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忠,陳文,牛永強,陳平妹
(1.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2.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海南儋州 571700;3.儋州林場,海南儋州 571748)
古樹名木是城市鄉村綠化、美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科研、歷史、文化、觀賞和生態價值,對于研究植物遺傳進化、樹木學、生態學和生物氣象學以及考證歷史文化等都有很高的價值。
2018年完成的儋州市古樹名木資源普查顯示,在16個鎮均有古樹分布,已認定古樹名木共2130株,其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充分掌握古樹名木資源的保存和分布情況,有利于挖掘古樹文化,可更有效、更充分的保護和利用這些資源,對進一步推動儋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均有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該次普查范圍為儋州市內(不含海南大學儋州熱帶植物園、洋浦經濟開發區)的古樹名木,包括各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城市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國有林農場和村莊生長的樹木。
1.2.1 樹種調查和鑒定
主要是通過現場鑒定和標本鑒定。對于較常見的樹種可直接鑒定,對現場不能識別的樹種或存在疑慮的樹種,外業調查人員通過照相和制作標本,植物專家根據《Flora of China》《海南植物志》《廣東植物志》《中國樹木志》等,鑒定出標本植物的科、屬、種。
1.2.2 樹齡調查與估測
該次普查主要采取文獻追蹤法、訪談估測法、掛牌樹齡確認法、胸徑生長模型估測法等方法估測古樹的樹齡。
1.2.3 其他的因子調查
如生長勢、生長環境、生長場所、現存狀態、古樹歷史(名木介紹)、權屬、管護責任單位或個人、樹木特殊狀況描述、樹種鑒定記載、地上保護現狀、養護復壯現狀、照片及說明等外業調查表格填寫均依據《海南省古樹名木普查工作技術操作細則》相關規定調查和填寫。
根據2018年的儋州市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成果,儋州市古樹名木總量為2130株,共32科53屬69種,其中散生古樹1973株(名木13株),古樹群6個(157株)。
名木樹種有土沉香、榕樹、南洋杉、滑桃樹、芒果、秋楓、見血封喉、土壇樹、雞蛋花共13株,屬紀念樹的12株,珍貴樹1株;其中:一級古樹3株(那大鎮2株、中和鎮1株)、二級古樹1株(中和鎮)、三級古樹3株(光村鎮、王五鎮、中和鎮各1株),未達到古樹標準的名木有6株(均在中和鎮)。除中和鎮的東坡書院的名木相對集中外,其余的均呈散狀分布。
古樹群共6個,分布在排浦鎮禾豐村委會打蠟村、白馬井鎮新市村委會新市村、西華農場系當上隊系當下自然村、雅星鎮陀馬村委會。其中打蠟村和新市村各有2個古樹群,打蠟村1號古樹群主要組成樹種有鵲腎樹、山楝、榕樹等,共有古樹50株;打蠟村2號古樹群主要組成樹種有竹節樹、鵲腎樹和榕樹等,共有古樹20株;新市村1號和2號古樹群均為純林,樹種為酸豆,古樹株數分別為12株和10株;西華農場系當下村古樹群的主要組成樹種有山楝、鵲腎樹、秋楓、烏欖等,共有古樹55株;陀馬村委會古樹群為純林,樹種為秋楓,共有古樹10株。樹種混交的古樹群相對保存完成,林分結構復雜,呈原始天然林狀況。
2.1.1 數量分布
古樹名木共有2130株,其中雅星鎮325株,占古樹名木總數的15.26%;排浦鎮322株,占15.12%;大成鎮287株,占13.47%;那大鎮185株,占8.69%;王五鎮170株,占7.98%;白馬井鎮158株,占7.42%;光村鎮140株,占6.57%;中和鎮113株,占5.31%;木棠鎮92株,占4.32%;海頭鎮85株,占3.99%;新州鎮74株,占3.47%;蘭洋鎮44株,占2.07%;東成鎮42株,占1.97%;和慶鎮34株,占1.60%;峨蔓鎮31株,占1.46%。各鎮古樹名木具體數量情況詳見圖1。

圖1 儋州市各鎮古樹名木數量分布情況Fig.1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danzhou
2.1.2 古樹分級
儋州市古樹共2124株(含古樹群和名木中的古樹),根據古樹的分級標準,一級古樹7株,其中那大鎮2株、大成鎮2株、雅星鎮1株、海頭鎮1株、中和鎮1株,樹種有見血封喉、土壇樹、荔枝、垂葉榕;二級古樹95株,占古樹總數的0.33%,樹種主要有高山榕、垂葉榕、見血封喉、榕樹、酸豆、荔枝、黃葛樹、竹節樹、龍眼等;三級古樹2022株;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樹種為土沉香。有關古樹分級情況詳見圖2。

圖2 各鎮古樹分級情況Fig.2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trees in each town
