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
前不久出游上海,在一家蔬果超市購物時,筆者發現有好幾位老人因結賬時不會使用支付寶,本可以快速結賬且滿200元減20元的美事就泡湯了。老人們多花了錢不說,還排了好長時間的隊。
當然像這幾位老人不會使用支付寶的不在少數。本來購物、打車、吃飯、買票……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解決,但這些對于銀發族來說,卻是一個難題。眼下,在老人當中,能夠使用手機微信語音、視頻已經算是“時尚”,而對于使用手機網銀和下載應用軟件等操作,絕大多數老人還是無從下手。難道老人們都懶于學習掌握,不想得到方便實惠?否也。
當下,網絡產品未考慮老人使用需求和簡捷應用掌握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上網打車、團購、買票等皆涉及到WIFI連接、應用下載以及銀行卡捆綁等問題,這些事對老年人來講無異于“聽天書”。這種互聯網尷尬,不僅給老年人造成了被遺忘的“邊緣感”,同時也給年輕一代和老人的溝通聯系增加了難度。
在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年輕人動動手指就可享受服務,“銀發族”卻頻頻受阻,頗多尷尬。如何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應多方發力:社會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在搭建“互聯網+”服務平臺時,配備專門老人窗口,指導幫助他們盡快學會使用;政府應該利用社區、圖書館等場所針對老年人開設知識課堂,教老年人如何“觸網”;同時鼓勵經營商多推出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智能手機,為老年人提供方便。當前,讓“銀發族”跟上時代腳步的主要方式,還需要子女和親朋的幫助,考慮到老人在學習新知識、新事物方面相對較慢,年輕人就應當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責怪,以互聯網為媒介,跟老年人更多地交流溝通,讓時代發展的成果也惠及到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