旅行爽快,如同豪邁的個性。同學幾個約好9點半出發到距蘭州60公里之外的渝中興隆山游玩。行車一個半小時后,我們的車輛進入了興隆山腹地。
興隆山不愧為旅游景區,迎接游客的第一張笑臉“馬路”嶄新而筆直。馬路兩旁特意用鮮紅的線條簡單地勾勒,宛如禮儀小姐微欠身姿喜迎八方來客。
溝,好深,遙望而去,我們低矮的如同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山,好高,高得與天相接,仿佛天空垂落于山的頂端;山,又好密,密的我們旋轉身子才能望到它的縫隙。
欣喜之余,再度仰望。這千年自然景觀以它大氣的胸懷傲然挺立。它的目光深邃而淡定。都說海可以納百川,那么山可吸天地之精華吧。不然,它為何如此巍峨與壯觀。環視而去,榆中興隆山逶迤的旅游勝地,亭臺樓閣,賓館,飯館,停車場,這里應有盡有,如同一個小城市坐落在山坳中。我們一行除了司機都是女同學,興奮的勁兒宛如花蝶飛進花叢中,綻開的笑顏堪比花燦爛。
興隆山,有東山,西山之分。站在山底,我們看不出兩山多大的區別。唯一的差別東山更顯雄偉,西山略微平緩。尋問了停車場老人后,我們果斷地走向東山。東山好點,那位老人這樣說。至于如何好點待上山就明了了。
冷風穿越山谷,一地枯葉卷起,翻飛。我們的頭發也被吹亂,一時無法適應這突然的襲擊。山里比山外的確有點冷。有同學很明智地穿著小棉襖。我穿得有點單薄,好在同學備有多余的衣服。出門在外,同學之間的相互關照讓人暖。走向東山是要過云龍橋的。云龍橋修建的很是華麗,彩繪細膩而精致,無一不彰顯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云龍橋下溪水潺潺,宛如一方圣地,我自獨吟。塵世之外的喧囂與己無關。而有水的地方,必能潤澤人的心靈。山,便也有了靈氣。
沒來此地之前,總以為這里肯定是攀緣而上的山間小路。沒曾想這里已修建起了臺階便道。我們可以拾級而上到達山頂。
此時,正值立冬第二天,整個山貌呈現枯黃,樹木料峭光禿,樹底下是堆積成堆的枯葉。這蕭瑟的景象讓人心境微涼。一季繁華過后便是衰敗,這是無法避免的殘酷。但是在這蒼涼之感下,我更深地體會到了一種行走時的從容和淡定。
其他同學也被這高山密林所震撼,但浮現在她們臉上的是游到此處的閑靜和喜悅。看慣了城市的鋼筋水泥,這大自然天然庭院何嘗不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一路而上有眾多的大殿廟宇,可燒香、祭拜,或送點香錢以表心意。我們這一代人對神明心存敬畏,但很少從形式上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只送了點香錢,并沒有施禮膜拜。但心靈已跪倒在神靈之下,祈禱國泰民安,人民幸福。
臺階猶如人生,即有平坦之路,又有陡峭之地。好在雖是女流之輩,但都面不改色氣不喘。唯獨司機這個唯一的男同胞舉步維艱,上山困難。很遺憾,在攀登到不到一半時,他只能做在臺階上休息,要我們上之山頂,他在山下等我們回合。
“快看,龍爪松”一同學的叫喊,讓我們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半山腰上長著一棵高大的松樹,樹根猶如龍的爪子一樣深深地“抓”進泥土之中。樹干粗壯,需要兩人來環抱。旁邊有牌子說明為國家重點保護古木:云杉。那么就是云杉了。可旁邊又豎立一木牌:龍爪松。難道又名龍爪松?估計就樹根而言吧。對樹的種類我不是太熟悉。但在一片枯黃之中鮮亮的綠葉應屬長青松了。
仿佛在頹廢中看到了亮點,常青松便是我們一路注目的樹木了。而令人稱奇的是,這樣的常青松卻是一大片一大片地映入我們的眼簾。一個個高而直,宛如昂首站立的護衛。