2.1.3 科屬種情況
儋州市散生古樹名木共1973株,32科53屬69個種,其中:
科以桑科為主,共1221株,占總數量的61.9%;蘇木科次之,數量為239株,占總數量的12.1%;無患子科排第三位,數量為145株,占總數量的7.4%。
屬以榕屬為主,共1065株,占總數量的54.0%;酸豆屬238株,占總數量的12.1%;荔枝屬127株,占總數量的6.4%;鵲腎樹屬70株,占總數量的3.5%;見血封喉屬56株,占總數量的2.8%;糙葉樹屬41株,占總數量的2.1%;木棉屬41株,占總數量的2.1%;竹節樹屬36株,占總數量的1.8%;波羅蜜屬30株,占總量的1.5%;山楝屬27株,占總數量的1.4%;桂木屬25株,占總數量的1.3%;重陽木屬25株,占總數量的1.3%;蒲桃屬23株,占總數量的1.2%。
種以榕樹、高山榕、垂葉榕、酸豆、荔枝、鵲腎樹、見血封喉、光葉白顏、木棉、黃葛樹等為主,以榕樹樹量最多,為469株,占總株數的23.8%;高山榕數量排行第二,為263株、占總株數的13.3%;垂葉榕數量排行第三,為262株,占總株數的13.3%;酸豆238株、占總株數的12.1%。古樹名木科、屬、種結構詳見表1。

表1 古樹名木科、屬、種情況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family,genus and species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2.1.4 權屬和生長區位情況
儋州市散生古樹名木的權屬分為國有、集體和個人,以集體所有為主。屬國有的主要分布在國有單位轄區內或公共場所,分布在鄉村的古樹名木主體為集體所有,極少部分為個人所有。全市有119株分布在城市,占總數的6.03%;有1519株分布在鄉村,占總數的76.99%;有335株分布在農場,占總數的16.98%(見圖 3、圖 4)。

圖3 權屬結構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ownership structure

圖4 分區域分布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2.1.5 生長勢情況
從調查的情況看,散生古樹名木大多數都生長比較正常,枝葉繁茂,體型保存完好,正常株1383株,占總數的70.10%;衰弱株584株,占總數的29.60%;瀕危株6株。
2.2.1 生長適應性分析
由普查結果可知,散生古樹名木69個樹種中,以榕樹類最為常見,占古樹名木總株數的54.0%,其次是酸豆、鵲腎樹、見血封喉、糙葉樹屬、光葉白顏和木棉等。能夠成為上百年的古樹,且數量相對較多,分布范圍較廣,這些樹種多為熱帶和亞熱帶樹種,根系發達,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風力強較,適應性強,比較適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榕樹類的樹種,大多有氣生根,落地入土后成為“支柱根”,可獨木成林;其次就是這些樹種繁殖力或傳播普遍較強,可通過天然、人工播種或扦插等方式進行繁殖。
2.2.2 特定的生長場所分析
古樹多分布在重要的場所,包括風景名勝區、紀念區、寺廟學校、建村歷史久遠的村莊等,以散生諸多。這些地方的古樹之所以能代代相傳,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古樹生長在特定的場所,賦予了某些特定的意義,并具有地方共有性和公益性,如景觀樹、風水樹、紀念樹、神靈樹和吉祥樹等。
2.2.3 歷史文化背景分析
古樹名木能夠流傳至今,都是有故事的,如著名的東坡書院內明朝儋州知州陳榮選親手栽種的滑桃樹和植于清乾隆三年的芒果樹;那大鎮屋基村明朝“威武將軍”符南進墓旁歷經500多年歷史的土壇樹,還有軍屯村被當地人視為“海南箭毒王”和“神樹”的見血封喉等,正是因為它們記載淵源厚重且代代流傳的歷史文化,人們對已被靈性化的古樹名木心存敬畏之心,因此村民們經常會去它們身邊進行祭祀、許愿或舉辦各種重要活動。
2.2.4 古樹群生長環境分析
儋州古樹群相對較多,有混交林和純林,混交林通常為闊葉混,起源天然,主要分布在生態區位重要和古村莊傳統上的風水地,如水源地、被村莊作為“靠山”的風水地、農村用于祭祀的“龍頭地”等,此類古樹群一般保存較完好,樹種多樣、層次豐富,結構復雜,近似于原始狀態,具有極高的保存、科研和利用價值;而純林古樹群則多分布在村內和村莊周邊,多為能給村民們帶來直接經濟收益和實惠的樹種,以果樹為主,如酸豆、荔枝和龍眼等。
近年來,儋州市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雖然得到加強和重視,但部分民眾對古樹名木的作用和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生態保護意識還不夠強,對古樹隨意破壞的行為時有發生。由于古樹名木分布散、分布廣,光靠政府管理和保護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對古樹名木的寶貴價值和重要性宣傳的力度不夠,民眾的生態意識和保護意識的自覺性不強,尚未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
