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乾祥
(四川省屏山縣職業技術學校,四川屏山 645350)
職業本位主義是基于極端的個人主義的思想主張,是以權謀私、權力尋租等職業違法犯罪產生的根源之一,它的滋生與泛濫將對社會平穩健康運行產生極大的危害。當前,依法治國理念逐步深化,在社會發展中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律的雙重規范制約作用,消解職業本位主義危害性,在道德評析與法律批判中形成道德觀念與法律層面的統一,打擊行業腐敗,建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行業與職業準則。
本位主義通俗的說是個人在社會工作生活中面對單位與部門、整體與部分時只關注個人的利益,對與自身利益無直接關系的部門、個人漠不關心,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思想作風或心理狀態。本位主義思想古來有之,在我國近代得到廣泛傳播,泛指只顧自身小團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心理或態度,與集體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本位主義俗稱“屁股決定腦袋”,形象體現出它的重要特征,在處理個人與整體、單位與部門之間的關系時缺乏大局意識只顧自己,這種思想很明顯不符合現代道德與法律要求,是一種游離于職業道德與職業法律規范之外的心理狀態。
職業本位主義的種種表現主要包括:因掌握一定的權力形成的本位主義思想,尤其是一些由國家控制的資源、能源、鐵路等行業的計劃部門,掌握著建設審批的權力,這些權力的執行者以及具體的工作人員在面對服務對象時表現出強烈的職責優勢與優越感,做出不符合職業道德與法律規范的行為,形成職業本位的問題。例如,官本位思想就是職業本位主義的突出表現形式,本應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完全偏離了服務人民的宗旨,而且職位越高官本位即職業本位主義越嚴重,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危害社會發展。又如,一些掌握國家資源的權力審批部門,憑借行業與法律賦予的職責優勢,以權謀私,“管電吃電、管油吃油”式的職業本位主義思想屢禁不止。
道德是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是維護社會發展的重要準繩,現代社會職業道德與職業法律規范的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社會道德。職業活動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自機器大工業開始職業道德與法律成為約束人生產生活活動的重要準則。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道德與規范也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人們職業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使得職業道德也向多樣性、規范化發展。從國家層面看,職業活動的規范建設意義重大。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領導各行業系統與職業主管部門以及立法部門制定人們在職場中的行為規范,建立一整套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要求,借以維護行業內工作秩序與社會經濟秩序,實現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職業本位主義之于社會整體建設具有重大的危害性,下面將進行具體論述。首先職業從業者在履行職責中混有自己的私心,其在職責的履行中具有明顯的高人一等的思想,在為人民服務中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可只要一請客送禮事情就很快辦成了,辦事效率極低,引起民眾極大的不滿,敗壞行業形象。更有甚者,個別單位工作人員將國家的權力當成自己的權力,以權謀私。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環境中回扣之風愈演愈烈,官員對前來辦事的群眾明目張膽的索要回扣,不給就不審批,這樣的工作人員是社會的毒瘤,不除不足以平民恨。近年來,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與“反四風”作風建設,著重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與責任意識,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一系列政策的制定落實使黨風廉政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政府部門不正之風得到了有效扼制。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職業本位主義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員身上依舊存在,尤其是部分基層工作者及當權者的職業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強化職業道德要求、加強職業法律建設不容放松。
個人與集體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集體主義,與本位主義相對,個人以集體的利益為重,甚至將其放在超越個人利益的位置。而集體是人的集體,沒有個體自然也不會有集體,個體之間相互信任與合作發揮集體的效用,產生個體無法達到的力量。職業道德的形成源于人在團結協作中形成的集體主義道德規范和原則,并從中形成了個體道德合理性。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往往會放棄個人利益而選擇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但是處在和平的環境下自然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這是人的本能,當然,通過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可實現有效的轉化。
現代社會發展中我們要肯定個體道德合理性的存在,逐步促進其向集體主義發展,過程中兼顧國家、集體的利益與自身合理性的權益,消除職業本位主義思想。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最大化的實現集體利益并不意味著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盲目地將集體與個人對立起來追求集體的權利必然造成“雙輸”的局面。群體為個人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為個人才能的施展提供了平臺,缺乏集體意識下的個體安全感、歸屬感都大大降低,就像無根的浮萍。因此,極端的個人主義與職業本位主義不僅損害了集體的利益,最終也將損害個人利益,形成行業自律、消解職業本位主義有利于自身以及社會的發展。
其實無論是職業道德還是法律建設都離不開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社會公德等的規范,推行“五愛”教育、“五講四美”、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進行各種普法活動都是基礎性的要求。現實發展中針對職業本位主義引發的各種問題,需要發揮道德與法律的雙重規范作用,將職業道德規范與法律要求統一起來,道德是“高線”、法律是“底線”,違德與違紀、違紀與違法結合,從業者時刻謹記這“兩座大山”才能克服職業本位主義。
推進行業的自律準則與法律規范是形成有效的反腐機制扼制職業本位主義的基礎工作。職業本位主義引發的職業腐敗問題大多都是執行者利用手中的權力,如簽字審批、辦證服務等來吃回扣,根據可以得到的利益大小來決定辦事的效率。腐敗來源于手中的權力,因職業本位主義誘發的腐敗需要當權者嚴守職業準則、推進行業自律,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要建立社會認同的職業自律準則與法律規范,警示當權者合理使用手中的權力,以良好的態度與服務面對群眾的需求,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建立行業反腐機制是消解職業本位主義危害的重要手段,需遵照黨和政府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在行業內建立反腐敗的領導體制與運行機制,也就是在法律“底線”之上設立黨紀與行業紀律的“高線”,約束當權者的權力行使。切實將行業自律規范及職業準則與黨內的紀律進行有效的結合,對違反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使國家公務人員不敢腐敗、不想腐敗。此外,行業內的反腐機制要在社會的監督之下運行,形成有效的群眾監督與舉報制度。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大眾媒體,對國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在全社會范圍內強化反腐敗的意識,及時對不法行為進行曝光,讓腐敗分子無處遁形。與此同時,行業應當強化績效獎勵制度,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讓工作人員不必貪、不想貪,從而從根本上消除腐敗、消解職業本位主義。
綜上所述,職業本位主義在社會運行中的消極作用明顯,在職業道德與法律遵守的視野下探討消解職業本位主義,需要明確它的危害性,從社會道德建設、法律建設、行業自律、專業反腐機制等方面做出切實的努力,國家、社會、與公眾共同參與,為經濟與社會發展肅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