“這應該是人為栽種的,不然沒有那么整齊。”我們猜測著,想象著護林人將這里裝扮成如此而付出的艱辛。他們在當初栽種幼苗時,自信終有一天會成長為參天大樹,并護山成林。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在彎腰起身中那遙想到未來圖景時愜意的眼神。多年后的今天,夢境實現,無數游客在贊嘆中走過。在默然的遐想中,我的目光撞到了臺階旁的一棵青松上。那青松懸壁而上,得需三四個人才能抱住。這又是哪一粒頑強的種子長成的呢?沒有可供支撐的肥沃土壤,也沒有可以攀緣而上的枝干,就只是一個小小的峭壁,哪顆種子能在寒風苦雨中成長為最為驕傲的參天大樹,遙遙領先。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毅力驅使呢?倘若沒有克服重重困難,勇往直前的決心,是不會有這一傲人成果的。我敬佩那粒種子。而這一情景在一路中已有許多,這不屈不撓,頑強不息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我們幾個像花蝶一樣的女同學依偎著這些樹的懷抱留下了燦爛的笑容。
陽光如水灑落,潑向林間。我們快要到達山頂。整齊有序的臺階始終引領著我們的方向。我們毫不畏懼,奮力向前。
“前方是下山的索道。我們向左拐。”大家一并停下腳步,正前方除了下山的索道,旁邊有一個自東向西的長長的臺階,估計有兩百多米之長,順著上去可抵達一個大殿,至于什么殿我們也不知,也未敢上去。于是,我們邁向了靠左邊的臺階,山頂就在一步之遙。
到達山頂的感覺真好,視野瞬間開闊。天藍的就像一塊明凈的藍寶石。山巒層疊,云霧繚繞。山下一條蜿蜒的馬路直通向山的那邊。想必就是我們來此地那條馬路的延伸吧。陽光有點熱烈地將我們擁在懷中,我們欣喜地又是一陣猛拍。在這山峰之巔,怎不留下快樂的身影呢?而西山也在我們的視野中一覽無余。的確東山好點,我想到了山下老人的話。
時間已是中午,我們簡單的就餐后又拾級而上。我們到達的只是一個小山頂,前方更高的山頂我們并未攀登,只不過,用餐之后,大家一致喊著上不動了,也是該返回的時候了,都是家有牽絆的女人,得早點回去。但心的不忍讓我們決定再上一個小峰頂。那里的枝椏喜迎陽光,臺階小巧誘人。我們緩慢而上。待走完臺階,眼前竟是一個平坦的場地。抬眼去,對面大山松林密集,高大茂盛,好一個氣派的松林地帶啊!這護林之人何其偉大,能將這原始山林裝扮的如此新奇靚麗!
順著路牌指示,我們看到再向右前方是“太白泉”,向左是“木棧道。”在一女同學的建議下我們選擇了走一下“木棧道”就返回。其實沒有去“太白泉”有點遺憾,聽說太白泉的水清涼甘甜,是神水,可以治愈疾病。當然我們并不相信。不過喝一口山泉,品嘗那份清涼與甘甜也是好的。但也只有下次了。我們踏著石階繼續向上,遙看木棧道是否到了。
有一男游客下來,說木棧道不遠,就在前方幾米處。又說,爬上1200米的木棧道就可以到達蓮花臺。但時間尚需一個半小時。蓮花臺到底是怎樣的?仿佛山中得道高人有點神秘。只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去蓮花臺了,走走木棧道感覺一下就可以了。也是都有點疲憊,有點畏懼艱難了。人性中總有軟弱的一面,并不是時時都很堅強。
仿佛西北漢子中猛然見到了一個儒雅書生,兩旁參天大樹將木棧道恰到好處地地謙讓出來,靜謐安然。如此幽靜之地,真適合心靈歸放啊!只是我們又是一陣嬉笑著美拍。女人啊,總希望處處留下最美的容顏。
下山,可以從“太白泉”那里的一條小路下去,但我們還是選擇了原路返回,那條小路下去到底會怎樣,我們不知。選擇往往習慣于已熟悉的。有游客陸續上來,看來我們動身還是比較早的。為了消除疲憊,我們唱著快樂的曲子下山。歌聲回蕩在密林深處,我們切身感受著電視中出現的畫面:一個農夫在山間小路歌唱的豪放。我們的快樂也在上來游客的羨慕之中。我們下山的步子輕盈了許多。
將要離開了。一路而下熟悉的景物讓我們留戀。這蒼涼的大山,待有機會我們還會再來,再看你的巍峨與壯觀,看你的雄偉與氣勢。
男同學在車里等候,一陣戲謔之后我們返回。只是不是按原路,而是向著馬路前行,也就是從山頂看見的那條路段方向。穿過谷底,環繞到興隆山西山的后面就可以到達蘭州。盡管興致高昂,離別的傷感還是讓我們將最后一眼定格在這大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