目前,儋州市對古樹名木的管理較粗放,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況,政府部門已掛牌保護僅有少部分,尚未掛牌的古樹存在沒有明確的權屬,缺乏專人管護、經費投入,保護設施等。已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責任單位或個人實際上也沒有專項經費投入到管護中,造成古樹的日常撫育和管護等嚴重脫節,不利于古樹的生長和生存。
群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薄弱,在日常生活和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對古樹的各種破壞仍然存在,因挖沙取土、開水溝、鋪設管線、架設電線、地面硬化、修路、建房等等各種項目建設活動,擠占古樹的生存空間,導致生長環境不斷惡化;甚至采取剝皮截枝、掘根斷體,環割火燒、采挖砍伐、偷運盜賣等極端的破壞行為,嚴重的危害了古樹的正常生長和生存,因此加強對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工作刻不容緩。
有的村莊的古樹資源,既有散生古樹,又有古樹群,雖然保存完好起到了很好的生態和景觀作用,但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這些珍貴的資源大多保持在自然生長和閑置的狀態中,沒有充分挖掘其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沒有充分展示其遺傳進化、科研科普、生態景觀等方方面面的價值,因此大部分古樹并沒有受到人們特別青睞,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古樹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反而占用的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隨意破壞古樹資源的行為時有發生。
古樹名木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見證和記載著歷史的變遷,傳承著文化的發展,因此保護古樹名木資源就是保護人類共同的財富。儋州市通過普查摸清古樹名木資源的家底后,應建立完備的數據庫信息,對其實行動態管理,并從法律法規和政策上予以保障,從資金上加大投入,從管理上進行規范和完善,給古樹更有效的保護,還古樹更好的生長環境,讓其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應建立古樹保護的地方法規。早在2006年10月,海口市政府就出臺了《海口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2012年3月,三亞市政府也出臺了《三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2013年7月,海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海南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現儋州市已成為地級市,但尚未出臺古樹名木保護地方性法規,為了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需針對儋州市古樹名木的具體情況,盡快制定和出臺《儋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讓法律、法規成為儋州市古樹名木的保護神。
應通過新聞媒體、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大力宣傳古樹名木的價值和保護的意義,特別要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法制教育宣傳,讓大家認識到為什么要保護,怎樣去保護,并敢于同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作斗爭。只有通過提高全民自覺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保護行動,才能真正把古樹名木保護好,管理好。
古樹名木因樹齡大,除自然老化以外,還會有各種自然災害、生物侵害、病蟲危害、人為傷害和牲畜破壞等影響,導致樹體被寄生、纏繞絞殺;樹體嚴重倒伏、枯朽腐爛、空心、白蟻啃食、生長不良、枝葉枯黃、有的甚至枯死等等,因此應定期進行全面的“體檢”,有針對性的采取一些救治和保護措施,并制定科學規范、實用可行的技術規程和方案,做到對古樹名木的扶壯、移植和保護等技術方法有章可循。特別是對瀕危的古樹名木,要及時組織專家會診,通過采取改良土壤、松土施肥、樹體支撐、樹洞修補、去腐防蟲等綜合措施,逐步恢復古樹名木的生機,保持良好的長勢。
