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20世紀50年代,中國出現了糧食嚴重短缺的現象。對此,毛澤東深感“糧食問題是我國當前非常重要的問題”。1955年4月,團中央代表團訪蘇時了解到,蘇聯在1954年大規模墾荒運動中,改變了過去移民開荒的辦法,而以城市青年為墾荒主體,兩年里一共動員了27萬城市青年移民墾荒。此舉既解決了糧食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代表團回國后,向黨中央匯報了蘇聯的做法,認為“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后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這個意見得到毛澤東的首肯。于是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率先組織志愿墾荒隊,在黑龍江省蘿北縣開墾出1200畝荒地,第二年生產了13.5萬公斤糧食、30萬公斤蔬菜,還蓋起了宿舍和食堂。隨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墾荒隊員的身份來到蘿北縣。上海青年則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開發新疆、廣州青年去開發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開發青海,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曲。
1955 年毛澤東在批閱河南郟縣大李莊鄉的《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時寫到:“……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969年大批城市知識青年開始上山下鄉。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
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城鎮就業壓力和大學招生與高中畢業生數量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源于對毛澤東的崇拜,《人民網》有文章報道:毛主席接見群眾后,收拾出來被擁擠踩掉的鞋就有很多車。《大渝網》報道一名叫李慶田的人,因為畫了一張毛主席畫像贏得女方林紅梅和她家庭的認可,最終成婚。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時人對毛主席的崇拜,因此在主席提議上山下鄉后,全國都陸續開始了知青上山下鄉。河南知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都吟出“指點江山繪新圖,耕耘播雨換田地?!睋?968年鄭州市第二十三中學知青李新生說:
“早上6點多,天很冷,我哈著氣,縮著脖子,背著鋪蓋卷在市十一中門口集合。不一會兒,市里安排的大公交車到了,臨上車時,忽然聽到學校廣播里傳出我和二姐的名字,是表揚俺倆放棄城市優越生活,自愿到農村安家落戶的?!?/p>
在河南省內的知青,安置形式大致上分為:分散插隊;插隊小組;集體所有制知識青年農場、隊;國營農、林、牧、茶場;知識青年農、工商聯合企業等五類。
在排除1979年聯合企業的發展之后,河南省知青下鄉的安置形式多以插隊小組為主。插隊小組的形式,一個是集體插入一個生產隊,二是集體吃、住、學習,但是這些知青會被分到不同的生產隊進行勞動。在此種形式下,生產隊對知青實行工到人,核算到人,經濟分配到人,糧食分配到組或人,并在一定的經濟積累中抽取比例作為小組積累。且根據1965年12月公布的《河南省安置城鎮知青上山下鄉情況》記載:“據統計,當年,鄭州、開封、洛陽、新鄉、安陽、鶴壁和焦作7個城市中,16-25周歲、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知青總數是6896人,全部按集體或成戶的形式予以了安置?!币虼?,研究在下鄉形式中占比最大的——以插隊小組為主的河南知青,能夠更加容易的了解當時河南知青在下鄉過程中的生活情況。1964年1月9日,中央書記處討論上山下鄉問題時,也有出于經濟的因素提到:“安置城市知青下放,要以插隊為主。用插隊的辦法,每人平均給的安置費不到200元,如果建場隊每人則要1000多元。如果100萬人到農場的話,需要10億元,這怎么得了?”
