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文(遼寧錦州)
讀《有時心靈雞湯是偽善》(《雜文月刊》2019年9月下文摘版)有所感,一吐為快。“有時心靈雞湯是偽善”,作者的提醒難能可貴。如今的“雞湯”真不算少,在網上、在“微信”朋友圈里時常可見。“雞湯”的熬制者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你,怎樣立志、怎樣創業、怎樣生活、怎樣待人處事、怎樣吃住、這樣鍛煉、怎樣養生……似乎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啊!
我妻一位親戚的孩子,大學畢業已經七八年了,這期間她僅在一家超市打工半年,如今整天宅在家里上網,據她自己說在網上掙錢,每月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其實,即便真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恐怕也不夠她自己開銷的。三十出頭的年紀,正是人生的好時光,人家卻不找工作,就在家里啃老。妻讓我幫著做做工作。礙于親情,我嘗試著與她交流一次,人家不屑地回答我:“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要多錢有啥用?夠吃夠穿有住處就行了唄!”看看,這不正是“雞湯”里常有的內容嘛!
不久前我見到一位朋友,他向我吐露自己的不快。朋友說,兒子與媳婦離婚了,一個九歲的男孩判歸孩子父親撫養,這孩子的生活起居、上學讀書等事情基本都由朋友老兩口照管。我探問離婚的原因,朋友介紹情況說:兒媳被單位炒了魷魚,之后不去找工作,而是天天出去打牌,對孩子漠不關心,家務活也不做。兒子批評她,人家卻大言不愧地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找你就是為了穿衣吃飯的,不是來做苦工的。太不說理,簡直是胡攪蠻纏,她娘家也管不了……竊以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這一“雞湯”的熬制者只看到問題中的一面,沒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家既是講愛的地方,也是講理的地方。夫妻之間要相互關愛、理解,多做貢獻,知情達理,如此才能和諧、和睦,家里才能其樂融融。孟非在主持“非誠勿擾”現場就家庭關系說:“所有人都要講理。”如果夫妻有一方冷漠自私,不負責任,毫不講理,甚至胡攪蠻纏,用不了多久就可能矛盾重重,即便是原本溫馨的家也會怒目相對、一觸即發、岌岌可危了。因此,對“雞湯”里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一“佐料”,要保持警惕,三思而后行。
的確,“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別人的說辭吸引,”而對有些“雞湯”是不能不看其“顏色味道”就全喝下去的,如果不問青紅皂白拿來就喝,說不定就被導入歧路。作者的“那些人生導師自己過得熒熒鬼火,怎么可能把我們的人生照亮”這句經典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咀嚼品味。
彭友茂(山東臨沂)
《“大媽”的絲巾》(見《雜文月刊》2019年9月下),我一口氣讀了兩遍。
說它寫得漂亮,首先是因為文章立意高:作者李繼勇通過對“大媽”所鐘情、舞動的絲巾的敘寫,深情地歌贊了“大媽”們晚年的浪漫風采和幸福生活。尤其是,“組團的面具下,是她們深深且真實的寂寞”,“大媽對潮流的狂熱,源于對落伍的恐懼”,“讀懂大媽,才能更好地讀懂行進中的中國”等語句,飽蘸深情,富含哲理,不是警句,勝似警句,這不是任何一位作者想寫就能寫得出來的。
本文以小見大又高屋建瓴的寫作,告訴廣大寫作愛好者,為文,不一定非要去選擇大事件才能下筆。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敘述、描寫,感懷、抒情,照樣會寫出時代感,照樣會出華章出精品。蘇軾說:“能于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我覺得,《“大媽”的絲巾》一文的作者,圍繞著平素生活中人們司空見慣的“絲巾”去寫,把絲巾這一“道具”寫活了,更把將絲巾作為“行頭”的“大媽”們寫活了,這便是“于淺處見才”,因此作者稱得上是“文章高手”。
面對《“大媽”的絲巾》,我的文體意識有點無所適從:究竟把該文當作雜文樣板好呢,還是把它放在美散文里妥當?我說不清,不好定奪。左思右想,想了又想,我只能說,像青蛙既能在水里游泳,又能跳到陸地上生活;像有些演員,既能演戲,又會唱歌,且“戲”演得不錯,“歌”也唱得很好,屬于“兩棲”類一樣,《“大媽”的絲巾》是一篇“兩棲”類的佳作。它告訴我,雜文可以這樣寫——它不一定篇篇都是“匕首”“投槍”“銀針”“手術刀”,完全可以變作“中藥”“艾灸”或“拔火罐”。從雜文是“文藝性政論”的定義來看,把雜文寫成議論性的散文,可也;把散文寫得柔中帶刺,甜中帶辣,亦可也。
看得出,《“大媽”的絲巾》一文的作者李繼勇,能“散”能“雜”,憑他文武兼備的才藝,動筆時完全用不著問問自己是在寫散文呢還是在寫雜文:成竹在胸,結構為文,發給編輯,備受青睞,刊發面世,讀者喜歡,雜交味濃,“包子好吃不在褶上”,叫它什么都行。
邵捷(山西太原)
前一段在《雜文選刊》2019年9月下文摘版讀到沈棲的《自嘲》,文中講到啟功先生的自嘲,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了一大堆“頭銜”:“中學生,副教授/ 博不精,專不透/ 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在我看來,自嘲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睿智、自信和雅量,更體現了一個人自省自悟的底氣與勇氣,自嘲不是卑微卻是高貴,越是會自嘲的人越有尊貴氣質。
就像魯迅先生的《自嘲》詩,“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表面自嘲,實質是直面社會,針砭世事的勇氣;就像關漢卿的自嘲名句“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表面自嘲自黑,實質是不屈不撓的勇氣和正氣;就像《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的《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表面自嘲,實質是知識分子頓悟文化的勇氣。可見,自嘲非等閑,而是一個人的高貴和底氣。
常永瑞(陜西省延安市)
讀了《雜文月刊》2019年8月下《不輕易評價,便是慈悲》一文,我覺得很慚愧,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認為對于他人正面評價的次數是越多越好,現在看來,我的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老師,我在工作中不僅正面評價過優等生,也對個別學困生有過負面評價。今后應該慎用“評價”這個詞,也不要過多從主觀到客觀評價任何人,對學生要多鼓勵引導,使他們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里,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由于這個讀刊感受,我對俗語“人人都愛聽好話,贊美的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對學生要多激勵、表揚,讓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也是他們今后努力學習的動力;對學生的負面評價要堅決杜絕,不要讓學困生感到自卑與無奈,才能樹立學習自信心,爭取迎頭趕上。反之,就有打擊報復的嫌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為止,今年貴刊的“茶客留言”欄目先后5 次選登我的讀刊心得,雖然這些文字沒有傳世價值,但是貴刊讀者在茶余飯后瀏覽時,或許這些文字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或啟示。
總之,《雜文月刊》的這篇文章,我是反復閱讀,深刻體會到貴刊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在服務上讀者至上,這是貴刊讀者增加的基礎和保證。在此,我衷心祝愿貴刊越辦越好!