根據調查的情況看,大部分古樹都處于自然生長狀況,任其自生自滅,沒有專人管護,沒有保護設施,對危害古樹健康的外部因素也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上百年才能形成古樹,但古樹的毀壞或許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因此從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一方面,政府從增加財政預算上作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發動和依靠全社會力量,如發動單位和個人以認養等方式籌集資金。資金主要用于宣傳、科普、完善保護設施,提升精準管護能力建設、進行科學研究和合理開發利用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專人撫育和管護。
要建立古樹名木電子檔案和數據庫,將數據庫上傳到國家和海南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并適時進行更新,可通過網絡平臺查詢到每株古樹名木的具體信息,將信息網絡化、公開化,達到資源共享目的;要對已認定古樹名木實行統一編號,制作科學規范、樣式統一的保護牌,主要內容包括樹名、學名、科屬、樹齡、保護等級、管護責任單位以及責任人等,通過二維碼或掛(立)牌建立一樹一檔,讓廣大民眾認識古樹名木并參與到珍愛和保護的行列中來;要制定具體的管理制度,可實行個人或單位領養、門前三包、專人管護;要認真落實保育措施,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施清除有害競爭和寄生植物、改善土壤環境、加強水肥管理、進行病蟲害防治、增加保護設施等;要劃定古樹名木生境保護紅線,即以樹的基部為中心,正常樹冠占用的空間為紅線范圍,其目的是為古樹名木提供正常合理的生存空間,嚴禁侵占和破壞古樹名木的生存環境。
4.6.1 建設古樹文化公園,發展鄉村旅游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先輩們遺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對于古樹資源,我們既要保護好,也要轉變思想觀念,盡可能的利用好這些資源。如排浦鎮禾豐村委會打蠟村、白馬井鎮新市村委會新市村、西華農場系當上隊系當下村、雅星鎮陀馬村,既有散生的古樹,又有保存完整的古樹群,其中打蠟村和新市村還各有2個古樹群,這些古樹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可將散生古樹作為點,將古樹群作為面,再與村莊古建筑、民族風情以及周邊的山、水、林、草、湖等有機融為一體,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的挖掘古樹資源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打造鄉村公園,拓展鄉村旅游等產業,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
4.6.2 建立古樹名木科普基地
古樹是一種不可再生,且具有重要的生態、遺傳、科研、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的特殊資源,建立古樹名木科普基地具有必要性。對相對集中的古樹名木,特別是古樹群,可根據不同的特點分類建立科普園,如珍稀古樹科普園、古樹群科普園等;應針對古樹的不同特點確定科普內容、科普方式,如開設古樹博物館、制作動漫宣傳片、制作解說標示牌等;科普解說要結合圖文、視頻、一樹一檔二維碼等進行,讓科普生動有趣,更具吸引力的同時,讓大家更容易記住古樹名木外形和生理特征、分布特點、用途價值、歷史典故、美麗傳說、象征和寄托、保護和利用等,有助于更好的傳播“樹文化”和更有效的保護古樹名木資源。
4.6.3 建立古樹名木種質資源庫
古樹具備抗極端氣溫,自然災害、抗旱耐濕、抗病蟲害等優良的特點,建立古樹名木,特別是瀕危和珍貴的種質資源庫,將這些資源收集起來作為戰略資源加于保存,以備長遠利用。隨著科技的進步,進一步研究和開發古樹名木的遺傳潛力,解讀遺傳長壽基因,意義深遠,同時也可作為今后植物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宣傳和教學基地。
4.6.4 加強對古樹的專題研究
古樹涉及到植物學、生態環境學、遺傳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古樹復雜的年輪、材紋、皮紋結構、長壽遺傳基因以及古樹群自然形成的生物群落和小區域生態系統都是研究的重要對象,可通過其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氣象變化、生境變遷和自然規律;充分認識樹體結構特點、生長發育規律、遺傳特性和植被演替等。因此挖掘古樹的真正價值,應加強對古樹生態、生理、結構等各方面專題研究,充分挖掘古樹在選育、栽培、馴化、抗病蟲害等多方面的應用潛力,充分認識古樹具有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
保護好儋州市現有古樹名木資源的同時,應繼續對全市古樹后備資源(樹齡超過50年以上的樹木)展開系統的普查工作,列入重點培育和保護的對象,有利于儋州市古樹資源和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