另外要提的一點是,當時的分配也要看家庭成分,如《炎黃春秋》雜志就談到了當時的分配情況:
多數同學走出校門以后,還是有200多人的分配一直沒有落實,也就是說沒有接收他們的單位,需要再等待著分配。分不出去的畢業生有以下幾種情況:
李黎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66屆畢業生,原計劃分配在二機部絕密單位,因受其父親李井泉的牽連而被“待分配”,由學校重新聯系他的接收單位。他于1968年11月去青海省電動工具廠報到。
劉濤,劉少奇之女。清華大學自控系自903班學生。對劉濤的畢業分配問題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對校方有明確指示:劉濤的工作不能留在北京,但又要分配在離北京很近的單位,能隨叫隨到。經過分配小組的努力聯系,最后落實劉濤的接收單位是北京鐵路局承德機務段。
根據河南省的政策規定,下鄉對象大多為16—22的學生,他們所擁有的生活補貼為:每人布票7.5公尺,需要蚊帳的地方,另外補助買蚊帳的布票,棉絮1.5公斤??诩Z供應。頭一年或下季分配以前,由國家統銷供應,標準按每人月20~22.5公斤成品糧,食油按市民標準統一供應,第二年則用參加集體勞動分配的糧食或知青場、隊自產糧食。
知青的糧食為每月22~22.2公斤。從《河南鎮平縣縣志》中我們了解到,1955年,城鎮居民糧食定量標準,成人每月的定量是14.5公斤,兒童12周歲以上是13.75公斤,1956-1957年,不管成人兒童,人年口糧都是180公斤。1957年15歲以上者185公斤。1966-1976,全年口糧標準為人均140-180公斤。由此看來,下鄉第一年的糧食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充裕的(這里考慮基層貪污情況),而且還有考慮部分地區用蚊帳的情況。
另外,除了糧食,政府還對下鄉的知青有經濟上的補貼。1973年至1982年任河南省知青辦副主任的高冠英說,上世紀70年代初,河南給每位知青撥付的安置費是300元,后增加到500元。這一點可以通過《河南通鑒》的記載得到證實。1962年,下鄉插隊落戶人均不超過100元,當年省政府支出20.7萬元,1969年新建青年隊就增加到了每人400元,當年省政府共支付3700.8萬元。1975年,所有知青都增長為每人補助500元,1979年,對在農林牧副漁的知青,每人補助400元,在集體青年隊的,每人補助600元。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來這算,這也是相當多的一筆錢。但是據有些報道:“知青的生活是貧乏的,他們得到了安置經費,但無法自由掌握”。
在我省下鄉的知青總體上待遇算是不錯。如,唐河縣郭灘公社幾位干部親自迎接當時鄭州第二十三中的知青們,路邊掛著“熱烈歡迎鄭州知青隊”的條幅,河南省遂平縣為了更好的安置知青的生產,還成立了知青新建隊、知青辦公室,將一部分知青納入新建立的生產隊,并調專職干部加以領導。另外,遂平縣還規定,凡是有知青下放的生產隊,都為知青建了新房,安了鍋爐。
對鄉里的鄉民來說,這些從初中、高中的學知青在某些知識,技術方面要比鄉里的人強,鳳凰網有一篇報道說明當時鄉民對分配來的知青的崇拜之情:
我是60年代生人……下鄉知青就是我們當時崇拜的偶像……在我心目中他們見多識廣。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干完農活之余他們給我講外面的故事,講大城市的故事,講城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還集資設立了獎學金,許多人還出資資助了一些貧困學生上學,從小學到大學的都有,這些知青至今還是我的崇拜偶像。
另外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也給予下鄉知青一定的人情關懷,時省革委會就對河南省下鄉的知青有如下的規定:
1970 年省革委會規定,下鄉知青發生家庭困、斷絕經濟來源,老少無人撫養,又不能全家下鄉的,經群眾討論,市、縣協商同意,可遷回城市?!胁〉?,經醫院檢查證明,縣、市協商同意,可遷回城市……
這些規定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政府對知青的人情關懷,但也成為后來知青為返城而采取極端措施的條文,如在一些地方知青喝下農藥導致胃穿孔、打傷自己等摧殘自己身體健康,只是為了去醫院開取傷病證明而返城,這些情況就另當別論了。此外,在1977年河南省遭災后,1978年1月,省革委會就對下鄉知青的生活情況進行了關照。
另外,知青在接受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如知青報考河南省技校時,會給予分數上的照顧。在計算工齡方面,知青在農村勞動的時間也會計入工齡,如下鄉滿兩年以上的,享受學徒第二年的待遇……滿五年以上的,享受一級工待遇。
盡管河南省部分地區對知青的待遇不錯,但是仍然存在這嚴重的貪污,不公平情況發生,加之知青多是來自城市的學生,對農村的生活并不適應。如1965年鄭州第二十三中的知青張國鑫說:
“黃莊靠近黃河,我們住在生產隊騰出來的草房里,沒有窗戶,每天起床被子上都落一層厚厚的黃沙。我有些后悔了,想回家,裹著被子哭。可戶口都遷過來了,帶隊干部也不允許離隊,只好待下去。”
此外部分知青的住房也存在一定的問題,1971年在鄭州祭城農場的知青任進書就說回憶道:
“……1972年8月的一個晚上……緊貼墻邊的床上掉下一大塊土……第二天早班時候大家正在拔草時,只聽一聲巨響,我們那3間知青宿舍,轟然倒塌了!”
這就導致知青在別的省份,如云南,1979年2月到5月,云南農場知青返城率達到90%以上。到了1980年,云南農場的知青只剩下3000多人。返城潮隨后遍及全國。最終,1980年,中央書記處決定,從這一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上山下鄉運動就此終結。但是知青大潮中,也有很多人為知青的歲月奉獻了自己的清楚乃至生命,如:1971年3月12日,四里店公社余莊大隊插隊落戶知青徐建國(鄭大附中1968屆高中畢業生)在水利工地排除啞炮時犧牲,省革委授予烈士稱號。
1975 年,河南省召開知青上山下鄉積極分子代表會議,據統計當時全省已有36萬多名下鄉知青,有3254人在農村入黨,58354人成為共青團員,11884人進入生產隊以上的各級領導班子。對于這一段經歷,知青們或對自己犧牲青春抱有怨念,或認為自己的青春得到了歷練。而面對現實,大家還是回憶起過去的經歷,畢竟這是一段難得的、值得留念的歷史歲月。
注釋
[1]馮都.知青上山下鄉緣起蘇聯[M].秋光,2009.
[2]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56.
[3]人民網.毛主席接見紅衛兵[S].每次擠掉的鞋襪都要拉走好幾車.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200911/1112_6858_1432174.shtml.
[4]大渝網.知青檔案[S].毛主席畫像成定情信物.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200909/0925_6858_1364751_4.shtml.
[5]孟冉文.李新生和他當年響應號召下鄉插隊所獲的榮譽證書[M].大河報,2007.
[6]孟冉文.“文化大革命”時期,送知青下鄉的車站場景[M].大河報,2007.
[7]石福慶.文革期間大學畢業生如何自己“分配”自己[J].炎黃春秋,2009(7):1.
[8]河南省情網:河南通鑒(上)·第六章·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第一節·政策規定>:“1963年,省人民政府規定大、中城市企業精簡下來的職工和應屆畢業生未能升學或就業、年滿18周歲、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青年學生以及社會閑散勞動力,是動員上山下鄉的對象。1964年以后,全省城市精簡職工結束。下鄉的范圍主要限于大、中城市中不能升學和就業的高、初中畢業生,年齡擴大為16周歲.”
[9]河南省情網:鎮平縣縣志·第十九卷商業·第三章糧油·第二節糧油購銷.http://www.hnsqw.com.cn/nyssjk/nysjkxqz/zpxz/201410/t20141018_137942.htm.
[10]孟冉文.李新生和他當年響應號召下鄉插隊所獲的榮譽證書[M].大河報,2007年12月26日A14版:“據李新生回憶,他剛下鄉插隊的時候,每人200元的安置費不交給知青,而是由生產隊掌握,知青需要面缸、水桶、農具等生活生產用品,跟大隊領導打個招呼,他們就會送過來,買這些東西的錢都從安置費里出.”
[11]河南省情網:河南通鑒(上)·第二章·財政支付·第六節·其他支出.http://www.hnsqw.com.cn/sqsjk/zs/hnsz/czz/200903/t20090326_22683.htm.
[12]河南省情網:遂平縣縣志·第四篇黨政·第一章中國共產黨·第二節建國后的重大活動.http://www.hnsqw.com.cn/zmdsjk/zmdxqz/spxz/201501/t20150119_178688.htm.
[13]鳳凰網:60年代生人的追星回憶:我的偶像是知青.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200909/0930_6858_1372313.shtml.
[14]河南省情網:河南通鑒(上)·第二章糧食銷售·第三節農村統銷.“1978年1月,省革委會規定對特重災區、重災區和郊區蔬菜隊、下鄉知青、經濟作物區按政策一次將口糧安排到接新,保證供應.” http://www.hnsqw.com.cn/sqsjk/zs/hnsz/lymyz/200903/t20090318_20815.htm.
[15]河南省情網:第五章·工人技術培訓·第二節·技工學校培訓.“對培訓單位的職工子女和辦過上山下鄉手續并在社、隊或知青場隊參加生產勞動的,在分數上給予照顧.”
[16]孟冉文.一批知青重訪當年集體插隊的農場[M].大河報,2007.
[17]孟冉文.“文化大革命”時期,送知青下鄉的車站場景[M].大河報,2007.
[18]任進書.知青頻道:一場噩夢救了十幾個知青[M].快樂老人報,2014.
[19]新華網:“知青之父”追憶知青大返城始.末.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200909/0901_6858_1329521_1.shtml.
[20]河南省情網:方城縣縣志·大事記.http://www.hnsqw.com.cn/nyssjk/nysjkxqz/fcxz/201407/t20140718_112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